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蚌埠鐵路與金融關聯性研究論文
蚌埠鐵路樞紐是京滬鐵路上的中轉大站,為京滬線與淮南線交點,1909年建設。1953年旅客傳送人數已達55萬餘人次,貨物傳送達36萬餘噸,設施經多次擴建亦得到改善。現仍為安徽省接發列車最多的車站。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近代蚌埠鐵路與金融關聯性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近代蚌埠鐵路與金融關聯性研究全文如下:
在近代中國,現代交通尤其是鐵路與金融有著較為密切的互動關係。這種互動關係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與鐵路部門之間的融資關係。二是鐵路交通與金融業機構分佈和業務結構的關係。交通線上金融機構的分佈、資金流通量的規模和資金流動的特性,直接取決於貨物流通量的大小和商貿結構特點。基於交通線形成的貿易網路相對比較穩定,而基於交通網路的資金流則呈現複雜、多變的情形,因為金融業的發展更多地受制於區域經濟的總量、結構及發展的穩定性。從外在形態而言,居於交通節點的城鎮自然成為金融機構彙集之區,並以此為中心在城鎮內部與周邊地區形成一定規模的金融網路。一座交通樞紐型的城市,其金融業的發達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通線路與金融資本流通路線之間的契合程度。研究交通與金融之間的關係,重點在於闡釋交通樞紐城市的金融業受交通運輸影響的程度和方式。
本文以因津浦線與淮河交匯而形成的新興城市安徽蚌埠為例,探討特定的交通格局、區域經濟對金融業的影響。選擇蚌埠的價值在於它是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出現的被 “鐵路拉出來的”單純商貿型城市,受傳統經濟影響有限,新型金融業務得以推行,並富有特色。因而,金融與交通之間的關聯性在蚌埠這樣一座新興城市是比較顯性的。這種顯性也表現在落後的鐵路運輸制度和低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會直接影響蚌埠金融業的正常發展。
一、鐵路與金融業空間佈局
蚌埠是津浦鐵路通車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城市。經過較短時間的發展,蚌埠不僅成為物資集散中心,也是信貸投放和現金回籠的碼頭,並很快成為淮河流域的金融中心。
民國初年,安徽督軍倪嗣沖將行政中心設在蚌埠,使其成為安徽的實際上的行政中心。為提升蚌埠的經濟地位,將原設在宿縣的皖北鹽務局和阜安鹽棧遷至蚌埠。向皖北21個縣、豫東19個縣運銷的淮鹽均集散蚌埠,鹽商們又把淮河流域所產的糧食及土特產,通過鐵路外銷他地。鹽糧互市,使蚌埠變成了淮河流域的商貿中心,貿易腹地輻射至皖北、皖西、河南東部、蘇北西部。雲集蚌埠的大麥、小麥、高粱、藥材、牛皮、雞蛋、酒類,最多時月達三四萬噸。這些農產品運到蚌埠後改用火車裝運,轉向津滬等地。
沿海都市的 “京廣洋貨”,包括洋布、煤油、白糖之類的日用品等,經津浦路運至蚌埠,再分銷至淮河上下游各地。因而,蚌埠成為津浦鐵路南段最重要的物資集散市場。
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埠商貿經營發展到鼎盛。
1930年,全埠有48個商業行業,僅鹽糧交易一項,全年就達50多萬噸。
1934年,蚌埠人口發展到10餘萬,居民25 000多戶,其中註冊商戶4443戶。商埠以物資中轉為主,並以鹽糧集散為大宗,物資集散營業額約佔總營業額的70%左右。
[1]65隨著物資和貨幣流量巨增,金融業應運而生。蚌埠銀行主要有國有銀行和民營銀行的開設的分支機構,以及本省開辦的地方性銀行。
1912年2月,中國銀行於蚌埠二馬路 ***今鳳陽路***籌建分支機構,1914年1月正式開業,稱匯兌所。
