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可同日而語的成語故事

  不可同日而語指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兩者差距很大,不能相提並論。那麼該成語的故事你們瞭解過了嗎?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不可同日而語的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不可同日而語

  戰國中後期,各諸侯之間戰爭不斷,從而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政治活動。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著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當時有個縱橫家,名叫蘇秦。他先到秦國遊說秦惠王,結果沒有成功。於是,他又到趙國遊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蘇秦,他又沒有成功。後來到燕國,才得到一些資助。接著,他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回,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親自接待了他。

  他向趙肅侯分析了趙國和各國的關係:“如果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麼百姓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齊國去攻打秦國,百姓還是得不到安寧。現在,如果大王與秦國和好,那麼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麼齊國也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和魏國。魏、韓兩國弱了,就要割地,也就會使楚國削弱。這樣,大王就會孤立無援。”

  趙肅侯年紀比較輕,見蘇秦說得頭頭是道,不住地點頭稱是。接著,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和麵臨的形勢:“其實,山東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強大的。趙國的疆土縱橫千里,軍隊幾十萬人,戰車、戰馬數以萬計,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南、東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國,也不值得害怕。現在各國中秦國最嫉恨趙國,但為什麼它又不敢來攻打趙國呢?原來是它害怕韓、魏兩國在後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那倒是很方便的,它們必然會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麼戰禍必然會降臨到趙國。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

  趙肅侯聽到這裡,心裡非常害怕,急著問蘇秦應該怎麼辦。於是蘇秦說道:“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國的土地合起來五倍於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數量十倍於秦國。如果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就一定能打敗它。如今反而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怎麼可以放在同一時間裡來談論呢?”

  接著,蘇秦又講了一些如何具體合縱的方法和策略。趙肅侯聽完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諸侯國得以安寧,我願意誠懇地接受您的建議。”

  於是,趙肅侯給了蘇秦很多賞賜,用來讓他遊說各諸侯國加入合縱聯盟。

  後來,人們根據蘇秦所言:“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引申出“不可同日而語”的成語。——《戰國策·趙策二》

  不倫不類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薛蟠從江南帶了兩大箱東西,送給母親薛姨媽和妹妹薛寶釵。一箱是綢緞綾羅、洋貨等家常應用之物,另一箱是筆、墨、紙、硯和各種小工藝品。薛姨媽將箱子裡的東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點清楚,叫人送給賈母、王夫人等處。

  寶釵回到房中,將那些玩意兒一件一件過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恰當,分送給賈府的姊妹們,就是賈環那裡,她也沒有忘記。林黛玉的和別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點完畢,叫人送往各處。

  趙姨娘見寶釵送了賈環如此東西,心裡很喜歡,想道:“怪不得別人都說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她哥哥能帶多少東西來?她挨門送,一處也不遺漏,也不露出誰薄誰厚。連我這樣沒時運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對我們娘兒們正眼也不瞧,哪裡還肯送我們東西?”

  趙姨娘一面想,一面擺弄那些東西。忽然,她又想起寶釵是王夫人的親戚,為何不到王夫人那裡去賣個好呢?於是她拿了東西走進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邊,賠笑說道:“這是寶姑娘才送給環哥的,難為寶姑娘這麼年輕的人,想得這麼周到,真是大戶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麼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誇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主就收起來,特地拿來給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歡喜歡。”

  王夫人聽了,早知道趙姨娘的來意。又見她說得不倫不類,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說:“你只管收了去拿給環哥玩罷。”趙姨娘來時很高興,誰知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氣,又不敢露出來,只得訕訕地走了。——《紅樓夢》第六十七回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衡的著名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善於論辯,寫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當自傲,好與人爭鬥。當時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賞他,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地寫了薦表,把他推薦給了漢獻帝。

  在薦表中,孔融盛讚禰衡有驚人的才學和記憶力,只見過一次,就能背誦;只聽到一次就能記住。像禰衡這樣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

  漢獻帝什麼都要聽命於獨攬朝廷大權的曹操,便把薦表交給了他,由他去做主。曹操決定召見禰衡,但禰衡瞧不起曹操,自稱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後來總算去了,但在言語之間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裡冒火,便讓禰衡當鼓吏,在自己大宴賓客的時候讓他擊鼓,藉以當眾侮辱。不料禰衡竟利用當這個當差的機會,擊一陣鼓罵一陣曹操。結果,受辱的反倒是曹操。

  曹操本想殺了禰衡,但又怕留下害賢的壞名聲,便派他去荊州勸說劉表來降,實際上是企圖借劉表之手殺他。

  不料,劉表仰慕禰衡之名已久,把他奉為上賓,並把他當作高階顧問,每次議事或釋出文告,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不表態便不作決定。

  但是,禰衡在劉表那裡的時間也不長。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對待劉表,使劉表無法忍受。於是,劉表把他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做類似祕書的官。

  黃祖知道禰衡的文名很高,讓他起草文稿。不論是什麼文稿,禰衡總是一揮而成,而且總是寫得非常得體,符合黃祖的要求。為此,黃祖很器重他。

  黃祖的兒子黃射也是當官的。他對禰衡的文才同樣非常欣賞,常常邀禰衡遊山玩水。一次,兩人蔘觀了東漢文學家蔡邕寫的一塊碑文,都覺得文筆很好,書法也很漂亮,大為讚美。

  回家後,黃射懊悔當時沒有把碑文抄下來,以便細細回味。禰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後,說:“不妨事,我雖然只一遍,但還能記住。且讓我寫出來。”禰衡說罷,居然憑著記憶把碑文全部默寫了出來!事後,黃射派人去核對,竟一字不差。眾人知道了,都誇禰衡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子。

  一次,黃射歡宴賓客,有人在宴會上獻給他一隻鸚鵡。黃射非常喜愛,當場請禰衡作一篇關於鸚鵡的賦。禰衡略加思索,便舉筆疾書,不一會兒把賦寫畢。這就是他的代表作《鸚鵡賦》。

  儘管禰衡的才學很高,記憶力驚人,但他狂妄自傲絲毫沒有收斂。一天,黃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遜。黃祖數說了他幾句,他竟當眾大罵黃祖。黃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將他拉上岸去處死。當時禰衡才二十五歲。——《薦禰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