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被後人世稱為什麼

  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蒲松齡從小就在書香門第中長大,飽讀詩書的他不僅僅有淵博的知識和聰穎的頭腦,而且在僅僅19歲的時候,蒲松齡就在秀才的考試中連續獲得三次第一名而順利通過,但是由於古代科考制度的 規定,成為秀才的蒲松齡在秀才的考試上卻並不順利。經歷了連續四次的秀才選拔考試,蒲松齡卻連連在科考中受挫,直到超過70歲時還得了一個清朝的“貢生”的名頭,既然蒲松齡的科考如此失敗,那麼蒲松齡世稱什麼為什麼受到關注呢?

  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這個稱號的由來是因為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而蒲松齡世稱什麼也和這部作品有著密切的關係。《聊齋志異》是一本由一個個短篇的小故事所組成的故事集,這本書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後人的關注。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主要是以一群鬼怪妖魔作為自己書中的主要人物,而且還把發生在這些奇異角色身上的故事作為這本書最吸引人的情節部分。但是蒲松齡寫這本書的目的卻在於,希望通過一些怪聞異事來諷刺當時的朝政和社會積弊,這部立意深刻的作品也為此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故而,蒲松齡被世人稱之為聊齋先生。

  蒲松齡的故事

  蒲松齡一生做過兩件大事,一是從事文學創作,二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多次奔赴科舉考場。而流傳於世的蒲松齡的故事也都和發生在蒲松齡身上的這兩件大事分不開。

  蒲松齡的故事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他曾經在通過秀才考試時拿到的連續三次的第一名。當時的蒲松齡正值19歲,為了通過秀才的科考已經參加了兩次考試,在之前的兩次考試中,蒲松齡都憑藉自己的答卷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當時的這場考試就是他能否考中秀才的最後一場。按照清朝科考的慣例,考生答卷時必須採用八股文的文體,這種文體其實是很難發揮出考生真正的學識的,湊巧的是,這次開始的主考官是一名詩人,出的考題也不同於一般考官而加入了一些文學色彩,於是蒲松齡就下決心不用八股文攥寫,在簡單構思之後,蒲松齡決定用一種文學的手法來寫一篇抨擊社會現象的文章,果然,這篇文章得到了當時主考官的大力讚賞,蒲松齡也又一次拿到的第一名併成為一名秀才。

  另外一件比較出名的蒲松齡的故事就是他為了自己的創作在街邊擺茶攤的事。當時蒲松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謀求生機的他不得已在一個有錢人家裡做了一名教書先生。儘管如此,蒲松齡平日裡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寫故事。但是要滿足自己不斷擴大的創作需求,蒲松齡想盡辦法終於想出了在村口擺茶攤的方法。蒲松齡擺茶攤非常特別,過往的行人不論是抽菸還是喝茶都不收一文錢,蒲松齡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故事的客人能夠講出一些給自己聽。這件事的堅持也讓蒲松齡獲得不少的創作素材,感人的《促織》一作就是在擺茶攤蒐集到的靈感。

  蒲松齡資料簡介

  蒲松齡,是山東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蒲松齡的祖輩是中小地主階級,後來以較為豐厚的家底用來經商,所謂經商蝕本,在經商的道路上家族漸漸的敗落之後,蒲松齡便刻苦讀書,希望以後能有一番作為。

  蒲松齡19歲的時候去參加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一時間聲名大噪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在以後的科舉考試中,卻是屢試不第,這使得蒲松齡很是氣餒,但是他並沒有因為屢試不爽而放棄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在逆境中前進。黃天不負有心人,蒲松齡71歲時考成貢生。

  為了維持生計,他同時做了很多份工作,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蒲松齡還在村裡給人家做私塾先生教書,以這兩項工作來維持生計,常常的飲食就是自炊自啖,小米白粥,佐以菜蔬,這便是一天的伙食。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將近42餘年。蒲松齡由於自小的生活環境所致,一生中很少外出旅行,濟南算是他居住時間較長的城市,這也是在濟南可以找到許多蒲松齡所留下的詩作的原因。清苦的生活並沒有阻擋住他的創作的腳步,他的大量的詩作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