1916年3月,改稱中國銀行蚌埠支行,下設經一路辦事處。1934年,在明光、臨淮關、宿縣、徐州、淮南等地設辦事處和收付處。中國銀行在蚌埠金融業實力最強。1927-1929年,中國銀行蚌埠分行行長還擔任了蚌埠商會的會長[2]43.1914年11月,交通銀行在中山街設匯兌所,主要業務是收取關稅,匯解金庫。
1923年12月改為四等支行,設淮南煤礦、田家庵兩個辦事處。
1915年5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華昌街 ***後遷至經一路***設立分理處,1918年改為分行,下設明光、板浦、臨淮關、正陽關等10個分理處。該行曾與90多家商號有存放款業務往來,存放款業務量僅次於中國銀行蚌埠支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雖然在蕪湖、安慶也設有分支機構,但其在安徽的營業重點則集中在蚌埠。在蚌埠的分支機構級別也不斷提高。
1930年7月,蚌埠支行升格為分行,歸南京第二區區經理處管轄。
1934年6月,區經理處撤銷後,蚌埠分行升格為管轄行。
[3]81-821936年1月,安徽地方銀行在蕪湖成立。
1936年7月,安徽地方銀行在蚌埠設立分行。
①此外,安徽銀行、江蘇銀行等分支行和一些銀號、錢莊相繼開業。早期,錢莊中以匯豐、蔣新等規模最大,各約有資本10萬元,業務以皖北各縣匯兌及抵押放款、信用放款為主,生意亦曾甚盛;其餘錢莊則以少額放款及買賣銅元為主。
②1928年頒佈 《蚌埠銀錢業公會章程和營業規則》,明確錢莊營業範圍,並規定 “每日上午八時,在公會內集議匯兌及外埠各處期票等行市,通日掛牌,各應遵守”[4]467此外,蚌埠的銀號主要有公益銀號、安利銀號、益豐銀號等。蚌埠銀號多是糧行為 “便利自身雜糧生意”
③蚌埠的銀號、錢莊家數及資本分別佔安徽全省同業的40%和51.2%.同時,還出現了一些銀團組織。
1920年,中國、交通、上海、金城4家銀行和益豐銀號曾組成銀團,合資經營公記堆疊,後改稱五行倉庫。同年,中國、交通、金城3家銀行組成銀團,聯合貸款開挖新船塘。
1933年9月,中國、上海、交通、江蘇等銀行組成銀團,與鹽團簽訂淮鹽運銷貸款合同。
1947年12月,中國、交通、農民、上海、中實、安徽等銀行聯合放款興辦耀淮電廠第二發電所。除銀行外,還有儲金會、郵政儲金匯業局、保險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
1921年底,中華儲金會在蚌設立分會。
1930年3月,郵政儲金匯業局在蚌設立辦事處,辦理個人儲蓄和匯款。民國前期,蚌埠設有合群、大通、中國、太平、泰康等華商保險分公司,太 古、 美 亞 等 外 商 保 險 公 司 也 設 有 分公司。
[5]665蚌埠金融機構主要集中於鐵路與港口之間的區域。“蚌埠以交通便利,商業向稱發達,二馬路橫亙鐵道,尤為商店繁盛之區,經一路上,則多資本雄厚之企業。”
①最初的金融機構出現在二馬路 ***圖1***,二馬路逐漸成為盛極一時的商業街,鋪面較大,享有盛譽的商業店鋪幾乎均集中於此,在蚌埠城市發展的早期, “以二馬路、伯飛路、大馬路東段,東通車站,西達河岸,為商務最盛之區。”
②這一帶各類公司最多時有100餘家,以代各地客商採購轉運糧食為主要業務,與銀行往來密切。這些商號和南北各大城市廣泛聯絡,北路有北京、天津、青島、濟南、徐州;南路有上海、南京、無錫、常州、鎮江等各大城市。它們的資金往來對銀行的依賴程度很高。銀行和銀號另一集中區是經一路,因為這裡靠近新船塘,大批的鹽糧行、五洋雜貨的批發戶集中於此。隨著蚌埠逐漸成為皖北區域經濟中心,金融機構也多以蚌埠為中心向周邊擴散。圖2大致顯示了民國時期蚌埠周邊地區不同層次的金融機構分佈情況。中國、交通和上海等幾家大銀行,均以蚌埠為中心建立起相對完備機構網路,在淮南、臨淮關、明光、宿縣、徐州、板浦等地分別設立了辦事處和分理處。
1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即在蚌埠設立了分理處,此後這家銀行充分利用蚌埠交通便利條件,不僅建有較為完整的營業機構,還建有多家倉庫 ***表1***.1937年成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蚌埠管轄行,經理曹世勳,副經理夏還卿;蚌埠經一路辦事處,主任關漢甫;臨淮分理處,代經理 王勝濤;明光寄莊,主任謝篤周。
