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聖教序書法作品

  唐懷仁集字聖教序,展一~二開,尺幅:24.5x11.9公分。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為褒揚玄奘西行取經及譯經的功勞,賜予"聖教序",內容提到佛教東傳及玄奘西行的事蹟。由於直接從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跡中摹出,保留原貌,是歷代臨書的楷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集聖教序基本介紹

  唐懷仁集字聖教序,展一~二開,尺幅:24.5x11.9公分。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為褒揚玄奘西行取經及譯經的功勞,賜予「聖教序」,內容提到佛教東傳及玄奘西行的事蹟。由京師弘福寺僧懷仁,集內府所藏王羲之書跡,於高宗咸亨三年***672***,由諸葛神力勒石,朱敬藏鐫刻成此碑。其中還包括太宗的答敕、皇太子***李治,後為高宗***的「述三藏聖教序」及答書,最後附玄奘所譯的「心經」。由於直接從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跡中摹出,保留原貌,是歷代臨書的楷模。

  中國書法的象形性

  中國的書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線條筆劃結構而成的,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藝術,如果僅僅以實論實賦予一點想象就體味不出其中的妙處。所以,歷代的書法家們總是以豐富的想象力賦予書法藝術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橫”、“豎”兩劃分別比喻為“如孤舟之橫江諸”,“若春筍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蕭子云的書法為“書如危峰阻目,孤鬆一枝,荊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比喻蕭思話的書法為“舞女低腰,仙人嘯樹”,這就把兩種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的書法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此外,在縱觀一幅書法作品整體的美之後,還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筆看起,眼光一直跟隨筆跡移轉,按照原作者的筆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寫一遍,是對書法作品進行一次“內模仿”。可以感受原作者運筆的方向和角度,筆鋒的著力點以及提按的輕重緩急,筆端的走勢和力度變化,筆劃之間的聯絡和向背,筆劃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應,領會草書的風馳電掣、偃仰盤旋,真書的持重端莊、規行矩步,行書的從容婉約、疾徐如便,從而把握到書法的活力、意趣、風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書法的欣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