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七計。原文為:“類以誘之,擊蒙也。”用極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懵懂上當。那麼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希望大家喜歡閱讀。

  拋磚引玉曆史典故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可是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裡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一定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後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後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延伸閱讀: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於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遊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幹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後回江東, 家於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後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於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趙嘏與拋磚引玉

  唐朝詩人常建,聽說趙嘏來到蘇州,斷定他一定要去遊靈巖寺,就先在寺前寫了兩句詩,趙嘏看到後,便在後面續了兩句,從而完成了絕句一首,而且,後續的比前兩句好。

  常建與趙嘏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疑此典故為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