[7]692因蚌埠成為淮北鹽運的集中地,其分支機構延伸至蘇北地區。
1931年6月,在板浦 ***今屬江蘇灌雲後縣***設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板浦支行,經理許良懷。建行初期,板浦支行下轄清江浦辦事處、響水口寄莊,主任夏還卿。
1934年改由蚌埠分行管轄。同年11月,板浦支行增設陳家港寄莊,並於大伊山、楊家集設立代理處。
[8]69蚌埠銀行、錢莊在外埠各有通匯行處,駐莊或代理行莊。抗戰前,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蚌埠周邊地區有通匯點29個。錢莊銀號的業務大體分為南北兩路。南路有上海、南京、無錫、常州等地生意,北路主要是做河南、山東、天津的生意。
③從更大範圍來看,一些實力雄厚的銀行在鐵路沿線重要城鎮設定分支機構,形成以鐵路為主要依託的經營網路。如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從寄莊到分行網路的發展是階段性進行的,先從江蘇省開始,然後延伸到浙江、安徽、山東等江蘇鄰省,最後擴充套件到華中、華北、華南地區。
[9]5521915-1919年,在津浦鐵路沿線的濟南、臨淮、蚌埠各站以及津浦線與滬寧線的連線點下關開設辦事處。稍後,無錫分理處和蚌埠辦事處分別升格為分行和分理處。有人這樣總結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分支機構的設定與鐵路之間的關係,“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分支機構,主要分佈在幾條鐵路線上。上海總行是中樞,南京、漢口、徐州、鄭州是四個支撐點,沿著長江和隴海鐵路由東向西,沿著津浦鐵路和京廣鐵路由南向北,設立了許多機構,形成了一個‘井’字形的分支行網。”[7]101930年,陳光甫曾沿津浦 線 對 包 括 蚌 埠 在 內 的 分 支 機 構 進 行 考察。[10]106-107交通銀行也復如此。
20年代,該行“營業線網之展布,以海岸線、鐵路線暨長江一帶為主幹,外而沿海口岸,自連雲港以達甌海;內而蘇浙晉魯,以及皖贛湘鄂等腹地。”[11]285蚌埠所以成為各大銀行重要的分支機構所在地,主要原因在於它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鎮。
金融機構的佈局與貨物流動、尤其是資金流動有著相當大的契合度。津浦鐵路在新式金融網的構建中,起到了網路骨架的作用。
二、依附於鐵路交通的銀行業務
蚌埠金融業的發展速度和業務結構,與其特定的貿易結構和貿易規模有關,鐵路則起到核心的關聯作用。
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蚌埠的銀行一般將匯兌作為優先發展的業務。錢莊和銀號只能承擔小額匯兌,銀行則有實力可以承擔大額匯兌。
一些較大的商業銀行,利用其分佈廣泛的分支機構,廣泛開展匯兌業務,既增加匯費收入,又利於調劑“頭寸”盈虛。蚌埠匯出款項,以滬寧一帶為大宗,次則津濟等埠。如蚌埠金城銀行1937年向上海、無錫、常州等地匯出133筆,共計34.72萬元;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同期向西安、南京、鎮江、安慶等18個行處匯入24.45萬元①.幾家有著較完整的通匯網路的銀行所佔的比例更大一些。“據同業估計,交通所攬做者,約佔全體十分之四,中國、上海各約佔十分之二,江蘇、浙江興業兩行,各約佔十分之一。中央由以同業競爭之故,收做數字,極為微細。匯入匯款,以糧及棉紗押匯在蚌交款為大宗,糖押匯,上海、中國承做居多。棉紗押匯,除交通由錫做來約十分之三外,其餘以上海、中國居多。”
②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開業之初,即辦理對36家鹽糧行的買進賣出押匯業務,並將其作為主要業務,此後匯兌業務不斷拓展。表2則可以顯示,該行歷年匯款業務興旺,匯款業務比存款、放款業務總量還大得多。
