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商人普道昭簡介

  普道昭,早期是乾隆朝的一名精明的商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清朝普道昭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朝普道昭簡介

  清朝普道昭是乾隆時期一位精明商人,後經和珅舉薦做上了七品知縣,後來又因刻意作的愛民之舉而被乾隆皇帝提拔為巡撫。此時普道昭商人的本性逐漸顯露,他把官場當作商場來經營,開始魚肉鄉里。

  清朝普道昭曾記錄過一份賬單:他從商時每年可獲得利潤共計白銀四萬五千兩,以此核算為官九載收益應該是四十萬五千兩,再加上自掏腰包為太后修建萬福樓、開倉賑糧救濟百姓等花費,從商人轉行做官,從七品芝麻官到江蘇巡撫,自己不但沒有賺到反而白白損失了一百五十餘萬兩白銀。

  普道昭企圖用這些謬論來為其貪汙的真相做掩護,他曾向乾隆帝建議修築百里長堤來從根本上防治長江水患,趁此機會,他從江蘇銀庫中提取將近一百萬兩白銀並打算運回浙江老家,在案情大白後,大臣們有的建議乾隆帝將其流放,有的則說直接砍了,而英明神武的乾隆帝則將他發配到戶部任賬房先生,讓他每天與銀兩打交道但迫於嚴加看管而無法從中獲益。

  普道昭因向太后獻禮萬福樓而被和珅引薦開始了為官路,此後更是不斷付出投資,直至被乾隆帝提拔至巡撫,他才開始往回收取所謂的報酬,但最終還是被揭發,並受到了處罰,而清朝普道昭的自認為“冤情大於天”的陳情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普道昭的故事

  普道昭,早期是乾隆朝的一名精明的商人。後因和珅舉薦任一知縣。在乾隆南巡時攔阻船隊,讓乾隆發現其勤政愛民之舉,提攜為巡撫。但經提拔的普道昭,將官場當商場經營,因而魚肉鄉民,大做貪官。

  貪心隨私慾的難以滿足而澎漲。普道昭又向乾隆陳情要築百里堤防根治長江水患***客觀上這是當時難以成功的工程***。趁此之機,他在江蘇府庫中提取約一百萬兩的白銀,準備運往浙江老家。惡形暴露後,朝庭將其繩之以法。

  庭審時,普道昭大喊其冤。為什麼喊冤?因為普道昭有一份自己的帳單:在當官前,身為商人的他,一年經營當鋪獲取的利潤是白銀四萬五千兩,在外當官九年,他應該得到的收益該是四十萬五千兩;再加上和珅推舉他為官是因為他為太后萬福樓建造出資八萬零四百兩;在他為官之初用自己的姐夫,妹夫和侄子定在官府幹差卻沒領取的七十二萬兩工資白銀;上任青浦縣長後,用自己家中錢財賑濟災民,開設粥廠花費的三十二萬兩。普道昭從一個商人到一個官員直至作為封疆大吏的江蘇巡撫的九年時間裡,按照普道昭自己算盤算出的數目,表明自己共損失了白銀一百五十萬五千四百兩。所以,他感到自己做了一樁賠本的買賣,並且還要為此落下一個貪官的罪名,如是他深感自己受了天大的冤枉,因而在大庭之上大喊:“大人明鑑,我枉費十年的功夫,做了一樁賠本的買賣,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大更大的冤情了!”

  案情大白後,對普道昭的處罰,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說使其流放邊疆,有的說乾脆砍了他的狗頭算了等等。而至高無上的乾隆爺卻給了他一個令人叫絕的歸屬:將普道昭發派戶部,任職一個被嚴加看管的帳房先生,使之成天與銀子打交道,卻不能讓他撈到分釐的好處。

  普道昭怎麼死的

  二十世紀末,有一部收視率頗高的電視劇,講的是清朝時期乾隆年間的故事,在裡面,有一個反面角色,叫普道昭,劇中的他扮演的是一個詼諧的貪官,下場也不好,那麼普道昭是怎麼死的呢?

  要知道普道昭是怎麼死的就要知道普道昭的生平,他最後的下場和他的生平脫離不了關係。據說,普道昭在乾隆早期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後來通過乾隆的寵臣和珅,買到了一個知縣的官位,從此,他將自己的經商之道完全作用在官場。後來在乾隆皇帝南巡的阻攔船隊,讓乾隆以為普道昭是一位清官,大喜,使其官升巡撫。

  普道昭成為巡撫後,開始為官清廉,讓乾隆十分放心,但後來,開始魚肉百姓,貪圖錢財。後來,貪得無厭的普道昭向乾隆誇下海口說可以修百里河堤,永固長江水患***這在那時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乾隆大悅,決定親自監督工程,這讓普道昭萬萬沒沒想到,於是,陰謀敗露,是乾隆龍顏大怒就這樣,普道昭的為官生涯在這裡告一段落。

  乾隆審訊普道昭,他的辯詞竟是他為官多年,在其中投入百萬兩白銀,而現在以修建河堤只是為了收回本錢。這樣的辯詞讓乾隆及文武百官哭笑不得。本來,按照清朝法律,此罪當斬,最好也是發配到邊疆,但乾隆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發配到吏部,當一名賬房先生,每天和錢打交道,卻一生不能得到酬勞,以此來懲罰普道昭。於是,普道昭的後半生就在吏部度過。

  所以說關於普道昭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老死的,只是他的下半生都過的非常鬱鬱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