曹操為什麼殺神醫華佗

  曹操為什麼要殺了神醫華佗?這其中有什麼歷史隱情?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曹操請華佗為他治療“頭風”頑症,演義中說華佗要開曹操的頭顱惹怒曹操被殺,但史料上並不是這麼記載的。

  華佗用針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國志》對此的記載是,“佗針鬲,隨手而差”。後來,隨著政務和軍務的日益繁忙,曹操的“頭風”病加重了,於是,他想讓華佗專門為他治療“頭風”病。華佗說:“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意思是說,你的病在短期內很難徹底治好,即使長期治療,也只能苟延歲月。曹操的病果真那麼嚴重嗎?

  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頭風”病確實比較頑固,想要徹底治癒確實很困難,華佗雖為神醫,也未必有治癒的良策。但若說即使“恆事攻治”,也只能苟延歲月,死期將近,就未免危言聳聽了,很明顯有要挾的成分在內。曹操後來說,“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說,華佗能治好這病,他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價。這說明,曹操當時是明白華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並沒有立即滿足華佗的要求。

  於是,華佗便以收到家書,想回家小住幾天為藉口,請假回家,到家後又託辭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對曹操進行再度要挾。曹操依照漢律,以“欺騙罪”和“不從徵召罪”判處華佗死刑,華佗服罪伏誅。據《三國志》記載,華佗回家後,曹操曾經多次寫信催他回來,還曾命令郡縣官員將華佗遣送回來,但是華佗還是不肯回來。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檢視,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賜給四十斛小豆,並放寬期限;如果華佗說謊,就拘捕押送他回來。於是,華佗就被交付許縣監獄,審訊後他認罪了。曹操殺華佗是不是一時意氣用事呢?判處華佗死刑有法律依據嗎?

  曹操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在歷史上以“動以王法從事”著稱。無論是理政還是治軍乃至齊家、誡子,曹操都以漢律為基本準則。徐少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漢律的規定,華佗犯了兩宗罪:一是欺騙罪,二是不從徵召罪。華佗的罪名主要是後者。漢律中有“大不敬”罪,對“虧禮廢節”之犯者要處以重刑,《漢書·申屠嘉傳》便載有人“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的案例。“大不敬”的具體內容較多,其中“徵召不到大不敬”適用於華佗所犯之罪。

  神醫華佗簡介:

  華佗,東漢末醫學家。名旉,字元化。漢未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鍼灸各科,尤擅外科,曾用“麻沸散”施剖腹術,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華佗很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一種“五禽之戲”,用以鍛鍊身體。五禽戲是以體育活動為主、與氣功結合的健身運動。三國時,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於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髮童顏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裡,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東漢末年在我國誕生了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董奉隱居廬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理法謹嚴,被後世譽為“醫聖”;而華佗則深入民間,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尤其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藥***、行剖腹術聞名於世。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華佗是東漢傑出的醫學家,《後漢書》和《三國志》均為他專門立傳。華氏家族本是一個望族,其後裔中有一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餘里處一個風景秀麗的小華莊***今譙城區華佗鎮***。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從其名、字來看,名“佗”,乃負載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當時我國醫學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鍼灸、藥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而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榮利富貴、終生以醫濟世的動人事蹟,所有這些不僅為華佗精研醫學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華佗精於醫藥的研究。《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鍼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