一般而言,上半年蚌埠市面用款量有限,匯費較高,每千元匯至上海等埠,匯水約為1-1.5元,到天津、濟南等埠,約2-3元。收受逆匯,滬寧三天期票,每千元998.5元至999元;津濟等埠,每千元997元至998元。在下半季用款繁盛時,每千元匯至上海等埠匯水05-1元。津濟等埠,1-2元。逆匯 的 滬 寧 三 天 期 票,每 千 元998元 至998.5元;天津三天期票,997元至998.5角;濟南三天期票997元。
①此外,與周邊城鎮的匯兌也是銀行匯兌業務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總體上而言數量有限***參見表3***.蚌埠的各家銀行非常重視大客戶資金匯兌,這些大商戶大都依託鐵路運輸,從輸出與輸入蚌埠的貨物流量比較大,對流動資金的需求量相應也就更多一些。
1915~1916年,美英商人就先後在蚌埠開設了美孚、德士古和亞細亞三個石油公司以及美英菸草公司等企業,利用鐵路運輸先運至蚌埠,再向皖北、蘇北和豫東地區傾銷“五洋”***洋油、洋燭、洋火,洋菸、洋布***雜貨。美孚在蚌埠東郊建10多個煤油池,在二馬路設“兩洋”***洋油、洋火***營業處等。
1929年德士古煤油公司在中興炭廠南側設立油池,並委託有代理商。到1936年,經銷石油商戶有仁裕、泰升、源通、裕記、亞洲、光華、浦蚌等華人代理公司。[12]53因匯款業務量大,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非常重視美孚、亞細亞、德士古等洋商大戶。
1924年該行蚌埠分理處承做英美煙公司和美孚的匯款為535600元,1931年僅l-3月就承做了466500元,1932年1-3月承做了277000元。[7]454、455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蚌埠分處對外商大戶匯款的重視,已到了不惜虧損經營的程度,“即使無匯水亦不能不做。”[7]13陳光甫曾指示蚌行經理陶竹勳,“西人經營日久,於國內情形最為明晰,入手之初,設不給以便利,必難就我範圍。英美公司在蚌用款免費,即其原因,尊處對此項用 款 應 請 籌 劃 應 付,俾 該 公 司 得 充 分 美感。”[7]101為保住大客戶,它與美孚、英美訂有契約,約定固定匯費,美孚匯千元收2.25元,英美每千元收2.50元。
1924年8月以後,鐵路時通時阻,“輸出匪易”,“對於匯出款項,正拒之不惶,而美孚、英美兩公司不計時艱,疊以鉅款商匯。復以立約關係,匯水未得增加,而積款必須設法運出,於是運費劇增,匯水難加,其中所受虧損,自不待言。”該處因二公司匯款虧損5630元,並抱怨稱“收固搶劫堪虞,拒亦有違定約,彷徨終宵,相率同人 更 番 守 夜,此 景 此 情,其 當 時 之 困 苦 可知矣。”
[7]135-136除為大宗貿易提供匯款服務外,蚌埠銀行另一項重要業務則是為收購貨物提供現金,這也與鐵路運輸密切相關。蚌埠開埠後,商品交易量大幅度增加,但總體而言貿易是不平衡的,輸出的商品價值通常要多於輸入的商品價值。當貿易不平衡時,就需要銀行通過調撥資金的方式來支付差額。在蚌埠,一個較特殊的現象是,在以匯兌方式解決資金流動問題的同時,還需通過鐵路運送現金的方式支付貨款。蚌埠不象一些早期開埠的通商口岸城市,在1935年幣制改革前,市場交易中很少用規元,②仍普遍使用現銀與銅元,即便銀行發行的鈔票,也不為市場完全接受。“蚌市因無規元用項,故無市價可言,往來鋪戶,均以銀元為準。
如需辦貨,設以頭寸多而無用款,勢非購票或匯出不可,除去同行見津滬行市合算以做呼吸外,其他商家買賣均貨物交易為原則,不以銀兩兌換作盈虧。”
③皖北地區習用銀元,蚌埠與口岸中心城市間的洋釐差異,使得蚌埠的現金流動規模比較大。所以,在農村地區收購土產時,出口商需用大量現洋。即使因現金運送不及,以銀行鈔票先行支付,但最終仍需備足現金,以備兌換之用。一般而言,各家銀行營運現金調入多,調出少,貨幣投放遠遠超出貨幣回籠。蚌埠各家銀行營運現金均由總、分行調撥。蚌埠銀行運現的主要路線是津浦鐵路,“皖北內地,以匪風甚熾,由淮河裝運現洋者,甚少。”
