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壺保養方法

  很多人喜歡用紫砂壺泡茶,紫砂壺能“裹住香氣,散發熱氣”,用久能吸收茶香,更能散發油潤光澤。有人說紫砂壺用得越久越值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鐵壺保養

  使用鐵壺原因:具有陶瓷不容易破碎,導熱速度快,保養目標是養壺如新。需要去掉鐵壺中的沉澱物和鐵鏽。

  操作方法:

  1:利用絲瓜瓤加水,將壺內的鏽斑剝落,反覆多次直到再無鐵鏽脫落。

  2:發酵程度低的茶類為主。例如:高山茶、綠茶、普洱新茶等將5-10克茶葉放入鐵壺,加水蒸煮約10分鐘。茶葉中所含的丹寧和鐵壺中溶解出的鐵份,會在鐵壺表面形成一層丹寧鐵的皮膜,將更不容意生繡;同時可去除新壺的異味。燒開後將壺內水倒掉,每天重複2-3次,持續15天左右直至水質清澈即可使用。

  日本鐵壺保養

  使用鐵壺原因:雖然鐵壺很早傳入日本但是一直沒有廣泛傳播。到18世紀中期日本茶道開始形成統一的意識,他們發現煮茶最好的水源的河床都有大量鐵砂成分,用鐵壺煮水可以提高茶味品質。因此18世紀開始大量仿造唐代鐵壺,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操作方法:

  1:10克御守塩調和200克醋***白醋為佳***,放入壺中小火煮,不能幹燒。***御守塩與醋混合加熱時產生次氯酸消除壺中細菌群落,御守塩沒有海塩那樣的強腐蝕性所以日本茶道多用***

  2: 5克御守塩配合200克清水與15克裙帶菜***或海帶***,放入壺文火中煮。***在御守塩促進下海藻會釋放巖藻多糖成分和褐藻酸塩鈉,這個本身可以在壺內形成包漿,而且巖藻多糖成分在現代醫學中發現是抑制和預防癌細胞生長的***

  3: 放入竹節、竹根、竹葉混合250克入清水,放入壺裡煮30分鐘。

  4:擦乾後下次就可以煮水泡茶飲用

  茶道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鬆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薰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 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臺灣工夫茶藝、臺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