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朝鮮龜船的由來

  首次提及龜船的紀錄來自於1413與1415年《朝鮮王朝實錄》中的記載。這些龜船被稱為“戈船”或“蒙衝”,主要被用來抵擋女真與日本人海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鮮龜船的由來

  首次提及龜船的紀錄來自於1413與1415年《朝鮮王朝實錄》中的記載。這些龜船被稱為“戈船”或“蒙衝”,主要被用來抵擋女真與日本人海盜。

  根據李舜臣的私人日記之一《亂中日記》,為了應付可能的外國入侵,在與他的屬下討論過後,1591年他決定讓龜船復活。在其僚屬幫助下,他建造了第一艘當代的龜船。李的日記以及其外甥李芳所著的《行錄》,描述了龜船構造的細節、建造過程、用途以及用於船上的武器測試。經過了一年的研究與搭造,李舜臣指揮著其屬下完成了當時第一艘龜船。它在1592年3月27日下水,搭載了射程介於300至500米的火炮,並已於1592年3月12日接受了測試,就在釜山攻城戰及多大浦鎮之役前一天。

  然而,因為接下來一百多年的和平期間,這些早期龜船被廢棄不用。在日軍侵朝的戰爭期間,李舜臣的龜船裝備了至少5種不同的火炮。李舜臣的龜船號稱具有鐵甲船的特色,然而這種主張是有爭議性的。他建造了3至5艘龜船,而在1782年服役的龜船至少有40艘。

  龜船鐵甲的史料記載

  在某些時候,龜船***尤其是船頂***甲板上的鐵甲會被特別強調。其實這個問題是具有爭議性的。因為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龜船有鐵甲包覆,當時的文獻在龜船的製造上是保持沉默的,沉默到了“甚至在衡量其設計的概念時被我們在知識上的限制嚴重妨礙”的程度。相關的資料來源主要有二,韓國與日本的戰爭紀錄:

  當時的韓國紀錄

  主要的韓國資料通常對這件事保持沉默:李舜臣在他自己深思熟慮的戰爭日記中並未提到包覆鐵殼的事情,雖然在1592年6月14日提報的作戰報告中他提及了從船頂突出的鐵錐:

  “…在即將到來的日本侵略威脅下,我特別製造了龜船,它在船首有一個龍頭,可以從龍口發射火炮,還有佈滿鐵錐***對抗攀艦的敵人***的龜背***船頂甲板***,在其中的船員能見到外頭,但不能從外頭被窺見。這種船能衝進數百艘敵船當中,發炮痛擊敵人…”

  李舜臣的侄子及戰爭的目擊者李芳,在他的人物傳記中簡短的提到了船的上半部***船頂甲板***覆有綴滿鋒利尖錐的甲片,但沒有給出關於其所使用的材料的進一步細節。《高麗船戰記》中的一份日文資料包含一場戰役的描述,由兩名日軍指揮官於1592年7月9日親身經歷。相關部分如下:“大約早上8點,由58艘大船和50餘艘小船組成的敵艦隊***李舜臣的艦隊***開始向我方發動攻擊。其中三艘大船是鐵包的盲船***龜船***。” 這份檔案的時間在李舜臣述及其龜船的三個星期後,然而並未提及船頂是否包覆起來或者其上有無鐵錐,無法提供進一步的解釋。

  後來的史料來源

  與龜船同時的影象資料並不存在,因此第一幅龜船的畫像──同時也是最常被引用的──出自於200年後的1795年才編輯起來的《李忠武公全集》當中。畫像在一些重要的部分上與戰爭紀錄相左。儘管六角形結構的甲板可能印證了龜船有鐵甲包覆的觀點,難以解釋的、沒有出現文獻所提及的鐵錐卻引人疑竇,導致“文人的畫作欠缺現實感”搞得“與文獻記載一比較引發了更多問題”的責難。

  還有一點,在接近19世紀末時,當時韓國受到法國海軍的威脅,政府下令建造裝甲船“就像龜船一樣”。由官方設計出來的船因太重而不能浮起,按照1795年所繪的龜船製作圖顯示一個特製六角形圖案, 強烈意味著某種物品製造出來用於木板之上。

  必須注意的是龜船的鐵甲,假設其真的存在,那也是由和19世紀的鐵甲船比較起來非常不同的作戰方式所推動產生的。相較於龜船的鐵皮船頂是為了阻止日軍攀舷登艦,鐵甲船的特色是裝設在船舷、以及包覆整個船身的鐵甲,用以保護船隻免於敵人炮彈的轟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