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員為什麼不能親近市場

  唐朝官員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而唐朝官員竟不能親近市場?到底為什麼,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唐朝官員品級:

  :

  武則天時期,朝廷有位官員叫張衡,雖是令史***俗稱吏員或胥吏***出身,但官階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級,就成了三品官員。唐朝的三品是個什麼級別呢?如果拿現在的官職來對比,那麼四品是司局級或副部級,三品就是正部級了。不僅如此,在唐朝,有些三品官員如能加上“同平章事”頭銜,還是實質上的宰相。所以在唐朝的官場上,從四品到三品是個很難爬的坎,就像現在的軍官從升到、地方幹部從廳長升到副一樣,難度都非常大。

  這個張衡對領導可能最講“忠誠”,工作能力也很強,做事也肯賣力,當然也許還有其他優點或特殊背景,否則像他這種吏員出身的原來屬於“工人編制”的辦事員,要轉為幹部編制並爬到四品高位,是難乎其難的。張衡卻不然,不僅讓人眼紅地當上了四品高官,而且吏部已把他列為三品官員候選人,一應晉升材料都已準備齊全,就等報到門下省稽核通過,然後由皇帝下達任命書了。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張衡卻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十分低階的錯誤:有一天他參加朝會回來,看到路邊有人賣蒸餅,剛出籠,熱氣騰騰的,就沒能管住自己的胃口,買了一塊充飢。這事正好被一位工作認真負責的御史看到了,回去之後便寫了一份報告,彈劾張衡買蒸餅吃的行為有違官員行為準則,損害了朝廷高官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光輝形象,請求女皇嚴肅處理。

  古代臣子參加朝會天不亮就得出門,沒有時間也沒有胃口吃早點,碰到朝會長時,往往要幾個小時才能結束,退朝之後,多數官員還得去本部門處理公務,所以他們常常要餓一上午。唐太宗貞觀初期,皇帝責令有關部門在朝堂外廊設食,為參加朝會的全體官員免費提供一頓工作餐,這才解決了他們的餓肚子問題。張衡退朝之後還空著肚子,顯然是工作太忙或有急事必須趕回本單位處理,沒有時間享受皇帝賜予的美食。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如今的人看來,張衡退朝途中在路邊攤子上買塊蒸餅充飢,根本就不是什麼錯誤,相反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連飯也顧不上吃的生動體現,這樣的好乾部,理應受到表彰才是。可武則天見到御史的檢舉報告後,卻覺得張衡餓肚子事小,有損領導形象事大,於是大筆一揮批示道:“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眼看就要到手的三品官帽就因為一個蒸餅告吹了。

  這個讓人覺得搞笑的故事記載在唐人張鷟撰寫的《朝野僉載》卷四之中。原文是:“周張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階,合入三品,已團甲。因退朝,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則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遂落甲。”

  所謂“落甲”,就是吏部把張衡的升官材料從待審材料中抽出來,不予上報審批,這是相對於“團甲”而言的。很顯然,“團甲”就是吏部把那些即將獲得晉升的官員材料分門別類進行彙總,各為一甲,然後一起送到門下省審批。所以《舊唐書·職官二》記載說:“凡注擬,必先具官階團甲,送門下以聞。”

  這個故事不僅有點搞笑,而且還會讓不明底裡的人感到納悶:御史彈劾張衡是他不該在路邊攤子上買蒸餅吃,武則天批示中點到的卻是張衡的低微出身問題,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麼能扯到一起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就不能不多費些筆墨。

  唐朝繼承隋朝官制,九品以上官員共分三十個等級,總稱為流內官,是國家正式官員,而介於品官與庶民之間的吏員,則被稱為流外官,是在朝廷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擔任低階職務的人員。在唐朝的各級政府部門中,吏員的數量雖然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官員人數,但他們並不屬於幹部編制,只能算個工人或以工代幹;吏員做的事情雖然遠遠多於品官,勞動強度也最大,可以說是各個機構和部門中實際辦理公務的人,但他們的地位不僅相當低下,而且一旦做了吏,就難得有機會成為品級官員,因而就有了“老吏抱案死”的說法。當然,在唐朝,吏員中的少數人,也可以因為資歷和才幹,經過考試合格後幸運地由吏入官,升遷到品官的行列,稱為入流。張衡就是其中的幸運兒之一。

