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第五次戰役

  秦國統一戰爭,又稱秦滅六國之戰,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併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戰國”這個詞,用在秦昭王時期再合適不過。

 

  他在位的五十六年,恰好是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最頻繁、戰況也最慘烈的時期,這裡集中了一半以上的戰國名將:白起、趙武靈王、廉頗、樂毅、田單、趙奢、信陵君;諸多重大戰役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伊闕之戰、鄢郢之戰、燕齊之戰、閼與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這一連串戰爭中,秦國幾乎與所有強國都交過手,也擊敗了所有對手。如果說,整個戰國時代相當於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那麼秦國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超越一個又一個對手,最終一騎絕塵,當秦始皇時代到來時,抵達終點只剩下時間的問題。

 

  公元前295年的伊闕之戰,可以被視為秦國崛起的開端,魏、韓兩國在伊闕***如今的洛陽龍門石窟***一帶集結了24萬人馬迎接秦軍,秦軍統帥白起卻看出兩軍互相推諉、各保實力的企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兩軍分頭擊潰,這一戰的最終結果是:24萬大軍一朝覆亡,聯軍統帥公孫喜被俘,五座城池失陷。白起一戰成名,在這個後來被稱為龍門的地方,實現了自己的魚龍之變。

 

  這也是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戰:魏國本是戰國中前期的霸主,卻在秦國變法後成為最大輸家,桂陵、馬陵之戰敗於齊國,河西之戰敗於秦國,魏惠王因此嘆息,“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擄,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如今伊闕之戰的落敗,更使魏國徹底退出了爭霸行列,新霸主踩著它的屍體,開啟了崛起的征途。

 

  楚國成了下一個征服目標。這個南方大國的領土幾乎是北方諸國的總和,楚人也以剽悍善戰聞名。從春秋時期開始,共同被中原視為異類的秦、楚兩國一直保持著緊密來往,他們的王室曾維持了十八代聯姻。但從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兩國關係急轉直下,秦國在丹陽、藍田等戰役接連重創楚國,甚至楚懷王都被秦國扣押,最終客死咸陽。

 

  這還只是悲劇的開始。

 

  公元前280年,白起率領舟師沿漢水南下,接連攻克鄧、鄢等五城,次年更攻克了郢都,為了進一步摧毀楚人的鬥志,白起還下令焚燒了位於夷陵的楚王陵。毛遂後來描述這一戰時稱,“***白起***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這一戰之後,白起受封武安君,達到了戎馬生涯的頂峰,楚國詩人屈原則滿懷悲憤寫下絕筆《懷沙》,投江自沉。

 

  這一戰之前,秦國的另一個強勁對手齊國也遭受了重創。這個國家在齊威王、齊宣王時期強盛一時,桂陵、馬陵兩敗魏國,又一度攻入燕國;齊湣王前期,齊、秦兩國更是並列超級大國,兩王互稱東帝、西帝。但齊湣王因窮兵黷武招致了列國不滿,一心復仇的燕昭王成功組成了合縱聯軍,在公元前284年大破齊國,幾乎將其滅亡。

 

  不過,這一戰的最大贏家不是燕國,而是同樣參與了伐齊之戰的秦國,它憑藉列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假燕國之手除去了這個東方強國,燕國又很快被齊國的復興力量趕了出去,這場燕齊之戰的最終結果是,兩國雙雙衰落,秦國一強獨大。

 

  在其他各國接連被淘汰出爭霸行列後,秦國的對手只剩下了趙國。

 

  幾乎與秦昭王即位的同時,趙國開始了戰國時期最晚的一次變法。趙武靈王以推行胡服騎射為契機,在趙軍中實行了一系列變革,並親自率領趙軍滅亡中山國,降服了林胡、樓煩兩大部族。那之後,趙國甚至在閼與之戰中擊敗秦國,就此打破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失敗後的秦國不會善罷甘休。閼與之戰七年後,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因爭奪戰略要地上黨展開對決,前後長達三年的長平之戰開始了。秦昭王、白起君臣志在必得,趙孝成王君臣卻狐疑不決。由於戰事陷入了僵局,他們選擇用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取代了一味固守的廉頗。由於白起的示弱引誘,趙括貿然出擊,被秦軍藉助山勢包圍,糧道因此斷絕。在飢餓中捱過四十六天之後,趙括戰死,失去戰鬥力的趙軍選擇了投降,被白起全部坑殺。儘管在接下來的邯鄲之戰中擊退秦國的進攻、避免了亡國的命運,但趙國已失去了復興的任何希望,從此,山東六國再無一國能單獨抵擋秦軍兵鋒,只能在拆東牆補西牆的合縱中苟延殘喘。

 

  即便如此,秦國依舊沒有停止進攻的步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取得了自己一生中最後一次重要勝利,將周王室滅掉了一半。次年,周王室珍藏了八百年的九鼎也被遷出洛陽,運往咸陽。戰事本身不值一提,但這場勝利同樣有著里程碑般的意義,它正式敲響了周王室的喪鐘,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在綿延了八百年之後,終於被新興霸主所取代,統一的腳步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