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包容的相關議論文
包容應該是一種快樂,我們並不知道命運給我們多少考驗,我們也並不確定命運會讓我們走多遠,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要做一個善於學習的人,善於知足的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談包容的議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對大家有用!
談包容 議論文範文一:
經歷無盡的混沌後,這世間學會了包容。美麗的萬物相依相存,若沒有包容,便沒有人性光輝的折射,沒有人際之間的海闊天空。
包容是一種向上的態度。海量之大能納百川,大山之空能容萬鳥。學會包容的人,才有著廣闊的胸懷與厚重的內涵。
毫無疑問,學會包容者,才能成就大業,這是亙古以來不變的真理。東漢末年,三國並起。三國的君主都有強大的軍事管理能力,但在他們之中,唯劉備“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有著博大的胸襟,他不會無意責罵、怪罪手下,而是一直施以仁德,用包容的能力去統馭屬下管理國政。這種包容有人可能會認為是婦人之仁,沒有一統天下的氣魄,但正是這種包容的態度,讓劉備廣納了眾多賢才,讓無數的俊才猛將為他效力。倘若他像曹操那樣實行霸權主義,殘暴地對待部下,那建立蜀國形成三國鼎立便是荒謬之談。而這一點周瑜根本做不到,因為他的心胸狹隘,不懂包容,導致了他英年早逝的悲哀。
包容不是消極的態度,不是一味的忍讓。若一切皆消極地去“包容”,對什麼流言蜚語都接受,對別人怎樣的謾罵都忍受,這便是一種無能的表現。也許,唐代的李煜便是最典型的例子。盛唐已過,民生已衰,朝廷中官員不斷篡權,朝中有許多問題需解決。而李煜看到這些都委婉的“包容”了。朝中還有一些正直之士上書批評,直諫他,李煜也“包容”了。而這種包容,卻無一用,包容不代表著放任他人,包容不代表一味接受別人意見而不做出理性判斷。正是這種無能的包容,才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
由此觀之,世間有永珍,而這永珍中什麼應該去包容,什麼應該去直面便尤為重要。周恩來在這一方面便可謂處理得當。他對自己的人民、部下極其包容,在人民對他提出意見時,他聽著並接受。在部下犯錯時,他非常容忍,並不責怪。而當外國記者想要挑釁他時,他卻不再忍讓,而是代之以剛烈,他巧妙地回擊了記者的提問,捍衛了中國的尊嚴。若他仍用忍讓的態度去包容外國人,那麼中國早已被百般欺凌。
綜上所述,包容是美好的,包容乃成大業之本,而合理的包容更是人們需要好好學習的智慧。包容這世界吧,讓你的內心多一份厚重與寬廣,你的世界也會變得天高地廣。
談包容 議論文範文二: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優雅的康德大概是不會有暴風驟雨的,心情永遠是天朗氣清。別人犯錯了,我們為此雷霆萬鈞,那犯錯的該是我們自己了。
現代的戴爾·卡內基不主張以牙還牙,他說:“要真正憎惡別人的簡單方法只有一個,即發揮對方的長處。”憎惡對方,恨不得食肉寢皮敲骨吸髓,結果只能使自己焦頭爛額,心力盡瘁。卡內基說的“憎惡”是另一種形式的“寬容”,憎惡別人不是咬牙切齒饕餮對手,而是吸取對方的長處化為自己強身壯體的鈣質。
狼再怎麼扮演“慈祥的外婆”,發“從此吃素”的毒誓,也難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殺淨盡,羊群反而容易產生瘟疫;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關進柵欄,凶猛的老虎也會退化成病貓。把對手看做朋友,這是更高境界的寬容。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一語中的,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這樣回答外國記者的提問:“那些反對三峽工程的人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反對者的存在,可讓你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做事更周全;可激發你接受挑戰的勇氣,迸發出生命的潛能。這不是簡單的寬容,這寬容如硎,磨礪著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鋒芒。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有義務捍衛您說話的權利。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寬容的民主性核心。良言一句三冬暖,寬容是冬天皚皚雪山上的暖陽;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寬容之心,炎炎酷暑裡就把它當作降溫的空調吧。
寬容是一種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淼無垠;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蔥蔥。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寬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江河湖海。