①鐵路運送現金的運費大致如表4.但是,匯款運現受制於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金融狀況。往往貿易量增大,大量需要現金時,卻因上海銀根收緊而影響市面。“蚌地商業之盛衰,全視年歲為轉移……幸十、十一兩月黃豆登場來源其旺,用款亦多,因之利率逐漸提高。未幾滬市銀根奇緊,調現為難,客商採辦之貨屯積如山,銷路阻滯,押款無法贖償。資本雄厚者週轉不靈,資本微薄者遂不免有套期之舉,市情震撼岌岌可危。”
②銀行業務也直接受制於現金輸入,一旦 “現金缺少,週轉更覺不靈。故各銀行錢莊僅能維持現狀,盈餘甚少。”
③銀行利用鐵路運輸擴大現金流量的同時,也利用鐵路運輸貨物週轉量和儲存量大的特點,開辦貨物押款業務。蚌埠通車後,因貨物週轉量大,堆疊業也隨之興起。
④各家銀行瞄準了這一商機,紛紛自辦和聯辦堆疊,以此發展押款業務。為保證貨單抵押的可靠性,在蚌埠的銀行均認為 “有自設堆疊之必要”[13]326.據30年代初統計,蚌埠的堆疊有32家,可堆貨7萬噸。其中銀行獨資或合組的堆疊有5家,它們實力雄厚,建築堅固,可堆貨近3萬噸。
⑤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最早在蚌埠設立堆疊。在中國鐵路網初具雛形之際,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就大力推廣押匯放款,將其作為對物信用放款的主要形式。最初在南京利用鐵路轉運公司的堆疊創辦押匯業務,其後擴充套件到臨淮和蚌埠。
1934年,因禁菸皖北黃豆的種植面積擴大,黃豆外銷量大增,蚌埠堆疊不敷使用, “蚌行特於新船塘西所購之空地,添設堆疊,以應急需。”
⑥蚌埠最大的堆疊是公記堆疊,創辦於1920年,由中國、交通、上海、金城銀行和益豐銀號合資建立,投資總額為24萬元,其中中國銀行800股,上 海550股,交 通550股,金 城350股,益豐150股。公記堆疊設立有董事會,由五家股東銀行的經理輪流值年擔任董事長,下設經理、副理、襄理、主任,辦事人員有業務員、保管員、練習生、棧司等。五行倉庫儲藏、運輸、消防等裝置較為齊全,並建立完備的進出倉庫制度、堆貨管理制度、會計制度、門衛安全制度等。該倉庫管理水平高,服務周到。
⑦到1935年已建成倉庫21幢,近2萬平方米,儲存量近萬噸 ***主要堆疊見表4***。公記堆疊地理位置優越,東西兩端近靠淮河新老兩個船塘口岸,可以便暢地聯接水路;它還建有兩條鐵路專用線,直接與津浦鐵路接軌,貨物裝卸集散迅速,一天的吞吐量可高達5000噸以上。因倉庫地勢有利,所開出的倉單信用高,頗受商戶青睞。他們為了獲得銀行借貸,願意將貨物堆放該庫。所以,倉庫業務 一 直 比 較 興 旺,最 多 每 天 進 出 貨 物 達5000噸以上。常年儲量,淡季16-35萬包件,旺季60-80萬包件。
1930-1937年平均每年棧租收入***7萬元。
1929-1936年平均每年獲純益2.11萬元,號稱 “安徽第一貨棧”⑧.中國銀行1925年在新船塘以西建成第一倉庫,佔地18.9畝,建倉庫38間,3899.55平方米。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近鄰第一倉庫建成上海堆疊,佔地33.87畝,建倉庫2幢,樓房1座。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還在臨淮關、明光兩地各建棧房一幢。
1937年又在宿縣租賃勵農社地皮11畝,房屋32間作為棧房。
①1928年,交通銀行租借大通公司地皮17畝,建棧房2幢。該倉庫建有連線信豐麵粉公司的鐵路專用線。該行平均每年收棧租1.42萬元。交通銀行在蚌埠的堆疊還有信大堆疊、華豐堆疊、榮興堆疊等。這類倉庫是有關商店與廠家所有的貨倉,銀行一般不擁有產權,交通銀行與之訂約,專作交通銀行押款貨物堆存 之 用, 不 另 招 攬 客 貨, 銀 行 派 員 駐 廠管理。
這些銀行自辦的貨棧除有棧租收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發展貨物押款業務。
