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林業工作人員要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培育和保護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防護作用。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個人先進事蹟,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林業個人先進事蹟1

  **,男,上世紀五十年出生于山東省**市**腳下的一個小山村,畢業於**林校,本科學歷。曾任**林場副場長、林場場長、林場黨委書記、**市林業局副局長等職。現任**市政協人口資源與環境委員會主任。

  學以致用,紮根**

  1980年7月,畢業後分配到**林場工作,當年22歲的他,還是一個稚氣未、脫躊躇滿志的毛頭小夥。他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來到了**林場。紮根在**林區生產第一線。

  當時的林場森林覆蓋率很低,松毛蟲、側柏紅蜘蛛災害嚴重。防治林木病蟲害,增加森林覆蓋率成為當時林場的主要任務。

  當時的**接受重任,他從瞭解松毛蟲的生活習性和防治辦法,到藥劑的選擇和藥液的配兌、器械的維修和使用,再到氣溫、風力、風速、風向掌握,每一個環節都做到認真鑽研、精心籌劃。他將專業知識和操作技巧緊密結合,在滅蟲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整行之有效的套防治松毛蟲的方法,帶領大家埋頭苦幹,順利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滅蟲重任,成為當時小有名氣的**林場滅蟲專家。

  那時候,他每天與同事們一起揹著噴霧器,穿梭在崇山峻嶺中間,給林木滅蟲,早出晚歸。**林場林地面積6.1萬畝,包括松林面積37000畝,刺槐林面積19000畝,側柏林面積4500畝,櫟林面積500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林場的每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幾年的有效滅蟲,到1984年,林場的蟲災基本得到控制。同年5月份,26歲的他就被任命為**林場副場長,主持林場常務工作。

  化作春泥,情浸**

  長期的林場生活,除了繁重、單調的工作,在這裡沒有都市的燈紅酒綠、娛樂休閒,也沒有花前月下的溫馨和浪漫。他有過離開這大山、離開這偏遠窮山溝念頭。但是,他最終還是因為工作關係沒走成。時間久了,對大山有了感情,他也離不開這座大山了。**說:“在我之前到林場工作的同志都調走了,在我之後去的也差不多全調走了。”但他依舊堅守崗位,為**默默奉獻著。他說,**就是他的家,他要把這裡建設好、發展好。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那個時候,**土層瘠薄,種樹可不容易。林場有成百上千個山頭,哪個地方適合種什麼樹,怎樣才能讓種上的樹活下來,這都需要研究。為取得第一手資料,**每天徒步翻山越嶺50多公里,15天就穿能破一雙解放鞋。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土層深厚的地片營造速生林,土層瘠薄地片營造松樹橡樹混交林,病蟲害重的地片採取大穴整地叢狀栽植,達到迅速成林。在撫育中嚴把質量關,認真實施踩壓、培木、除芽、補植、修枝等措施,使造林成活率、儲存率都達到了90%以上。

  就像**的守護神,不斷為**的綠色血液注入清新的氧氣。1993年以前,**不通電,也不通公路,林場職工護林和生活很不方便,一旦發生火情,束手無策。為改變這種狀況,**向市領導彙報,徵得電業、財政、水利部門的支援,1993年10月開始架設電線,1995年開始修建魯東公路和上山公路,把**貫通了80%以上。

  把握機會,改變**

  在1993年出任林場廠長兼黨委書記期間,正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國家對林場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取消財政補貼,林場一下子被推向了市場,生存都面臨著困難,更不談不上發展。林場只能靠採伐部分木材維持正常運轉。

  隨著林場經濟情況的好轉,林場從1997年開始停止採伐林木,使林木和植被得到恢復,森林涵養水源調節生態環境的作用日益顯現。落實承包責任制,把林場的防蟲、防火、養護和管理,分別承包給職工,明確責任,成績與分配掛鉤,為看好管好山林提供了有利的機制保障。

