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親口講述慘烈的抗戰故事

  “途中,日軍對我掃射了無數槍,我臥倒在地,一動也不敢動。子彈嗖嗖嗖地擦著頭頂呼嘯而過,聽得人心驚膽顫。幸運的是,我沒被打中。日軍以為我死了,沒有再追擊,不然我很可能就沒命了。”“當時飛機俯衝,機槍低空掃射而過,陣地上偷襲的日軍有一個排30多人,全部被打死。”

  2014年9月24日清晨,成都市群康路上熙攘嘈雜。在街旁一棟年代久遠的民居中,88歲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李承基,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這位昔日抗戰的鐵骨英雄,常年生活在此,任憑歲月雕刻人生的痕跡。

  因戰時負傷,加上後來遭遇車禍致使左腿髕骨骨折,李承基的腳不能彎曲,一直在家靜養。如今年事已高,無法暢通地與人交流。“戰爭有時很激烈,有時很艱苦,遇到的危險更是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和日軍交鋒,我們幾乎百戰百勝,配得上‘天下第一軍’的稱號。”在李承基充滿自豪的言語中,那段衝鋒陷陣的崢嶸歲月曆歷再現。

  瞞著家人蔘軍義無反顧上前線

  為給遠征軍補充和增加優質兵源,在“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號召下,一股愛國參軍的熱潮在成都各大、中學校迅速掀起。

  “當時正處於國破家亡的境地,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大半個中國。我正在成都縣中唸書,聽到號召後熱血沸騰,就偷偷報名了。”李承基回憶說,那時他家住成都,父親是當時四川省的政府官員,家境殷實。作為“養尊處優”的大少爺,放棄唸書恐難得到父母同意。

  “木已成舟,他們知道後也就默許了,畢竟參軍報國也是榮耀的事。”1943年,17歲的李承基成為遠征軍的一名戰士,奔赴印緬作戰。出征前,李承基隸屬於成都軍政部教導團二團。學生兵在北教場軍營集結,接受了幾個月的步兵基本訓練。

  訓練結束後,學生兵到少城公園***今成都人民公園***開誓師大會。莊嚴宣誓後,大家乘坐美製十輪大卡車直接開往新津機場。

  離別前夕,街上人頭攢動,親屬們紛紛相送,揮手告別。李承基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活著回到家鄉,“非常不捨,但是選擇了就義無反顧。”李承基說,“寧做戰死鬼,不當亡國奴。那時唯一的念頭,就是保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