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淮海戰役失敗原因
國民黨在大陸的真正潰亡,追根究底其實還是因為在淮海戰役中連半壁江山都喪失了,然而在此次具有決戰性意義的戰役中,國民軍明明在人力物力上都處於優勢地位,可是為何最終敵不過人員、裝備、武器都遠遠處於下風的解放軍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國民軍戰敗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國民黨的政治過於腐敗,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援。在此次戰役中,我方出動民工組成支前大軍,分為運輸隊、擔架隊、衛生隊等等全心全意以滿足前線士兵的需要。而國民黨呢,他們在山東等地抓取無數壯丁,軍民之間矛盾惡化,未得民心。
其二,國民黨沒有嚴密的後勤體系,由於後勤供給的缺陷限制了戰略計劃的制定,例如淮海戰役初期,其物資補給幾乎癱瘓,只能徹底依靠鐵路,這就導致了他們的作戰計劃必須完全沿鐵路固守。
其三,國民軍的指揮系統十分混亂,領導階層內部心懷鬼胎,指揮員能力不足。起初國民黨內部有人提議使“小諸葛”白崇禧來指揮淮海戰役,但是蔣介石唯恐其手中掌權過大,於是令自己放心可靠的劉峙來當總指揮,但是他沒有指揮如此大戰役的能力,導致兵心不服順,蔣介石甚至還逾級指揮,極其混亂。
第四,國民黨的情報系統不夠完善,不及時、不準確,導致他們只能被共產黨牽著鼻子走,還在關鍵時刻因為內部的共產臥底臨陣倒戈,帶來慘重損失。
總而言之,強大的國民軍在淮海戰役中敗給了處於弱勢的解放軍,是其內部指揮不當、喪失民心等等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大戰役中的淮海戰役介紹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的一次決定性戰役,我軍投入兵力六十萬人,比敵軍軍力少了二十萬。淮海戰役歷時兩個月,我軍以十三萬人傷亡的代價殲滅敵人約六十萬。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得到了人民的支援,服務於前線的民工多達六百萬人。淮海戰役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圖片,讓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瞭解那段歷史。
上面這張圖片,幹部粟裕在大會上進行戰爭動員。粟裕站在最中央,周邊圍著一圈一圈的官兵,他們都坐著。遠處有個哨兵手持槍支在站崗。會議的地點是在樹下。樹枝光禿禿的,開會的人都穿著棉襖,帶著氈帽,那時的冬天應該非常寒冷。粟裕手持稿子,神情嚴肅莊重,底下的解放軍也聽得很認真。粟裕是華東野戰軍的總指揮,在淮海戰役中指揮十一個縱隊,是戰爭勝利的第一功臣。
還有一張淮海戰役圖片,民兵們坐在推車上,推車上放著些許物資,每個人的面前都有一把槍。他們笑容燦爛,大概是看到有人給他們拍照很高興。民兵們大多穿著黑色的襖子,背後就是高大茂盛的樹木。淮海戰役時,老百姓用小推車一步一步地將物資運往前線。倒不需要走完全程,有規定的路程。走到目的地後,當地老百姓會接替繼續走。可是在路上他們一樣受到了襲擊,很多的民工一走再也沒有回來。拍攝的這張照片很可能是那幾個民工留在世上最後的印記。這就是淮海戰役圖片。
有關淮海戰役的紀錄片有哪些
淮海戰役是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的最重要戰役,規模巨大、意義重大,它的勝利註定銘刻在史冊上。因此,後世為了紀念這場戰役,拍攝了一些不錯的相關的電影,有劇情片,也有紀錄片。
就電影而已,最出名的是1991年的《大決戰2:淮海戰役》。那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七十週年,所以為了紀念拍攝不少紅色電影,包括大決戰三部曲,而這一部影片就是其中的第二部。整部電影時長219分鐘,展現了淮海戰役的始末和經過,雖然片中戰爭場面到現在看來不夠巨集大精彩,但在當時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了。此外,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是對那些歷史名人的細膩刻畫,比如其中的蔣介石是剛愎自用的,粟裕是有勇有謀的。
相比起後世拍攝的電影,紀錄片大概更能真正客觀地還原和反映歷史和戰爭。《生死對決:淮海戰役全紀錄》由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節目2009年出品,共十集,每集約30分鐘。該紀錄片每一集都分別介紹和描繪了淮海戰役的某一方面。比如,第一集說明的是這場戰役的重要性,認為它是決戰中的決戰,是國民黨政權敗亡的關鍵一戰。第四集展現的是第一階段也就是碾莊戰役的過程,黃伯韜的兵團被包圍完全殲滅,十萬人有一半傷亡,而共軍方面也付出了近三萬人的傷亡,可見戰鬥的慘烈。再比如第五集介紹的就是戰役中掩蔽戰線發揮的巨大作用,包括地下黨的滲透以及情報部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