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盟會的基本簡介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為中國革命同盟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黨。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同盟會的​基本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中國同盟會的​基本簡介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多個組織集合而成;成員如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章太炎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世界的革命團體。由於同盟會成員其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髮生內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一連串武裝起義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同盟會最終改組為國民黨。而後又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1月2日孫中山從紐約出發,前往倫敦、巴黎遊說西方政府與銀行團終止貸款給滿清政府與支援中國革命。11月24日從法國馬賽啟程,乘“狄凡哈”號郵輪,經停檳城、新加坡,香港,於12月25日抵達上海,並於29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祕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中國同盟會建立的歷史意義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資產階級革命從此有了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2. 資產階級革命從此有了明確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有了明確的鬥爭目標;

  3. 資產階級革命從此有了公認的領袖——孫中山。

  在宣傳革命思想的同時,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知識分子還建立了一些革命組織。在同盟會成立前的眾多革命組織中,成立最早的是興中會。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聯合華僑中的反清人士20餘人,組成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並籌募經費,準備回國發動反清起義。1895年春,孫中山回到香港,和當地的社會團體“輔仁文社”合作,建立香港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聯合政府”的革命綱領,決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興中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1895年10月,興中會在廣州準備發動起義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他流亡國外,考察了日、美、英各國社會政治狀況,繼續宣傳革命,發展革命組織,準備再次發動起義。

  1904年,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蔡元培、章太炎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湖北呂大森、革命志士張難先等在武昌成立了科學補習所,實際上是華興會的分支機構。1906年2月,科學補習所成員劉靜庵等成立日知會。這些團體都組織過武裝起義,但都沒有成功。

  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使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感到,需要有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革命政黨來領導全國的民主革命運動。孫中山和黃興等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部分成員。於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赤阪區阪本珍彌宅召開正式會議,成立了中國同盟會。與會者約100人,推舉孫中山為,建立了領導機構。根據資產階級三權分立的原則,本部機構在之下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執行部分設庶務、內務、外交等科,是權力最重的機關,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和組織革命的實際活動。同盟會總部設在東京,國內分東、南、西、北、中五個支部,支部下按省設分會,推選了各省分會的主盟人。海外華僑分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支部,支部下按國別、地區設立分會。大會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的綱領,並決定創立《民報》作為同盟會機關刊物。

  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使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自己的戰鬥核心,並向中國人民提出了一個比較完備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綱領。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理想,從此深入人心,成為當時革命隊伍中無可爭議的共同目標。它還使革命派有了一個共同的公認的領袖。在當時條件下,有沒有一個眾望所歸的領袖,是把原先處於分散狀態的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完成推翻清政府的社會革命的關鍵。

  同盟會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積極開展了各項革命活動,推動民主革命運動迅速高漲。同盟會的革命活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政治思想上對立憲派進行了歷時2年的激烈論戰。以同盟會為首的革命派論戰的陣地是《民報》,立憲派的論戰陣地是《新民叢報》。論戰的中心是中國走革命的道路還是走改良的道路,論戰的結果以革命派取勝而告終。通過這場論戰,廣泛傳播了革命思想,擴大了革命隊伍,為即將到來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輿論準備。二是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1906年發動了萍鄉、濟陽、醴陵起義;1907至1908年在廣東、廣西雲南接連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1907年,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和女革命家秋瑾在安慶、紹興發動起義;1910年廣州起義;1911年4月27日黃花崗起義。同盟會領導的這些起義,由於群眾基礎薄弱,又往往採取突然襲擊的單純軍事冒險方式,最後都失敗了。但是,每次起義都使清政府受到打擊。革命黨人在同盟會的領導下,再接再勵,總結經驗,最後終於迎來了震動中國歷史的武昌起義,終於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

  中國同盟會歷史評價

  [1]同盟會作為一個不夠成熟的資產階級政黨,其組織比較鬆懈,內部政見亦多分歧。其本部雖然設立執行、評議、司法三部,但三部很少分別開會,一般採取聯席會議形式討論和議決事項。司法部任事諸人和評議部議員先後回國者甚多,一年以後即形同虛設,“未曾獨立行使主權”。本部的不健全,使之很難維持會員步調的一致。1907年 8月,一部分主要是來自長江中上游各省並與會黨聯絡較多的同盟會員,不滿於孫、黃等只注重在華南邊境發動起義,自行在東京發起成立共進會,並且安排一整套長江流域起義計劃。

  1911年4月廣州起義失敗以後,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等又在上海另行建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釋出宣言和章程,在南京、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設立分會,並與共進會、文學社等影響較大的革命團體取得聯絡,共同策動長江流域各省起義。共進會和中部總會,或者自稱為同盟會的“行動隊”、“實行者”,或者宣告“奉東京本部為主體”,並且依然尊重孫中山、黃興的領袖地位。但是,它們在政綱闡釋、組織工作和起義規劃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自行其是傾向。同時,一部分已經加入同盟會的光復會會員,在1907年夏季以後即已呈現離異趨向,並公開攻訐同盟會主要負責人。及至1910年初,更在東京正式成立光復會總部,與同盟會分庭抗禮。以上這些情況,都削弱了同盟會本部的統一領導。

  不過,國內和海外各地的同盟會分支機構和廣大會員仍然積極主動地從事革命活動,促進了革命高潮的到來。1911年夏秋之間的四川保路運動,同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九***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以及隨後各省的紛紛響應和獨立,同盟會都在其中起了不同程度的主導和骨幹作用。孫中山回國以後,於12月30日***十一月十一***在上海召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有旅滬各省分會部分負責人出席。會議改訂了同盟會暫行章程,並發表宣言號召加強內部團結,克服“意見不相統屬,議論歧為萬途”的弊端,為完全貫徹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而奮鬥。會後,同盟會在建立南京臨時政府和組織各地抗擊清軍及策劃北伐的過程中,發揮了明顯的主導作用。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後,同盟會本部由滬遷寧,並於1912年3月3日召開會員大會,“決定大為擴張,以完成民國之一最大政黨”。會議通過了新的總章草案,宣佈“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並且規定了“完成行政統一,促進地方自治”,“實行種族同化”,“採用國家社會政策”,“主張男女平權”,“力謀國際平等”等九項政綱。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領導人:孫中山,協理黃興、黎元洪、幹事平剛、劉揆一、宋教仁、馬和、李肇甫、胡漢民、張繼、汪精衛、居正、田桐等。會議還確定同盟會本部暫設於南京,並在各重要地區設立支部。由於南京臨時政府旋即結束,同盟會本部於1912年 4月25日遷往北京。同盟會從祕密轉為公開以後,成員漸趨複雜,政治素質亦明顯下降。

  辛亥革命因為袁世凱的篡竊政權而宣告夭折,但同盟會的領導人並未立刻完全看清袁的真實面目。特別是宋教仁,仍然幻想在袁的統治下推行議會民主和政黨政治。他們為組織議會第一大黨,不惜進一步降低政綱水平,聯合原先由部分同盟會員和立憲黨人建立的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於1912年8 月25日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國民黨的成員更加複雜,許多舊官僚和投機政客紛紛加入,同盟會固有的革命性質因此消磨殆盡。同盟會對於推翻帝制與建立共和,曾作出偉大的貢獻。同盟會的弱點,是民族資產階級軟弱性的集中表現;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與它的領導政黨的不健全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