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知道的歷史知識點

  歷史常識類的試題側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養的積累,藉助文史常識來考查考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

  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一*** 廟號、諡號、年號和尊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祭祀時寫在牌位上的名號。始於西漢,迄於清朝。一般開國皇帝稱“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後繼者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據主要看有沒有“祖”或“宗”。

  諡號是根據帝王生前行為由臣下議定,朝廷也會賜予死去的貴族大臣諡號。它始於周初,秦朝時曾被廢止,漢又恢復,沿襲至清。常見的有周武王、周厲王、周幽王、漢武帝、隋煬帝等。

  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一般認為由漢武帝首創,“建元”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年號。年號是帝王正統的標誌,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標誌,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變年號。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變年號。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號為“貞觀”。同時應該注意一個帝王允許有一個或多個年號,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號也叫徽號,開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是尊崇皇帝、皇后、太后的稱號。尊號多是活著的時候奉上的,死後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也可以累加,如武則天用過的尊號有“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等。

  對於古代帝王我們不直接呼名而是稱號,唐以前的帝王稱諡號,唐至元多稱廟號,到明清,每個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習慣以年號稱,由於尊號太長,稱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

  ***二*** 姓氏來源

  我國姓氏繁多,《中華姓氏書法大詞典》共收集了10129個姓氏,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個左右。通常所說的百家姓,只不過是集中了佔全國人口大多數的100個常見姓氏。姓氏究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氏族的名稱演化為姓。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標誌,因而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現象有關。如熊、牛、雲等。

  2. 以國名為姓。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 以居住地為姓。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東郭、西門、池、柳等,則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為姓。

  4. 以次第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5. 以官職為姓。如司徒、司馬、司空等,有些姓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公孫、王孫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 以職業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7.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呼延、慕容、尉遲等。

  8. 以諡號為姓。穆、莊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諡號。

  9. 因避諱而改姓。如邱是諱孔丘等。

  三

  ***三*** 紀年方法

  1.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即位那年稱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順次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紀年明確,可以直接表明具體的年份。

  2. 干支紀年法:這是我國古代長期使用的一種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名詞就是干支紀年。我們現在的農曆仍然採用干支紀年。所謂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簡稱。它把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按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紀年,單配單,雙配雙,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第一個為甲子年,第二年為乙丑年,依次類推,以六十年為一個週期迴圈,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說。

  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曆年個位數是4的,天干為甲,個位數是5的,天干的乙,依此類推: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曆年除以12,餘數是4,地支是子,餘數是5,地支是醜,於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豬年***,2005年是乙酉年***雞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3. 民國紀年:是把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作為民國元年,依次往下推。與公元紀年的運算公式為:公元紀年=1911+n,如民國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

  4. 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為界,雖然耶穌只是宗教傳說中的人物,但是這個紀年標誌逐漸在全世界通用。耶穌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從這年起叫公元某年,公元元年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後一年是公元一年,然後依次排列。

  公元元年是我國西漢末年時期,因此西漢及西漢以前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前的年代,東漢及東漢以後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后的年代。公元紀年中,每100年為一個世紀。世紀中又以每10年為一個年代。如20世紀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世紀初即這個世紀的最初10年;世紀末即這個世紀的最後10年。

  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間範圍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說來這是個大概的時間範圍,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範圍內,也可以超出這個界限。世紀的前30年為早期,世紀的最後30年為晚期,世紀的中間的為中期。世紀的前50年為前期***或稱上半葉***,世紀的後50年為後期***或稱下半葉***。

  四

  ***四*** 避諱問題

  避諱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在封建社會,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讀音,不能直呼、直書其名,要採用某種方法加以迴避,這叫做“避諱”。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避諱的物件有四類:

  1. 國諱: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諱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陰曆一月古時本來叫“政月”,到了秦朝,由於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為“正月”,讀作“徵”了。女真族唐時服屬於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諱,改稱“女直”。“元來”改“原來”就是為諱朱元璋之“元”。

  2. 官諱: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唐朝大詩人杜甫,一生不寫海棠詩,在他留傳下來的1400餘首詩中,連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沒有,《古今詩話》裡點明瞭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

  3. 聖人諱: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現在不少人姓邱,其實,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並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舉為“聖人”,為避諱便加了一個耳朵,所以就改“丘”為“邱”了。

  4. 家諱: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僅限於親屬內部。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避諱的方法通常有三種,即改字、空字和缺筆。

  1. 改字。是將需要避諱的字改寫成其他字,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做法。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2. 空字。是把需要諱的字去掉,不寫在書上。觀世音菩薩,為避太宗諱而改為觀音菩薩。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寫成“王充”。

  3. 缺筆。是將應避諱的字不完整寫出來,而少寫一兩筆。黃昏的“昏”字本寫作“上民下日”,也是為了避諱唐太宗的“民”,才缺筆以“氏”代“民”寫作昏。

  五

  ***五*** 地理山川

  1. 陰陽:陽——山南水北;陰——山北水南。

  2. 區域名稱:中原、關中、江南、江東、江河、嶺南、塞北、關內外、九州、西域等。

  如關中,初指函谷關以西地,其後專指關中盆地。後來又有眾關之中之說,即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關東,秦漢時期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是以函谷關作為區分東、西兩大地域的界標。明以後“關東”,乃山海關。以遼、吉、黑為關東,關外。把山海關以西亦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後又漸稱“關裡”,有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

  江左、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東流,江南地區在這段江流之東,故名江東。古人於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省則稱江右。

  3. 中國的別稱:赤縣、神州、中華、華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區、九牧、八州、禹城、禹跡、禹甸、海內、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4. 重要城鎮名,古今對照。

  北京: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順天府。

  蘇州:姑蘇。

  成都:錦官城。

  南京:金陵、建業、建康、丹陽、江寧、白下、石頭城。

  揚州:維揚、揚城、淮上、江都、廣陵。

  開封:大梁、汴梁、東京。

  杭州:臨安、武林、錢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