談包容 議論文範文三: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雨果曾經這樣感嘆:“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古老的東方,人們也世代傳承著一句淺白的俗語:“宰相肚裡能撐船”。法國人的浪漫和中國人的實在碰撞在一起,於是人們發現,包容,超越了國家、語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這個美麗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擁有和讚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諺有云:“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鮑叔牙對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壯舉;李世民對魏徵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對士子學人的包容,則迎來了繼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高潮。包容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它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同樣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
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佛經有言:“一念境轉。”同是面對他人的過錯,耿耿於懷,睚眥必報帶來的是心靈的負累,真正仁者覺者會選擇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能夠興師復仇,一雪前恥。他可以忍受臥薪嚐膽的苦楚,卻在滅吳後下令誅盡吳國宗室。他懂得隱忍,卻不懂得包容。齊王韓信未發跡時有過“胯下之辱”,但在統一之後,再見到當初侮辱自己的無賴兒郎,卻能不記前嫌地任命他為巡城校尉。僅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的人格,要比勾踐健全得多。
魯迅先生的“一個都不寬恕”未免失之偏執,但那是在喪失了迂迴的耐心後對黑暗現實的極端反抗。他還說過“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筆下的阿Q,聽到人家說“疤”、“瘌”、“禿”、“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後來甚至連“燈”字也不許別人提了。“天地本寬,鄙者自隘”,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必然是一個諸多忌諱、性情偏執的人;而一個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無法容忍的社會,也註定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然而,包容不等於放任和縱容。人類社會是由潛在的規則加以維繫的,無節制的縱容同樣會造成社會的畸形。包容也不等於隱忍不發。“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壓抑,遲早有爆發的一天。包容則意味著不自知的恬靜和淡然。包容更不等於沉默和忘卻,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真正的包容,應該如伏爾泰對其政敵所說:“雖然不贊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
包容是海納百川,包容是厚德載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寧靜致遠。康德告訴我們“只有兩樣事物能讓我的內心深深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璀璨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如是我聞;當今世界、種族、宗教衝突不斷,“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我願!
談包容 議論文範文四:
春風,拂醒了萬紫千紅的繽紛世界。不與百豔爭世塵,忘卻殊榮避禍身。因此,春風選擇了沉默,就像埋在地底的根一般默默無聞。並非春風比不上繁華,而是為了讓在這四季中猶如曇花般短促的生命顯露那絲絲的光輝。所以春風啊,選擇了沉默的同時,更用包容之心對待了世間萬物。
包容,是海納百川,而絕非縱容。假若春風要與百豔爭奪世人的眼睛,為何不發飆變成一陣狂風,將這世上的繁花橫掃乾淨?為何還要用充滿慈愛的手,撫醒正在襁褓中熟睡的嫩芽?因為春風知道,如果自己加入競爭的行列,世間的結果無疑是最壞的。如果不撫醒萬紫千紅,世人的眼睛裡就只剩厭煩。因此,春風以最佳的方式——沉默來避免最壞的結果。
在春風包容百豔,選擇沉默的時候,百豔雖然贏得了世人的眼睛,但春風卻贏得了世人的思想。
如果說根的默默無聞是對果實的無私奉獻,那麼春風的沉默便是對世間碩大的包容。繁華歸土,最終會化成春泥重歸於根。而撫醒繁華的春風,得到了什麼?只是痴痴的凝望著那一朵朵燦爛的微笑,便已知足。春風從不抱怨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一朵一朵不厭其煩鎝輕輕柔喚著,那一朵朵微笑便是她心中唯一的慰安。她的心是寬容的,包容著一切。
世人創造的環境,汙染了她的身體。她也沒有因此而去報復世人,而是以另一種方式接觸自己的苦悶。春風呵,雖然苦悶,卻是短暫的。因為,春風拂醒了繁花。芬芳洗淨了她汙濁的身軀,是她氣爽心怡。即使她更換自己的服裝,去尋找另一個任務,自始至終她都以包容,容納著百川千嶽。
“春風呵,你後悔嗎?你滋潤萬物,功大卻無祿。孤身翔於天際,可曾有過孤寂?”
“碩如自然,渺至沙粒,其中的婀娜多姿隨我飛揚。天上之行雲,地上之流水,功大甚我,怎敢居功自傲?山嶽阻我路,我繞道便是,何須過分激化?百豔贈我微笑,行雲流水伴我翔空,從未孤獨。只因我包人殘處,容人短處,才有微笑至一幕。由此無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