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幹。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互平行,並同海岸走向一致,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國,全長約8900千米。
安第斯山脈***Andes,Cordillera delos***
,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幹。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互平行,並同海岸走向一致,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 、玻利維亞 、智利 、阿根廷等國 ,全長約8900千米。一般寬約300千米,最寬處*** 南緯20°沿線 ***為800千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 ,間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過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質上屬年青的褶皺山系。地形複雜。南段低狹單一,山體破碎,冰川發達,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夾有寬廣的山間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發祥地;北段山脈條狀分支,間有廣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頻繁。圖蓬加託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諸重要河流的發源地。氣候和植被型別複雜多樣,富森林資源以及銅、錫、銀、金、鉑、理、鋅、鉍、釩、鎢、硝石等重要礦藏。山中多埡口,有橫貫大陸的鐵路通過。
位於玻利維亞境內的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最高峰。地質上屬年輕的褶皺山系,形成於白堊紀末至第三紀阿爾卑斯運動,歷經多次褶皺、抬升以及斷裂、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地殼活動仍在繼續,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按構造地形特徵,分為北、中、南3段。① 北段*** 南緯4°以北***:山脈成條狀分支 、隔以廣谷和低地 ,各條山脈多代表背斜構造,通過侵蝕,軸部出露花崗岩、片麻岩等古結晶岩,兩翼則殘留著白堊紀、第三紀砂岩和石灰岩。②中段*** 南緯4°~27°***:寬度和高度顯著加大,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的山原——玻利維亞高原。③南段***南緯27°以南***:高度和寬度逐漸減縮,東、西科迪勒拉合而為一。由於縱橫斷層交錯,加以第四紀冰川和流水的侵蝕作用,山地顯示分割破碎的形態,普遍具有阿爾卑斯型地貌特徵。
安第斯山區的主要礦藏有有色金屬、石油、硝石、硫磺等。有色金屬礦多與第三紀、第四紀火山活動和岩漿侵入有關,特別是以礦脈和岩脈形式侵入到上層的岩漿體,如安山岩、閃長巖、玢岩等。最突出的是銅礦,礦區從祕魯南部至智利中部,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銅礦床的一部分。石油主要分佈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間構造谷地或盆地中。
氣候和植被型別複雜多樣,垂直分帶明顯,隨緯度、高度和坡向而異。北段地處低緯,綜合反映熱帶溼潤的基本特徵。低地和低坡地帶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7℃以上,年降水量多超過2000毫米,熱帶山地常綠林所佔比重很大。由下向上,氣候和植被型別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帶,垂直帶圖譜完整。中段自北向南氣溫年較差增大,降水量減少,主要反映乾旱特徵。南段地處中、高緯,體現溫涼溼潤特徵。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10℃。
雄偉壯觀的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洲開發最早的地區,中段山區保留著古代印加帝國的許多文化遺蹟。居民主要為印歐混血種,其次為印第安人克丘亞族和艾馬拉族。泛美公路沿縱向谷地和海岸溝通安第斯山區各國。一般寬約300千米,最寬處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 ***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公里。整個山脈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海拔超過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 ,間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過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為西半球的最高峰。
北段
***南緯4.01°以北***:山脈成條狀分支 、隔以廣谷和低地 ,各條山脈多代表背斜構造,通過侵蝕,軸部出露花崗岩、片麻岩等古結晶岩,兩翼則殘留著白堊紀、第三紀砂岩和石灰岩。位於哥倫比亞,朝北向東延伸,最後加勒比島的島弧相連。
中段
***南緯4.58°~27.93°***:寬度和高度顯著加大,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的山原--玻利維亞高原。從祕魯到智利,在此山脈由西北轉為東北走向。 此地安第斯山的寬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動遺蹟,據知有超過900個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南段安第斯山,從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亞海岸,這一段有相當多的活火山。
南段
***南緯27.65°以南***:高度和寬度逐漸減縮,東、西科迪勒拉合二為一。由於縱橫斷層交錯,加以第四紀冰川和流水的侵蝕作用,山地顯示分割破碎的形態,普遍具有阿爾卑斯型地貌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