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三大戰役

  三國演義中發生的三個大規模著名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官渡之戰

  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儘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醜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後顧之憂,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張楊舊部睦固殺楊醜,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劉表坐觀成敗,孫策欲襲許都未行即遇刺,孫權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赤壁之戰

  兵力變化

  曹操佔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劉璋向江東送信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少。

  《三國志·魯肅傳》***應是周瑜、魯肅、呂蒙等人的合傳,下同***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儘管曹操燒了自己的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無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閒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應該還是隻有原實力。

  戰爭形勢

  曹操從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擁眾數十萬。他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準備登

  陸赤壁。

  那麼曹操是不是將絕對主力安排在了烏林一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徵南,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徵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徵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屯當陽。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徵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昭、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是不是這些大將沒有到達烏林,留在荊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留屯”,說明不是烏林之戰前的部署,而是之後。

  要知道《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赤壁之戰乃是曹軍的汙點,自然不會多寫,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蹟了,比如曹軍外姓第一將於禁,他的本傳連“從平荊州”的字樣都沒有,如果不是《趙儼傳》提到他,我們也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了。

  又比如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其實這個問題周瑜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分析的五點應該說正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鎖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5***新收劉表之眾,尚未歸心。

  戰爭過程

  揮鞭南征

  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7-209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立即開始為南征做好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軍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訓練水軍,派遣張遼、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

  備南征;同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對可能***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馬騰為衛尉,封其子馬超為偏,繼續代替馬騰統領部隊,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作為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政治上:罷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捏造罪名殺了多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政敵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威。

  七月,曹操採用其首席戰略顧問尚書令、侍中荀彧“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向宛城、葉縣進發。另遣揚武中郎將、諫議大夫曹洪等諸將從東面的小路發動奇襲。八月,荊州牧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繼位。九月,曹軍先鋒曹洪陸續在舞陰、博望等地大破荊州軍,曹軍先頭部隊已經進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後,又命趙儼以章陵太守兼都督護軍,總領張遼、于禁、張郃、朱靈、李典、馮楷、路招七路人馬,駐紮於章陵郡,作為後備從東面策應支援。劉琮驚慌失措,於是接受了蒯越與傅巽等勸說,沒有通知屯兵於樊城前線一直在準備抵禦曹軍的時投荊州的左劉備,偷偷地納表投降曹操。劉備直至曹操大軍已經到達宛城的附近時才意識到劉琮已向曹操投降,於是派人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氣憤,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在渡河至襄陽時,謀士諸葛亮曾勸劉備奪取襄陽,但劉備不願意,繼續南走,另派部將關羽率水軍從水路前進。然而,劉琮左右及荊州士民很多都投歸劉備,隨劉備逃走,結果使劉備軍隊的速度大大減慢,只能日行十多裡。當時江陵***南郡治所***貯有大量糧草、兵器等,有人勸劉備留下民眾,先攻佔江陵,但劉備不願意。曹操聽到了劉備南走的訊息,深怕他得到江陵軍實,於是放棄輜重,輕裝前進至襄陽,然後委任樂進守襄陽、徐晃另屯樊城,親自與曹純以及荊州降將文聘等率虎豹精騎五千追擊劉備。據《漢晉春秋》記載,劉琮麾下王威曾勸劉琮趁曹操來受降沒有防備之際,以奇兵擄獲曹操,乘勢奪得中原,可是劉琮不採納。

  飲馬江漢

  曹軍虎豹騎以日行300裡的速度在長阪追上了劉備,當時劉備雖有十多萬眾,輜重數千,但能作戰的士兵很少。劉備於是拋下妻兒,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軍奪得劉備軍馬、輜重不計其數,甚至擄獲劉備的兩個妻子。由於甘夫人與尚且年幼的劉禪未能及時逃走,趙雲於是重新殺回把他們救出,保護著他們撤退。與此同時,劉備命令張飛率領二十騎負責斷後,張飛在橋上橫矛立馬說:“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無人敢近,疑有伏兵暫退,張飛拆橋後追劉備而去,而曹操返回後亦沒有繼續追擊劉備,而是趕往江陵。