  吏員入流後,身份地位雖然發生了變化,但被授予的職務都是一些最低階的執事官或散官,人們常常以“冗濁”一詞來形容這類由流外入流的官員;他們中的極少數人縱使工作很有成績,日後混上了高位,人們從骨子裡還是瞧他們不起,社會上對他們的看法仍然很難改變。他們自己也十分自卑,生怕有人打聽本人的出身。如新、舊《唐書》都記載:張玄素在隋朝曾擔任令史一職,唐太宗卻不知道,於是顯得很關心的樣子,當面問起他的做官經歷。張玄素羞愧不安,難以啟齒,但又不敢拒絕回答。離開後,張玄素連路都走不穩,臉色如死灰一般,整個人都失去了精神。褚遂良知道此事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唐太宗,勸誡他不能如此輕慢侮辱朝臣。

  說完了“吏”,還需要簡要介紹一下“市”。

  只要對古代尤其是唐朝以前的城市格局有所瞭解的人就會知道:古代的城邑被劃分為若干區,政府區、居民區和商業區是嚴格分開的,都用高牆圍著。唐朝初期以前,貨物買賣大都在國家設立的固定市場中進行,市民不能涉足政府辦公場所,官員也不能隨便進入市場,那些達官貴人,對市場更是“鄙而遠之”。於是逛市場的都是平民百姓,在市場裡面混的,都是一些“市井小人”。士農工商,古代商業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見一斑。

  張衡倒好,退朝後不僅從市場邊經過,而且不顧身份和地位,親自在小攤子上買了塊蒸餅,然後騎在馬上無所顧忌地吃起來,這種不懂禮法、有失身份和風度的行為不是大大有損領導幹部的光輝形象嗎!剛好張衡是吏員出身,御史發現這一情況後,自然會高度重視並及時向上舉報了。張衡既然不能脫離“市井小人”本色,武則天在批示中說他“是流外的小吏出身,不許升任三品”也就毫不奇怪。在當時那個年代,武則天的思想算是比較開放的,用人也能不拘一格,但對張衡“吃餅事件”的這份批示,還是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她內心深處對普通市民的極端蔑視。

  所以說,讓張衡倒黴的罪魁禍首,確確實實就是路邊那個餅攤子,張衡丟掉三品官位,也確實與買了這塊蒸餅吃有密切關係。如果這個賣餅的人不把攤子擺到路邊來,而是像其他商販一樣,規規矩矩在集市裡經營,張衡即使路過這裡,也不會被熱氣騰騰的蒸餅所吸引,最後自然就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了。如果有人認為張衡在小攤子上買塊餅吃就得到這種嚴肅處理,是當時的御史權力太大或沒事找事,或者張衡之前大概得罪過彈劾他的這位御史,因而被打擊報復,那就完全錯了。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官員不能親近市場的現狀很快就有了改變。“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逃到咸陽縣,過了中午,還沒有吃上飯,楊國忠親自到市場上買來幾塊蒸餅,他才沒有繼續餓著肚子趕路***《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另外一個例子或許更能說明問題:中唐時期的宰相劉晏,清早入朝,冷風刺骨,寒氣逼人,就買了幾塊熱餅捧在手中邊取暖邊墊肚子,還讚不絕口說道:“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劉賓客***劉禹錫***嘉話錄》***唐玄宗吃市場上買來的蒸餅雖是無奈之舉。但這兩個例子至少可以說明:唐政府對官員逛市場購買物品並不像以前那樣嚴格禁止或說根本禁止不了。

  張衡如果晚出生幾十年,就不會因為買塊蒸餅吃而丟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