1934年,交通銀行蚌埠支行向南京分行呈文中稱: “蚌地建築倉庫因時勢需要,實有不可緩之勢。”除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外,中國、實業及大陸銀行開業後,均擬設立堆疊,發展押款業務。當蚌埠交通通暢,貿易量增大時,這些堆疊就顯得業務繁忙。貨物抵達後, “除隨時裝車轉運他埠者不計外,其餘大都堆入堆疊房,向銀行押款。是以公記堆疊及各私家棧房鹹滿坑滿谷,毫無隙地可資容積。故堆疊業務之繁盛為各業之冠,獲利非細。”②所以,象公記堆疊這樣的由銀行聯合投資的堆疊益處更為明顯。“一則可期投資之安全,一 則 可 期 融 通 上 之 便 利, 實 一 舉 而 兩得也。”[15]16-17匯兌、運現和發展堆疊業務,可以說是受鐵路交通直接影響的金融業務,同時,因鐵路運輸所形成的貿易與經濟的某些特性,也催生一些新的金融業務。
1923年3月,蚌埠的中國、交通、上海、江蘇四銀行聯合成立了貼現公所。當時輿論認為它 “不獨為吾國各埠所創見,抑且足資來者之參證。” “吾國內地貼現業以蚌埠為最發達。”[13]323銀行業聯合設立貼現公所可以準確把握市場貨幣需求量和供求狀況,穩定貼現利率。
但是,由於鐵路運單制度落後,導致押匯難以推進。蚌埠銀行推出的這一金融新業務,並沒有得到 持 續 發 展, 在 其 他 城 市 也 沒 有 得 到 推廣。[16]181-184津浦鐵路通車後,蚌埠的食鹽運輸方式主要以鐵路運輸為主。食鹽運銷方式的改變,使鹽商對銀行放款的依賴程度提高。交通銀行蚌埠支行1926年報告,“淮鹽自改車運後,來路甚廣。蚌為豫皖兩岸運銷集中之地,屯積鹽斤,達於鉅額,將來發展,正未可量。”③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華資銀行當中首先承做鹽業放款。
1928年,陳光甫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專門設立了鹽業部,專營鹽業放款。其經營專案就有針對浦口轉運蚌埠淮鹽的鐵路押匯及蚌埠存倉押款。[7]564-565此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也積極發展鹽業放款業務。
總體而言,鐵路拉動了蚌埠貿易規模迅速擴大,金融機構也逐漸麋集於此,並不斷結合鐵路運輸特性,發展新金融業務。蚌埠一時成為頗受金融界垂青的新城市。但是,金融業的快速生長比較短暫的。20年代以後,鐵路運輸不暢及其區域經濟結構的缺陷,使得金融業發展受到極大阻礙,甚至屢屢陷於困頓。
三、鐵路執行不暢對金融的負面影響
蚌埠是兵家必爭之地,民國時期戰火不斷,導致津浦鐵路運營極不正常。 “蚌埠南揖金陵,北控銅山,據津浦重地,為皖北門戶,以前如張勳、倪嗣沖輩,皆以此為根據地,師旅出入,徵發頻繁。”[17]
181924年8月以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受戰爭影響,津浦鐵路時通時阻, “押運多艱,輸出匪易,尤以時局不寧,干戈遍地,兵燹之聲不絕於耳,該兩公司 ***指美孚石油公司、英美煙公司***匯款,收固搶劫堪虞,拒亦有違定約。彷徨終宵,昕夕警備,相率同人更番守夜。此景此情,其當時之困苦可知矣”.1924年8-11月,上海銀行蚌埠分理處沒有做一分錢英美煙公司的匯款生意。[7]135、1361924年,中國銀行蚌行報告,“蚌埠本年秋收雖豐,但戰時交通阻滯,輸運不便,商業因此停頓。幸各銀行群起維持,市面尚稱平妥。蚌支行本年添設正陽、亳州兩辦事處,業務尚順。”[18]1931不僅1924年金融呆滯,此後的二年內,蚌埠銀行業也是處境艱難。
1925年交通銀行蚌埠支行報告, “蚌埠本年秋收大稔,如米麥黃豆芝麻雜糧等產額均甚豐富,即春季茶市亦頗暢旺,其他菸葉銷路亦佳。無如風雲陡變,人心惶恐,南北間隔,運輸不通,土產來源斷絕,進口之貨,亦不能轉運。蚌行鑑於市面之恐慌,隨機應變,一面減縮放款,一面仍攬做貼現及匯兌,並就其力之所能及者,調劑市面,以紓商困。故本年收入,除抵押放款利息外,以貼現利息及匯水為最多。”①1926年中國銀行蚌埠分行報告稱,“蚌埠因皖北一帶收成頗豐,來蚌採辦糧食者,頗為踴躍,惟以車輛缺乏,運輸不靈,市面仍地活潑氣象。蚌支行業務尚幸年有進步,本年放款稍增,匯款亦頗發達。”
