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分別被後人尊稱為什麼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孟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丘,被尊稱為文聖,意思是文化的聖人;孟子軻,被尊稱為亞聖。二人合稱孔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名軻,字子輿,華夏族,周朝諸侯國鄒國***今山東省鄒城***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寫弟子共同編寫完成。

  孔子孟子是什麼關係

  孔子和孟子兩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極大,與此同時,他們兩人還都是極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兩人都以仁為主張,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時期人,孟子是戰國時期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被世人尊稱為聖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論是對我國還是對世界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孔子主張“仁”和“禮”,推崇德治和禮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義高於利的利義觀,以及先富後教的經濟思想;開辦私學,廣收學生,提倡學生沒有等級之分,提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張要根據事實來探究歷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遊,並主張旅遊要健康適度;孔子還提倡積極樂觀、為人向善的人生觀。

  孟子與孔子同出儒家學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還被世人尊稱為亞聖,與孔子一起被稱為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規範作為道德標準,主張實行仁政,從這點可以看出,孔子對孟子的影響以及孟子對孔子的推崇;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這個概念,點出了國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還提出了人的本性一開始都是善良的哲學思想。

  聖人孔子的生平事蹟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時,孔子出生於春秋末期的魯國陬邑,也就是當今的山東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從宋國逃出來的殷遺貴族的後裔,宋國夏邑是其祖籍,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過著清貧的生活。三歲時,父親就離開人世。母親顏氏就帶著他離開出生地尼山,來到闕里。生活拮据的他,做過許多工作來補貼家用。雖然經濟上困難,但也抵擋不了孔子對求學的熱情。孔子聰明早慧,對知識非常的渴求,經常去拜訪各位名師,請他們指教,向他們學習。

  17歲時,孔子的母親顏氏離開人世。孔子多方打聽才將父母親合葬在一起。19歲時,給貴族擔任職事,管理東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後一年便有了第一個兒子孔鯉。23歲,孔子開始招收徒弟,在民間進行講學,開設了私人講學之風,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還到各國去周遊講學,推廣“仁”“禮”的思想,傳播教育文化,開創了儒家思想。除此之外,曾擔任國家官職,與權貴鬥爭;雖然多次遭遇艱險,但還是有幸的存活下來。

  晚年被接回魯國,雖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間,他專心編著了《春秋》等書籍。73歲逝世,死後葬在了泗水。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一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