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法家及代表作品

  古代書法家的代表作品是他們的書法藝術之大成,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出書法家的書法造詣。在書法家筆下的書法世界翱翔。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如何正確評價書法藝術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日益昌盛,中國的書法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怎樣正確評價書法藝術,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評價書法藝術,也可以稱之為書法藝術欣賞或書法藝術的批評。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審美物件,即書法作品,包括作品形成的時代、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大背景,同時也包括對作品作者的生平、哲學思想、藝術風格的瞭解。二是審美主體即作品的批評與欣賞者,它包括批評者的人生經歷、文化素養及藝術鑑賞能力等。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同商品與市場的關係,缺一不可。

  儘管千百年來,關於書法的評價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是,書法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在其逐步成熟的過程中,同時也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完全可以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把握作品的藝術特徵,正確開展書法作品的藝術評價活動。

  正確開展書法藝術評價的前提,是欣賞者批評者要具備一定的書法藝術修養。

  藝術評價是一個共鳴的過程,只有那些具備一定藝術修養的人,才會被藝術的感染力所打動。如果讓一個對中國書法藝術一無所知的外國人,去評價唐代草聖張旭的藝術風格,他能一言中的,書法作品是一個由抽象線條組成的綜合文化體,每一種風格的形成,都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明顯的政治、經濟、文化、地域與宗教哲學思想色彩。比如小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鑑於文字混亂,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義,嚴重影響政令頒行的情況,令李斯、趙高、胡毋敬等制定全國統一的標準文字——秦篆,後人稱之為小篆。這個常識的問題國人皆知。但是小篆是在什麼文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它與大篆的異同又在哪裡。小篆的整體風格表達了時代的哪些特徵。表現了君主的哪些意圖。它又是受什麼哲學思想影響,形成自己的風格。有人會說,這些問題是專家們研究的課題。對,這種說法完全正確。可是專家們研究的成果,得出的評價,你沒有?你沒有看,你就不瞭解小篆的真實含義,又怎麼對小篆進行評價,中國書法是一種文化,它是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文字幾千年來是一種工具,它的普及程度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頭之中。尤其楷書,特別是唐楷,沒有人不瞭解的。否則他就不是一箇中國人。但是,就是這種普及,貽誤了對書法藝術的正確評價。好多人喜歡用唐楷的法則去評價其他楷書,甚至去評價其他書種。這是十分錯誤的,也是十分滑稽的。其原因就是沒有了解書法這種藝術理念,這就象用江南小調的唱歌標準,去評價義大利美聲歌劇一樣,能不出笑話嘛。

  中國文字是華夏民族由蒙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經過二千多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到漢朝基本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中國書法也從此邁開了藝術生涯的第一步,因此說,真正意義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末的魏晉時代。書法藝術在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中華文明多種藝術的營養,形成了風格多樣五彩繽紛的書法現象。因而後人評價書法,往往愛借用姊妹藝術的語言,去表達書體的風格,如書卷氣、金石氣等,對人的讚譽之詞也直接用於書法的評價,如陽剛之氣、陰柔之美等。甚至用書法的風格去比擬名人,用顏真卿楷書的端莊、厚重比喻現實主義的詩聖杜甫,把張旭狂浪不羈的草書比喻浪漫主義的詩仙李白……因此說,書法藝術的審美主體,也就是欣賞者與批評者,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與書法知識。儘管大家的欣賞水平不可能統一在相同的層面,還是應當多學多看多瞭解多請教,力爭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正確評價藝術作品,千萬不要不懂裝懂亂點鴛鴦譜。

  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個十分個性的問題。由於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一種文化現象都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儒釋道三教的哲學宗教思想,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它都不同程度地滲透在你的人生觀裡,有意思無意思地左右著你對美的評價。因此在書法評價活動中,要儘量減少這些因素的支配作用,給作品以公允的評價。除此之外,地域因素、文化層次、個人經歷都影響著個人的審美情調。這就像吃飯穿衣一樣,很難整齊劃一。所以,作為掌握一定評價能力的主體,要敢於直抒已見,切莫人云亦云,以免被人帶到溝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