交通銀行蚌埠支行1926年報告,“蚌埠商業,年來漸見發達,本年進口貨較之往年,額增數倍,倉庫業亦頗繁盛……,惟豆麥歉收,車輛缺乏,金融因而停滯,蚌行隨機應付,仍極力攬做抵押放款與貼現業務,尚稱平穩。”②從所列舉幾份年度報告可以看出,津浦鐵路運營不暢對蚌埠金融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尚不至過於嚴重。
隨後的北伐戰爭,影響蚌埠的程度更深,金融業長期陷於停頓。此間,孫傳芳殘軍與張宗昌部隊在津浦路上進行了激烈的廝殺。張宗昌敗退時,強掠公記堆疊,劫焚麥豆,後 “客商因來交涉,***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經理陶竹勳先生為之不進飲食者。一日一夜。蚌行之創鉅痛深,不言可喻。”[17]18類似這樣由戰爭所造成的損害不勝列舉。1927年秋,蚌埠各銀行 “相繼歇業,錢莊亦停止 交 易,金 融 呆 滯,各 大 商 號 遂 無 形 擱淺。”③其中包括中國銀行蚌支行。[18]
1966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蚌埠支行在北伐戰爭期間損失慘重。公記堆疊先被許琨強提7000包大米,繼而張宗昌攫取小麥53000包。
戰爭結束後,津浦南段仍無法正常通車,公記堆疊尚有積存達3年的黃豆無法運出。[19]3951927年後,蚌埠各銀行業務雖有所恢復和擴張,但起伏較大。1928年秋,因 “新糧上市,銀行 次 第 復 業,市 面 始 稍 呈 舒 展 之 象。”[18]19761930年,受戰爭影響,“車運不通,以致金融停滯。”④當此後,有關蚌埠市況的報告總是以市面不振來描述,並認為時局不靖,交通不暢,商號 “多持觀望態度,以致農家產品不能銷行外埠,是為商業衰落之一大原因”⑤.時銀行業深切感覺到交通對業務的直接影響。 “在車輛活動時,各銀行所做押款押匯不下數百萬元。金融界之盈虛消長,胥以此為轉移。”⑥30年代初期開始,蚌埠的經濟呈現持續衰敗之勢。
1932年,由於水災、九一八事變、政府實行裁釐政策的影響, “農村破產,人民生活維艱,購買力薄弱,市面即有起色,亦僅屬之一時,持之以恆,勢所難能。”
⑦至1935年,金融業已顯蕭條之勢,銀行因 “以往各戶拖賬關係,放款異常慎重。押匯亦不及往年之多,出貨之款,在結 賬期間,大多 未能收 回。”⑧不 得 已,銀行錢莊均停止放款押匯, “金融呆滯,商人愈窘。”①1936年一位遊客曾這樣評價蚌埠。“這偶然間所起的一個新興商埠,好象命運決定它就不能向更繁榮的路上再進一步了。”[20]313
四、關於鐵路與金融關聯性的思考
因為是新興城市,蚌埠沒有傳統錢業的包袱。在近代金融業的發展過程中,蚌埠可以成為各家銀行拓展新業務,提高銀行近代化水平,完善金融市場的 “試驗田”.但蚌埠的城市經濟功能單一,缺乏具有強大吐納能力的經濟腹地,金融業不僅表現出較強的波動性,而且始終處於低水平發展狀態。從鐵路與金融業的關聯性而言,鐵路無疑是推動蚌埠金融業快速起步的主要動力。蚌埠作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生成與發展,與其作為交通樞紐城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互動關係。鐵路交通的發展帶動出金融業集聚效應,反之,金融業務的拓展,也使蚌埠作為重要鐵路交通節點和商品集散地的地位不斷提升。
但是,因為民國時期鐵路缺乏安全穩定的運營環境,鐵路運輸制度也與現代貿易、金融制度格格不入,使得鐵路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制約區域金融業持續向前發展最為主要的障礙。抗戰之前,已有不少有識之士明確提出,應使鐵路與金融更加緊密融合在一起。其一,要建立由鐵路部門自己投資運營的鐵路銀行。其二,在切實完善鐵路負責運輸制度,提高鐵路提單信用度的基礎上,發展真正意義的鐵路押匯。21-22當然,這只是針對鐵路如何拓展業務、完善運輸制度而言。正如時人所期望的,“路政興盛,銀行先受有形之利,鐵路窳敗,銀行亦被無形之損,提倡路事,改良路政,銀 行 界 亦 宜 與 路 界 合 作, 以 謀 互 利 之道也。”[22]在近代中國,隨著華資銀行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上海、天津、武漢這樣的全國性或區域性的金融中心。
