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三十六計中衍生出的成語,最初作為外交和軍事的策略,是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那麼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希望大家喜歡閱讀。

  遠交近攻的用計故事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

  秦策:範睢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範睢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範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

  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延伸閱讀:

  產生於春秋時代的“遠交近攻”外交戰略,在今天的世界上仍有眾多國家在使用。其中日本、印度等國是最典型的。之所以“遠交”是因為遠方的力量是潛在的戰略同盟或戰略宿敵。通過“遠交”擴大自己的戰略機動性?壓縮敵國的戰略機動空間,贏得戰爭的戰略主動地位。之所以“近攻”,是因為敵國就在眼前。

  在那種以鄰為壑、以鄰為敵的歷史條件下,相鄰國家之間通常都是敵對國家,他們為了領土和資源而相互攻伐。歷史上國土連線而互不為敵的國家關係是幾乎找不到的。今天的中國政府提出了“以鄰為友”“以鄰為伴”的國際關係新價值觀,自然“遠交近攻”的對外戰略模式同我國所倡導的國際關係新價值觀背道而馳。

  相關人物:

  范雎***?—前255***,也叫範且,字叔。戰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後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早年家境貧寒,後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一帝業,是秦國曆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謀略家。

  對外,為達到兼併六國,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住他們不干預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統一天下。

  對內,昭王又按范雎的謀劃,實行“固幹削枝”的政策,堅決剝奪親貴手中之大權。通過這些變革,消除了內部隱患,使權力集中於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手中,政權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