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囚對泣的主人公是誰
楚囚,原指被俘到晉國的楚國人鍾儀〔事見《左傳˙成九年》〕,後泛指處於困境,無計可施的人。楚囚對泣,比喻在情況困難、無法可想時相對發,那麼?
歷史典故
鍾儀為楚共王時期***公元前601年———公元前560年***楚國設在鄖邑的行政長官,稱作“鄖公”,鍾氏,名儀。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鄭國,鍾儀隨軍出征,由於戰敗,鍾儀淪為戰俘,鄭國把他抓住後,又轉送晉國,成了“楚囚”。在被囚期間,鍾儀懷念故國,不忘家鄉,他想到楚國的戰敗,不禁潸然淚下,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過了兩年的囚禁生活,到楚共王九年***公元前582年***,晉景公見到“楚囚”鍾儀,他問別人道:“兵器庫裡那個頭戴南方式帽子的人是誰?”隨從回答說:“那人是鄭國轉送來的楚囚”。景公對這個被關押了兩年,還仍然帶著自己國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他下令把鍾儀釋放出來,並立即召見,以示撫慰。期間,晉景公問起鍾儀的家世,鍾儀回答:“我的先世是職業樂師。”景公當即要他奏樂,鍾儀拿起琴,演奏起楚國的樂曲。景公有些不高興地又問:“你知道楚共王這人怎樣?”鍾儀回答說:“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拒不評論楚共王的為人和其他的事。晉國大夫文子知道後說:“這個楚囚,真是既有學問,又有修養,彈的是家鄉調,愛的是楚君王,有誠有信,不忘根本。這樣的人,應該放他回去,讓他為晉楚兩國修好起一些作用。”景公採納了文子的意見,放了鍾儀。
鍾儀回到楚國後,如實向共王轉達了晉國願意與楚國交好的意願,並建議兩國罷戰休兵。共王採納了鍾儀的意見,與晉國重歸於好。東晉時期,王導說:“我們應該幫助王室,攻克神州,怎麼能像楚囚一樣相對而泣呢?”
相關人物
鍾儀,春秋時楚人,是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宮廷琴師。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
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名熊審,楚莊王之子,時年幼,由重臣令尹***相當於丞相***子重專政,楚共王六年***前585年***發生「子儀之亂」,大夫析公逃到晉國,成為謀士,這是「楚才晉用」的典故。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6月,在鄢陵地區***今河南鄢陵西南***,晉楚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鄢陵之戰,楚共王中箭瞎一隻眼睛,公子茂成了俘虜,軍帥子反自殺。
王導***公元276年-公元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龍,琅玡臨沂***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王匯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玡王氏,早年與晉元帝司馬睿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後,王導被官至驃騎大、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後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他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他學習鍾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公元339年,王導逝世,時年64歲。成帝舉哀於朝堂,遣使追諡文獻;葬禮規格同霍光,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