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人面方鼎介紹
面方鼎***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1959年湖南省寧鄉縣黃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商器體呈長方形,立耳,四柱狀足,為商代後期鼎常見的樣式。下面是。
歷史簡介
青銅器,商代後期,1959年湖南寧鄉黃材出土,通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身體為矩形,口稍大於底部。立耳、深腹、四足為柱狀直足。顏色青綠,晶瑩如玉。經過化學分析,它的合金成分為:銅佔76.06%,錫佔12.66%,鉛佔11.94%,湖南省博物館藏。
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個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題紋飾。人臉寬而方,雙耳肥大,顴骨凸起,雙脣緊閉突出,表情嚴肅,與現在的中國人的臉沒有什麼區別。鼎腹的內壁有銘文“大禾”二字,“禾”字象形,是穀子成熟時,穀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為慶祝豐年或者祈求豐年而鑄造的禮器;也有可能是鑄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標記。
基本概述
現存的商周青銅方鼎,有四面鹿頭紋的,有四面獸紋的,但就是沒有四面飾人面紋的。不僅未見實物,就是歷代的金石著錄也未見記載。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紋方鼎。中國青銅器中獨一無二的器物,絕無僅有之寶。又名大禾方鼎。
這件三千多年前鑄造的世界級重寶,是怎樣被發現的,又是怎樣來到湖南省博物館的呢?
湖南的寧鄉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這裡經常有商代的青銅器出土。1959年,湖南寧鄉縣黃材鄉的一位農民上山開荒種地,一鋤就挖到了在這裡沉睡多年的青銅人面鼎。把人面鼎挖出來以後,他不知道這件從沒見過的東西是什麼,更沒意識到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為了攜帶方便,他揮起鋤頭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幾塊碎片。他把青銅碎片裝在籮筐裡,帶回了家,然後,把它當作廢銅賣給了當地的廢銅收購店。
不久,寧鄉發現了人面鼎的訊息傳到了湖南省博物館,館裡急忙派人前往,得知此鼎的碎片已經隨同其他廢銅一起打包,運到了長沙。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緊追不捨,查得此鼎碎片很可能在長沙市湖南省物資局毛家橋廢銅收購中心的倉庫裡。經過交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入了毛家橋倉庫,裡面是堆積如山的廢銅,有的還是剛從各地運來的未開啟的包裹。他們不怕困難,不辭勞苦,終於在如山的廢銅堆中,找到了10塊人面鼎碎片。經過拼合,人們發現方鼎尚缺底部和一足,他們只好回過頭去再找廢銅,順著廢銅的收購轉運路線,終於在離長沙不遠的株洲廢銅倉庫中尋找到了。
經過專家的精心修復後,人面鼎碎片變成了珍貴的國寶,再現了昔日的輝煌!人們今天回想起來,還有些後怕,當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如果去遲了一步,它就被當作廢銅投入了熔爐,化作了銅液,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級重寶,就將因此而與世永訣。
歷史意義
湖南青銅器群的基本造型,大多以中原同類器物為原型,而又打上濃厚的地方烙印。如圓鼎、鬲、簋、尊、爵、觶、卣、瓿等均是。這表現的是中原商文化對湖南地方文化具有強烈的影響。與這些銅器一樣,大禾方鼎就是中原文化與南方地域文化結合的一件特別器物。
人們注意到,商周中原方鼎甚多,卻無以人面為飾者。這件方鼎,從鼎的基本造型到地紋、文字,都是典型的中原特徵,唯有人面主題圖象自具特色。其所透露的大禾國與商王朝關係的相關資訊,確實耐人尋味,值得探索。
第一、中原主導的政治地位。“大禾”二字銘文是一個最強烈的資訊。它無可否認的顯示出中原商王朝的主導地位。它表明當時湖南境內的貴族,採用的是中原商王朝的文字,而與殷墟甲骨文“禾侯”的印證,表明它就是臣屬於商的一個地方侯國。此外,方鼎的基本造型也顯示出中原文化所處的主導地位。
第二、以“和”為主題的政治理念。方鼎的主題紋飾為女性人面而非面目可畏的獸面,雖然是一種與中原商文化有所區別的女權特徵的自我表現,我們也沒有證據說當時湖南地區的女性侯君,是否和中原貴族間存在和親關係,但是其所傳遞的,卻是慈善與和諧。面目慈祥的女性,加上“大禾”也就是“大和”的宣言,給人的感受,就是想要創造一個平安和諧的國度。這不僅在當時是一種超前的感悟,對後世也是一種有力的震撼。大家知道,同為方國,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的城堡及墓葬中較多的兵器,顯示出非常濃厚的軍事色彩,其表示的是社會動盪與不安。但在湖南寧鄉,卻見不到這種情況了。儘管湖南商周青銅器集中出土不多,成批的墓葬更少,但兵器所佔比例幾乎可以略去不計。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當時湖南境內的社會狀況是比較穩定的,也表明其與商王朝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當時湖南境內自具特色的青銅文化比較發達,說明商王朝對大禾侯國也是網開一面。這些都說明,大禾的統治者,確實在自己的行動中,貫徹著一種與商王朝以“和”為主題的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