  為開發旅遊資源,**帶領大家開發了觀雲峰、植物園、北坪三大景區,開闢了萬石迷宮、一線天、望龍臺、雲梯、雨林、龍鳳石、飲虎泉、植物園、北坪雙湖等自然景點30餘處;修復了駝禪寺、志公廟、志公塔、碧霞元君行宮等名勝古蹟;建高山遊樂場一處,建設旅遊賓館一座;小型接待處2處;建旅遊廁所6座;其中售票處、大澇窪兩處廁所被評為三星級廁所。修建旅遊公路10公里,建停車場4處;修步遊道5公里;架設高壓輸電線路3條,計10公里;購旅遊服務車4部,開通一日遊專線車兩條;建人工湖12處;在旅遊幹線兩側營造風景林帶10公里。建防火、旅遊安全電視監控系統一套;景區管理、導遊服務、餐飲等接待服務逐步規範;使景區知名度不斷提高,旅遊人數、旅遊收入逐年增加。

  林業個人先進事蹟2

  塞北高原腹地,一條清淺小河蜿蜒流淌,河對岸沙丘林立、黃沙漫天,河這邊千山披翠、萬木蔥蘢,這裡便是塞罕壩機械林場抗擊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侵的最前沿----XXX林場。這裡有位年輕人用他的青春和汗水默默澆灌著這片綠色屏障,他就是XXX林場歷任最年輕的場長XXX。

  翻開XXX簡歷,沒有驚天的業績,沒有壯烈的事蹟,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執著。1994年7月畢業於河北林校,同年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作至今,歷任林場技術員、營林區主任、總、場紀檢委委員、總場林業科副科長等職,現任塞罕壩林場下屬XXX林場場長。參加工作15年來,他始終工作在第一線,把自己的心血和才智無私奉獻給了“綠色事業”,獻給了塞罕壩的西部沙丘,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績,得到了領導職工的愛戴和讚譽。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後在省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專業論文10篇,連續9年被評為總場先進工作者,3次榮記省林業局三等功,先後獲得“河北省科教興林活動年先進個人”、“河北省林業先進工作者”、“承德市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

  敢挑重擔

  ——他是科學營林、防風固沙的排頭兵

  XXX林場該場位於塞罕壩林場西部,北面則是茫茫的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境內絕大部分為沙地沙丘,氣候乾旱,降雨偏少,是塞罕壩下屬立地條件最差、生活條件最艱苦的一個林場。在這裡當場長既艱苦,責任又大,就是這個誰都不願意去的地方,XXX來了。

  “我來這裡工作,是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紮紮實實工作,實實在在幹成事”,這是時年28歲的XXX上任伊始說的話。他的話語,讓每一個務林人都心潮澎湃。

  為了提高育林固沙技術,他經常親自帶領技術人員,不辭勞苦,跋山涉水,連續幾天奔走在各個營林區,潛心鑽研育林技術。經過不懈努力,創立了一套適應本場條件的造林技術和管理模式,引用了耐寒抗旱的樟子松樹種為主要造林樹種,大力培養並全面使用樟子鬆容器苗木造林。經過反覆試驗,創新了培養苗木方法,製造類似造林地的環境條件,在苗木換床時加生根粉,裝桶時蘸保水劑,上山前對圃地大水漫灌,並在造林後壓蓋防風土,極大地提高在沙地上造林的成活率。六年來,共培育樟子鬆及雲杉容器苗200餘萬株,完成工程造林300多萬株,容器苗使用率達100,提高造林成活率17%。通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和技術改進,特別是容器苗造林技術的成功應用,提高了塞罕壩西部乾旱沙區的植被覆蓋率,鞏固了塞罕壩西部防風固沙陣地,“沙進人退”的現象得到了徹底的遏制。

