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力氣最大的馬種是什麼

  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當然其中也包括馬。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力氣最大的馬是什麼吧。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認識一下。

  世界上力氣最大的馬種: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複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釐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型別。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馬***mǎ***,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馬的主食是草。

  三河馬的主要生產發展

  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曾養育、生存過拓拔、匈奴、鮮卑、金、女真、蒙古等眾多馬背民族。他們在此發展壯大,或稱霸中原,或馳騁歐亞,推動了人類的進步。在這些馬背民族的發展歷程中,也創造了繁榮的養馬業,並培育出了聞名中外的優良馬種——三河馬。 三河馬以外貌俊美、體質結實、結構勻稱、抗寒戀膘、抗病耐粗、性情溫順、速度快、具有良好的持久力而著稱,是國內各馬匹品種中的佼佼者,和國外品種亦敢比高低。

  草原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節日,也是三河馬的歡樂時刻。我們的蒙古族朋友破例為遠道而來的攝製組舉行了這麼一場別開生面的採集聖火儀式。象徵著蒙古人民豪邁、勇猛、不羈精神的草原鐵騎——三河馬迎面而來;燃燃的篝火映紅了天空;舞動的裙衫寄予了蒙古人民的深情厚誼。

  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俄國馬。當時,俄國人曾攜帶後貝加爾馬及其改良馬在額爾古納河畔放牧或定居,以後,沙俄帝國修築中東鐵路***現在的濱州鐵路***時,又帶來一定數量的後貝加爾馬分佈在鐵路沿線一帶。1917年至1918年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部分後貝加爾的哥薩克人,來到現在的呼倫貝爾草原額爾古納市境內定居,又帶來了相當數量的馬匹。1934年以後,偽滿時日本人在海拉爾設種馬場,引進盎格魯諾爾曼、盎格魯阿拉伯、英純血等種公馬,在呼倫貝爾草原與當地馬雜交,當時,三河地區曾引進50餘匹種公馬,因此,三河馬的血緣主要是在這些後貝加爾馬和雜種馬的基礎上,混入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馬的血液,經幾十年精心培育而成。三河馬外形較蒙古馬高大,毛色主要為騮毛和粟毛,力速兼備,持久力好,腳步輕快,三河馬屬於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

  1959年,全國農業展覽館要展出國內馬匹品種,上級決定從三河馬場選一匹優良種公馬和一匹母馬,並由飼養員送北京參展。三河馬在農業展覽館展出後,贏得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稱讚,前來購馬者絡繹不絕,三河馬的身價也隨之不斷提高。從此,三河馬在國內享有盛名,且名聲遠揚。1960年,我國對越南輸出40匹三河馬。1957年,當時的額爾古納右旗室韋人為感謝前蘇聯人民的支援,以三河馬作為禮品贈送給前蘇聯的涅爾琴斯基扎沃德區農莊。三河馬作為國產名馬,不僅在民用生產、交通運輸等方面,是優秀馬匹品種,在國防和體育方面也是戰績突出。在中印自衛反擊戰和西藏平叛中,三河馬很快適應高山缺氧的惡劣氣候,較好地完成了戰備運輸任務。特別是在中印自衛反擊戰時,三河馬去了一個團,一匹都未損失,全回來了。內蒙古馬球隊就曾以三河馬做比賽用馬,這批三河馬以驚人的速度、持久的耐力和靈活性而著稱,多次在比賽中創造了較好的成績。在全國賽馬比賽中,三河馬更是所向無敵,多次打破全國記錄。三河馬作為中國名馬已寫進了教科書,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和農牧業生產結構的調整,馬的用途也在快速轉換,對娛樂用馬、競技用馬、產品用馬的需求越來越多,在廣袤的呼倫貝爾草原,雖然沒有昔日的大型國營種馬場、配種站,但上百匹、近千匹的養馬大戶不乏存在。雖然沒有了育種核心群,但仍有近十萬匹的圈存量,不乏有良馬在產生,在廣州、深圳、北京等眾多馬術俱樂部有三河馬的身影。三河馬以其自身的優勢,結合呼倫貝爾獨特的環境,如經拉動,就將以新的姿態進入現代化馬業發展的快速車道,會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河馬的主產地呼倫貝爾市座落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一個以蒙古族、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集區。生活在內蒙古通遼市的蒙古族人民歷來有養馬、騎馬、愛馬的傳統。目前,全市馬匹存欄36萬匹,母馬存欄9.8萬匹,以蒙古馬為主體的良種改良種比重大,多次在全國性賽馬比賽中奪取金牌,第一屆“馬王”就誕生在這裡。根據蒙古馬肉用性好的特點,以發展肉馬為切入點,通過飼養屠宰肉馬,把馬肉價格抬高到等同於牛的價格,甚至高於牛肉,解決廣大養馬農牧民馬產業投入大、產出低的問題,以刺激農牧民養馬的積極性,增加馬的數量,同時以肉馬產出的效益推動競技馬、觀賞馬等專案的發展,最終推動整個蒙古馬業的發展。

  馬肉有著獨特的營養價值,瘦肉多,脂肪少,必需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所以馬肉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受“瘋牛病”的影響,人們已談牛色變,在短時間內不容易恢復市場信心,全世界公認馬肉是最安全的肉食品。日本和歐洲市場急需馬肉,而且缺口極大。我國現在馬肉價格很低,和它本身實際價值極不相稱,價格上的增長空間很大。因此,現在是發展肉馬的大好時機。

  三河馬的發展危機

  近年來,由於馬業市場開發不力,相關產品的商品率低,群眾養馬的積極性不高,使得內蒙古三河馬數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在過去的十年間,由原來的17000匹降到4000多匹,並且畜種也呈退化的趨勢。我國的馬業專家學者、廣大蒙古族同胞,馬業開發企業對馬懷有極深的感情,對我國馬產業的現狀顯露出深深的憂慮。

  三河馬是經過兩代農墾人幾十年的精心改良選育適合本地氣候條件的地方優良品種,1986年,該馬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驗收命名為“內蒙古三河馬”。目前,三河馬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為拯救恢復瀕危物種內蒙古三河馬,儲存和傳承三河馬文化遺產,海拉爾墾區將投入300萬元用於選育培育,以此來恢復三河馬種核心群,先期發展成200匹基礎種馬群,目前此項工作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投入300萬元聘請專業公司設計規劃,在三河馬場建立三河馬科技文化館。還將進一步探索研究以馬旅遊及養殖基地建設為基礎,在賽馬、馬術和藥品、肉食品等馬產品開發加工專案上尋求更多的市場和開發商機,擔負起拯救、延續和保護人類文明物種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