②它們一般都會具有這樣的特點:
金融機構數量及存放款總額、品種均具有絕對優勢,成為全國性和大區域的資本集散地和資金交易清算地。蚌埠顯然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金融中心,它至少沒有成為一家銀行總行所在地。其金融市場也顯得單一,以承做進出口押匯和各種質押放款為主,貸款物件以商業居多,工業煤礦次之,農業貸款數額甚微。蚌埠是典型的貿易中轉市場,資金流動因為貨物輸入與輸出量的不平衡而呈現資金存底經常性不足。同時,因為貿易品種主要是以農產品為主,交易季節性特點明顯,資金流動在時間分佈上也不平衡,資金需求量和資金流動量波動比較大。
除貿易呈現明顯的波動性之外,蚌埠這類單純交通樞紐城市的金融業發展還缺乏現代金融理念的支援。蚌埠因經濟發展水平所限,存在著諸多有悖於現代金融市場的傳統商事習慣。如對於銀行發行的鈔券表現出明顯的不信任。 “中國***銀行***則竭力招攬,多方推進。據稱每日平均發出數額,約在七八萬元之譜。惟際北麥銷暢旺,客商售麥之款,紛兌現洋,攜往內地之時,發出之鈔,難免隨即流回,故該行每日平均收回之鈔券,亦達六七萬元左右。”
③蚌埠及周邊地區民風簡樸。 “困苦者,窮無所是妒賢嫉能。富庶者,多嗜窖藏,不知經營,對於銀行功用,盡皆茫然,間或有餘資,亦率多存放錢莊,因利息較厚故也。”
④蚌埠是一典型的商賈過往碼頭,當地市民儲能脆弱,各行莊吸儲數額不大。 “外地人來這裡做生意大都是賺了錢之後撥腿走路,在此安家落戶、置產置業者極少,不可能把錢長期儲蓄在蚌埠。”⑤1937年末,中國銀行儲蓄存款餘額為4.57萬元。⑥後人曾這樣評述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蚌埠的存款業務, “雖然該行也開辦過七、八 個 種 類 的 儲 蓄,但 到1937年,僅 有780個儲戶,存款10萬掛零。”
⑦總體而言,蚌埠的金融業並沒有形成明顯的規模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更深層的因素則在於,蚌埠始終難以超越單純交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從經濟基礎而言,擁有淮河水運和鐵路交通優勢的蚌埠,卻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蚌埠只是以貿易為基礎的 “需求拉動型的金融中心”[23]198.顯然,蚌埠金融業和交通業的發展是不同步的,也是不平衡的,近代中國鐵路運輸所面臨的困境則進一步加重了這一趨勢。
參考文獻:
[1]郭 學 東.蚌 埠 城 市 史 話 [M].北 京:新 華 出 版社,1999.
[2]安徽省政治協商會議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安徽文史資料:第28輯[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
[3]汪昌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安徽[J].安徽金融研究:增刊,1989,***2***。
[4]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志編纂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志***1949-1990***[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5]蚌埠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蚌埠市志[M].北京:方誌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