  常辦實事

  ———他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踐行者

  自塞罕壩建場以來,XXX林場就是塞罕壩的“大西北”,偏僻、艱苦、貧困。XXX任場長時,這裡和建場之初沒有什麼變化,仍舊是一條坑窪彎曲的泥土路,幾排低矮破舊的土石房,一群與世無爭的務林人,不通班車,沒有常電,工作生活條件極其艱苦。XXX來到這裡以後,在總場的大力幫助下,積極爭取政策專案,多方籌措資金,幾年來共爭取資金3000餘萬元,用於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為場部和各個營林區架設了高低壓電,使40多年場區和營林區點蠟燭幾用煤油燈成為歷史;修建了場部和各營林區之間的砂石路30公里,硬化了XXX林場到總場的主幹路26公里;新建了林場辦公樓,新建了全部三個營林區房舍和一處防火檢查站;建設了職工食堂、活動室、圖書室,購置了全新的辦公桌椅及電腦、印表機等現代化辦公用品,購買了娛樂健身器材,美化、綠劃、亮化了場區;安裝了閉路電視,接通了區域網,建設了2座移動通訊塔。多年的不懈建設,徹底改變了林場的落後面貌,實現了林場路、電、訊的“處處通”,使林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敢創新業

  ———他是以遊促林、富民強場的領頭雁

  XXX林場抵禦風沙的特殊作用,林木不準採伐,所以經濟十分緊張。XXX在場務會議上說:“我們既要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現實擺在面前,我們不能靠等、靠要,場雖小,但志氣要大,人雖少,但精氣要足,我們必須創新求變,發奮圖強。”說幹就幹,他在認真思考、反覆踏察和科學論證基礎上,制定了相關發展規劃,並多次到相鄰的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有關部門磋商、協調,經過3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和緊張建設,建立起了上千畝的乾枝梅等野生花卉基地,增加了塞罕壩的珍稀植物資源和旅遊資源。在二道河口開發建設了“吐里根河遊樂園”,園內設定了觀光、騎馬、漂流、射擊等多個娛樂專案。景區當年就接待遊客5萬人次,林場增收數十萬元,並解決了林場家屬及待業子女的就業難題;同時還為當地及周邊2的多名林牧民創造了增收機會,增加社會效益300多萬元;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運營、當年見效。次年,他又帶領職工集資參與景區開發,建設了土特產品銷售長廊、特色餐廳等,使每名職工每年增收均超過2000元。今天的二道河口已經成為了塞罕壩核心區旅遊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著名景區。

  XXX任XXX場長這六年,是禪精竭慮的六年,忙忙碌碌的六年,也是碩果累累的六年。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塞罕壩人“勤儉建場、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務林精神,也正是有了許許多多象他一樣的創業者的傾心奉獻,塞罕壩的林業事業才更加蒸蒸日上,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林業個人先進事蹟3

  黃美香是永華市江呂鎮中陽村婦代會主任,一家四口,二個兒子在義大利工作,家有毛竹山餘畝,杉木林畝,擁有小轎車一輛,是個美滿、幸福的家庭。自從年當選村委委員兼婦女主任以來,她就默默無聞在這崗位上辛勤耕耘,做出了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先進事蹟,多次被永樂市、永華市各級政府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三八紅旗手”、“雙學雙比先進女能手”榮譽稱號,年獲得“綠色證書”,年評為“女農民技術員”職稱,××年月被省婦聯評為“三八”綠色獎章獲得者。特別是在近兩年的江呂鎮“竹業擂臺競賽”中,她更是表現出“巾幗不讓鬚眉”本色,不僅率先在全鎮第一家完成毛竹山的墾複任務,而且還帶領全村婦女向竹山進軍,掀起了中陽竹業開發和開挖毛竹機耕路熱潮。在她的帶動下,中陽群眾硬是在路遠坡陡的山上開發出一片片“菜地般”的毛竹示範片和四通八達的簡易機耕路,為中陽連年獲得全鎮竹業競賽“第一名”立下汗馬功勞。熟悉的人說,黃美香在工作中,有一股不罷休的韌勁,累不垮的牛勁所得到的這些榮譽,也是恰如其分的。

