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的生平

  曹奐,原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孫子,父親是燕王曹宇,是三國時期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曹奐的生平

  曹奐出生於公元246年,卒於公元265年,本名叫曹璜,字景明,是譙縣人,就是如今的亳州人。其實他是曹操的孫子,他的父親是燕王曹宇,並且他自己就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最後一個皇帝,他在位一共五年時間。

  在公元258年的時候,曹奐被封為常道鄉公。

  在公元260年的5月,由於原來的魏帝曹髦被殺死之後,百官們就在商討立何人為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司馬昭提議讓曹奐來擔任此位。之後,司馬昭就派自己兒子督軍,前往鄴城把曹璜給接過來。到了6月的時候,皇太后下令把曹璜的名字改成曹奐,等到曹奐到了洛陽城,在拜見完皇太后之後, 他就在當天登基為帝,改年號為景元,對待朝中大臣們根據自己爵位的不同給予不同的賞賜,並且立司馬昭為相國,這樣司馬昭就掌握了足夠的兵權和政治話語權。對待司馬家族的子弟,盡皆入朝為官,並賞賜眾多錢財和馬匹。

  其實曹奐雖然貴為皇帝,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其實是一個傀儡皇帝,手上根本沒有絲毫的權力,在朝廷和軍隊都沒有自己的勢力,只能受司馬氏擺佈。

  在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之後,他的爵位和勢力都由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司馬炎是個野心家,於是篡改政權,想要自己登基為帝。在他當上晉武帝的時候,雖然他廢棄了原有的魏帝,但是並沒有將其殺害,而是封他為陳留王,讓他在自己封地內,過著原有魏國的制度。可以說作為末代皇帝,曹奐過的是最好的。

  太安元年的時候,曹奐去世,享年58歲,追其諡號為元皇帝。

  曹奐的陵墓

  在公元302年,曹奐被封為陳留王,他就在自己的封地陳留去世,後人常稱他為“魏元帝”。在鄴城遺址附近,根據當地人的口耳相傳,認為那裡有個土墩就是曹奐墓的所在地,於是,就有了很多考古學家對此進行挖掘考證。

  曹奐墓位於臨漳縣境內,是在趙彭村的西南方向幾百米處,距離鄴北城已有5公里左右。現存的封土大概南北方向有64米左右,而東西方向寬的話有51米,高大概是5米,佔地面積足有3300平方米左右。此封土在東北方向曾遭到破壞,在這個殘缺的地方放著半個青石柱礎,其直徑大概有1米。封土的附近其實都是田地,在田地中還能看到散亂的磚瓦碎塊,部分還帶有黑油。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講述了曹奐的生平事蹟,知道曹奐就是在鄴城去世,那麼他的墓葬在鄴城的可能性非常的大。而在《臨漳縣誌》中記載到,說曹奐墓就是在彭城村,那麼真實的曹奐墓真的是在這裡嗎?

  根據考古挖掘發現,從墓葬形制上來看,此墓平面呈甲字形,是有很多磚室墓構建而成,分別由墓道等6個室組成,而前室和後室從平面上看,呈方形,是四角攢尖頂。漢系墓葬中有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平面方形磚墓,採用甲字形來構築墓室,這其實是東漢帝陵的葬制,這跟洛陽發現的曹魏大墓基本相同,如果單從這一點來看的話,那麼曹奐墓在這的可能性比較大。並且裡面曾出土過帶有奐字的文物,那麼這個西土高坡,被很多認定為曹奐墓。

  曹奐的封號是

  曹奐原名是曹璜,是曹操的親孫子,同時也是魏國的最後一個皇帝,被司馬家族的人控制著,是司馬家族掌控朝廷的傀儡。那麼作為皇帝的曹奐的封號是什麼呢?他為什麼會被封為這樣一個稱號呢?

  曹奐原本是燕王之子,過著平淡的貴族生活。直到曹髦死後,司馬家族選中了曹奐,所以身為親王之子的曹奐才有了登基為帝的機會。而成為皇帝后的曹奐與魏國的前幾任皇帝不同,他一直沒有反抗過司馬家族的人,安安分分地當著傀儡皇帝,這也是為什麼他能有善終的原因。

  在蜀漢被滅之後,曹奐加封司馬昭為晉公,並且對司馬家族的子弟們進行分封。在曹奐當皇帝的這些年裡,他一直都是沒有實權的。在鹹熙二年,司馬炎謀權篡位,曹奐被趕下皇位,封為了陳留王,並且同意他使用天子的旌旗。曹奐的屬地一切制度都可以效仿魏國,並且他上書時也不需要自稱為臣,也不用對司馬炎進行跪拜。

  這一切其實十分諷刺,因為曹氏家族從漢室王朝奪取江山時,對漢朝的末代皇帝也是實行了一模一樣的措施,如今這一切又全部還到了魏國的末代皇帝身上,簡直就是一代一代的輪迴。在晉惠帝太安元年,曹奐就在自己的領地去世了,後來晉朝給予曹奐的封號是元皇帝。這更是一個巨大的諷刺,誰都知道曹奐是魏國的末代皇帝,何來“元”字的說法。在晉朝之後,世人皆稱曹奐為魏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