  此前,盤踞江東的討虜兼領會稽太守孫權勢力不斷壯大。建安十三年春,孫權擊敗守衛江夏的劉表部將黃祖,佔領了江夏數縣,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伺機吞併荊襄;聽聞曹操南下後,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以為劉表弔喪為名派遣魯肅前往荊州,而實際上是去探聽劉備等人的意向及訊息。魯肅到達南郡時,劉琮投降、劉備南逃的訊息傳來。魯肅於是北走,在當陽長阪與劉備會面,隨即勸說

  劉備與孫權聯合。劉備聽從,轉向東行,與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又遇到前來增援的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遂一起退至長江東岸的夏口。

  曹操佔領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大力宣傳荊州“服從之功”,荊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荊州名士韓嵩、蒯越、鄧羲等人,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蔡瑁為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而益州牧劉璋在曹操徵荊州之初,就已經派遣屬下陰溥向曹操致敬。曹操為了安撫劉璋,加劉璋為振威。不久後又派別駕從事張肅遣兵運送軍用物資交給曹操,表示願意接受徵役。張肅被徵辟為丞相府椽,拜廣漢太守。曹操佔領荊州後,劉璋再次派別駕從事張鬆來覲見曹操,但此時曹操已志得意滿,對劉璋不停地來討便宜也深感厭煩,便不加理睬。主簿楊修勸曹操也徵辟張鬆為僚屬,曹操不答應。張鬆因此心懷怨恨,為後來勸劉璋與劉備結交埋下伏筆。

  曹操以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作水戰主力,準備東征,有說目標仍是劉備,亦有指為順勢侵吞江東的孫權。賈詡勸說曹操宜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不贊同他的意見,南朝史學家裴松之也認為賈詡這麼說“未合當時之宜”。

  脣齒之盟

  十月,曹操留曹仁駐守江陵,自己親率大軍東下。諸葛亮見曹操東下,乃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遂與魯肅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見孫權。劉備也移師長江南岸,駐軍樊口。諸葛亮到達柴桑後,先用激將法刺激孫權。而後察覺到孫權既不願受制於曹操,但又擔心曹操勢強而不能匹敵。諸葛亮於是宣告劉備的軍力仍不下兩萬,有能力與曹操作戰。然後又分析出曹操的劣勢: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尚未真心歸附曹操。諸葛亮認為如果孫劉聯合,是可以逆轉取勝的,並明示戰後將有三分天下之勢,孫權逐漸被說動了。

  為曹操託名漢相,是挾天子以徵四方,抵抗的話於理不合;又曹操已佔長江,江東沒有天險可守;曹軍水陸俱下,攻勢強大,江東沒有能力抵抗,所以勸孫權迎接曹操;此時曹操又送來勸降書,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會獵於吳。”恐嚇意味極重。所以張昭等人更加堅定要投降曹操,孫權一時難以抉擇;魯肅趁孫權如廁機會,偷偷跟到孫權身邊,先指出張昭等不足以採用;又說他自己投降曹操,還可官至州郡長吏,但身為一方之主的孫權如果投降的話,曹操是絕對容不下的。孫權大嘆張昭等人“甚失孤望”,於是認同了魯肅的看法,魯肅建議召回往駐守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

  周瑜回來後,亦堅決主張抗曹,他逐一分析曹軍的弱點,與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軍疲憊不堪,必生疾病;天氣盛寒,馬無藁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中原士卒捨棄騎兵的優勢,卻不習水戰。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但已久戰疲憊,而新得劉表降卒的七八萬人,卻心懷猜疑。因此只要有五萬精兵就可以戰勝。於是孫權終於下定決心,

  並當眾拔劍砍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任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籌劃戰略,率領黃蓋、韓當、呂蒙、淩統、甘寧、周泰、呂範等及三萬士卒沿江而上,與劉備共同抗曹。孫權則繼續駐守柴桑,作為後援為周瑜運輸輜重糧草,且告訴周瑜如果戰事不利,“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此時,曹營之中許多人都認為孫權不敢抵抗曹操,會殺掉劉備,然後步劉琮後塵。而從曹操的勸降書中亦透露出這種想法,但程昱卻認為眾人對孫權缺乏瞭解,可能錯誤估計了孫權的膽識,而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自知獨力難支,必會資助劉備 ,與劉備聯合來對抗曹操。其後果然如程昱所預測的。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背景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疆所殺。

  結果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麼大的影響,因而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評論

  勝敗原因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