  中陽有著豐富的毛竹資源,因為地處深山,過去那兒的群眾不懂得用好竹山資源,管理毛竹山仍是沿襲千百年留傳下來的“只砍竹、不養竹、不管山”的原始生產經營方式,竹山經營效益十分低下,每畝收入平均不到元。而且竹山大、小年現象十分明顯,山上小竹、病竹、老竹比比皆是,靠這樣的竹山,群眾顯然難以致富。××年,為了轉變當地群眾管理竹山舊觀念,讓村民能早日富起來,黃美香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提出的“竹業擂臺賽”號召,主動向鎮婦聯報名要求參賽。在被確定為全鎮毛竹開發示範戶後,工業濾布 回家認認真真和丈夫分了工丈夫管田,自己則管山,以便自己能夠集中精力管理好毛竹山。從此,每天天剛亮,她就帶著盒飯到離家公里外的馬安毛竹山上勞動,一去就是一整天,早出晚歸,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從不間斷。經過個多月時間的精耕細作,她把自家多畝毛竹山全部深翻、墾複、施肥一次。不僅如此,她還在建立好高標準毛竹示範片基礎上,根據不同竹齡採取不同的管護技術,對所有毛竹實行“號竹”管理。一個多月下來,人瘦了一圈,手挖起了老繭,腳也磨破了皮,但她從沒叫過苦,喊過一聲累。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表率,影響和帶動了全村乃至全鎮的竹業競賽。在身邊活生生榜樣的無形推動下,中陽村男男女女齊上陣,每天都有四、五十人上山劈雜灌、挖樹兜,掀起一波又一波竹業開發熱潮。目前全村畝毛竹山已深翻、墾複多畝,撫育畝,施肥畝。由於她的突出示範帶動,鎮裡多次組織機關幹部、 各村主幹到她家毛竹山上觀摩、學習、取經,號召全鎮人民向黃美香同志學習。

  竹山的科學管理,使中陽群眾初嘗甜頭,第二年春,毛竹山上的春筍比往年長出許多,但村民只顧眼前利益,大肆濫挖殼筍,不管大筍、壯筍,統統挖下賣給廠家。黃美香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反覆上門對村民做宣傳、解釋工作,使不少農民認清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關係,認識到留筍、護筍、養竹也是一門學問,應該把小筍、退筍挖清,留養好大筍、壯筍,只有這樣來年才有粗壯毛竹,迴圈反覆,於是大家自覺、主動地克服了眼前由於少挖筍而帶來的暫時性經濟損失,更加科學地在竹山上多留筍,留大筍。到今年,黃美香同志倡導的“護筍養竹”觀念已收效明顯,××年全村毛竹山共增新竹多萬根,平均每畝增竹根,其中胸徑釐米以上的新竹每畝增加根,而往年畝增新竹不到根,而且大部分是小竹、病竹。經行家測算,今年“護筍養竹”使全村竹山畝增經濟效益元。

  竹山的經濟效益上去了,村民口袋鼓了不少,但是毛竹的資源效益還未能充分顯現出來,原因就是竹山上沒有機耕路,村民砍伐工資和運輸成本過高。黃美香又坐不住了,按照鎮裡的竹業開發思路,她果斷在村兩委會上提出,要想中陽竹山開發真正實現“破題”,必須下大力氣開挖簡易機耕路。為此,她積極和村主任商量,聯手發動家農戶,自籌資金萬多元,到邵武找來鉤機,風風火火在馬安毛竹山上新開一條長達公里的機耕路。濾布 在村主任和她的帶領下,中陽村民又自發掀起一股開挖機耕路熱潮。截止目前,全村已新開毛竹機耕路條公里。小公路的開通,使往年群眾肩挑背駝毛竹的歷史成為過去,生產毛竹的運輸成本大為降低,讓群眾直接看到了竹山的希望。可以說,現在中陽村哪兒有竹山,哪兒就有機耕路。在永樂,一個小小山村有這麼多條機耕路,還是為數不多的。

  雖然是村裡的女幹部,可黃美香分管的事情卻很多,有調解、教育、衛生、農業等等。但不管是哪樣工作,她都兢兢業業做好,忘我奉獻,出色完成了鎮裡和村裡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受到了上級和群眾的一致肯定。她還在農業生產上熱心幫助群眾,在資金和技術上全力支援尚未脫貧的困難戶。只要是群眾在發展生產上遇到資金週轉不濟,她都主動扶持,幾年來,已扶持徐立和、徐桂亮、邵慶田等多家貧困戶用於發展種、養殖業資金達萬多元,受到群眾的歡迎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