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古朝鮮和中國的關係

  古代朝鮮和中國的關係複雜,歷史上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關於古朝鮮和中國的關係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你。

  1:密切交往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與半島最早的聯絡,可從“箕子朝鮮”算起。

  商朝末年有一位名叫箕子的賢臣,是商紂王的叔父,他不願在周朝稱臣,受周武王之封東遷,建立了古朝鮮王國,在那裡教化百姓,傳播耕織文明,實行法令《犯禁八條》,推動所轄地區的社會發展,形成了古代的“君子之國”。

  箕子治理古代朝鮮的故事傳播了很久,直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首都平壤市內著名景區牡丹峰的乙密臺下,還保留著高麗王朝時建造的箕子衣冠冢。韓國曆代的眾多學者也熟知這一歷史。

  承接箕子朝鮮的古朝鮮王朝叫“衛滿朝鮮”。這個王國存在於公元前194年至前107年。戰國時期的燕國是中國北方的強國,後來為秦國所滅。到西漢初年,被漢高祖劉邦封為燕王的舊臣盧綰叛漢,其部將衛滿***姬姓衛氏,衛國宗室後裔***也畏罪率部南逃。他集結前齊國和燕國的部分勢力,推翻了箕子的後裔繼承者箕準,成立新的政權,史稱“衛滿朝鮮”或“衛氏朝鮮”。

  衛滿即位後,國家漸趨強盛,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漢惠帝時期,天下穩定,衛滿恢復對漢朝稱臣。他答應作藩屬外臣,為漢朝守衛邊疆,並在塞外部族首領朝覲漢朝天子、漢朝與外界往來通商時不從中阻撓。作為回報,漢朝則給衛滿以兵力和物資上的支援。

  由於有了藩屬外臣的身份,衛氏朝鮮不僅得到了經濟和軍事的支援,而且得以威臨附近小邦,勢力和領地迅速膨脹,疆域曾達到方圓千里。到漢武帝時,朝廷感到衛氏朝鮮的威脅日漸增大,便於公元前109年派兵討伐,經兩年征戰滅掉衛氏朝鮮之後,將其屬地分為樂浪、玄菟、真番和臨屯四郡,史稱“漢四郡”。如今,朝鮮首都平壤市的一個行政區仍保留著“樂浪區”的名字。

  箕子王國被滅以後,箕準率其餘部南遷另立部落小國,後人稱之為“馬韓”,也有史料說叫“辰國”。考古資料顯示,這些人與當地原住民相互融合,並創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與文化。衛氏朝鮮滅亡以後,其後裔也融入了當地社會。

  一些年來,韓國史學界對箕子朝鮮之說持有不同看法,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箕子和衛滿確實曾經在當地建立王國,其後人與半島居民相互融合,中華大地自古就與半島地區有著密切聯絡。

  2:宗屬關係

  此後,中國中央政權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在戰亂與和平相互更替的歷史程序中,歷朝歷代都以各自的方式與半島政權保持了難解難分的聯絡。有很多內陸地區的個人和群體,因各種原因陸續遷徙並融入了半島居民的社會之中。久而久之,相對平穩的社會環境、相對延續的歷史傳承、相對獨立的生活方式等,使來自四面八方的半島人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朝鮮王國和朝鮮民族。在上世紀中葉半島分為南北兩個國家之後,北方以朝鮮民族自稱,南方則以韓民族自稱。

  而在此期間,朝鮮半島的王國政權和黎民百姓,一直與中國的歷代皇朝保持著具有不同時代特色的聯絡。除元朝外,其餘各朝代雖然在半島的地界分劃上有出有入,但半島政權基本維持了相對獨立的王國地位。

  不論是王氏高麗,還是李氏朝鮮,它們與中國中央政權保持的都是宗屬關係。

  所謂宗屬,就是半島政權接受中國皇朝的冊封,但仍在國家機構和治理方式上保留自己的特色與權力。處於從屬地位的半島國王,需對皇朝天子稱臣,但擁有不同於皇朝州郡主官的自治特權。

  中國皇朝與半島的朝鮮王國,確有大小、強弱和尊卑之分,但兩者間是一種互利互保的協作關係。在禮儀形式上,從屬國按約定朝覲皇帝和呈送貢禮,必要時還派兵協助朝廷征戰。但是,皇帝也要以恩賜的名義給從屬國豐厚回報,當從屬國遭遇天災人禍以及外敵入侵時,皇朝還要提供錢糧、物資和軍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