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讀後感

  項羽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項羽本紀看完了,你怎麼寫讀後感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首先,項羽對於天下局面的判斷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劉邦的實力。而劉邦恰巧又是裝孫子的能手。估計項羽開始真正注意重視是在楚懷王指令“先入關者先為王”,劉邦佔了便宜去攻擊秦軍然後入關這件事情發生之後,脾氣暴躁的項羽哪能容得劉邦稱王這種事發生,所以立誓除掉劉邦。而劉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又向項羽認錯又說好話,最終使項羽放鬆了戒心,趁著項羽搖擺不定之時溜之大吉。多年的明爭暗鬥中,項羽始終是處於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但劉邦卻低調的不斷積蓄實力,贏得民心直到實力相當才與項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項羽拍在了沙灘上。項羽對於對手實力的認識存在缺陷,使得他沒有把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最終釀成了苦果。

  項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其兩面性,項羽霸氣,勇猛,自信,敢作敢當,具有領導者的風範,但同時性格也存在著易意氣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殘暴的弊病。歷史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證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項羽破襄城將守城軍民活埋,擅自廢掉義帝自立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當初周厲王時,用各種嚴苛刑法堵住國人的嘴,以為這樣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實際上就像進諫的臣子所說:“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積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樣的道理,項羽的種種作為只能讓諸侯畏懼,而並不能像劉邦那樣通過寬厚仁義而使得諸侯從內心歸順。這也可以說是項羽的淺陋之處吧。看完項羽本紀又聯想到秦始皇,因為這兩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為什麼兩者的結果截然相反呢?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講,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堅實的基礎,秦國政權當時傳到嬴政時已經非常強盛,統一的時機已經成熟,天下沒有能與秦國相抗衡的,秦始皇雖然為人也暴虐陰險,但是他能很好的認清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能隱忍,“我即使對這個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滿,對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於我取得天下的,就會去採納。“這不得不說是秦始皇的高明之處了。至於項羽,天下有劉邦這個強勁的對手,又缺乏對於自身的修養與反省,最後只得發出類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無顏見江東父老了。

  褒也罷,貶也罷,一點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項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會遺忘,那個曾經叱吒風雲,指揮千軍萬馬的英雄豪傑。

  篇二

  項羽,一代英雄豪傑,曾指揮千軍萬馬,卻與在劉邦的戰鬥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終在烏江含淚自刎。項羽為貴族之後,依仗叔父的栽培發家,直到使得天下諸侯歸順,證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麼,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同樣在後來的戰鬥中,又出於什麼原因使得他眾叛親離,走向失敗的呢?這真是一個很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首先,項羽作為楚國貴族的後代,具有先天性優勢,在項羽本紀中范增對項梁說道:“當初楚懷王受騙入秦國,楚人無不同情楚懷王。秦滅了六國,只有楚國最為無辜,項君世代為楚將,所以大家都來投靠項君,以興復楚國。”由此可以看到,項羽和項梁利用人們的心理而順利起家,又因為項梁善於用人,年長有謀略而得到了眾人的推崇與信服,項羽通過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項羽天生氣度不凡。有人說他剛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罷,但是它具有的勇敢與開創精神,是眾人無法比擬的。鉅鹿一戰中,項羽能夠殺掉上將軍宋義,勸說眾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經充分證明了他的膽識與謀略。宋義也非等閒之輩,在項梁和章邯對戰之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項梁必敗,並勸說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範的準備,深得楚懷王的賞識,儘管在指揮戰爭的過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錯誤,但如此輕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項羽的才華。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確實符合孫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絕地而後存”的說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氣高漲,取得了大捷。項羽本紀中提到過項羽年少時叔父教他學習,最初是寫文章,項羽不學,使用兵器,項羽依然對此表示蔑視,他說:“我要學的是敵萬人的學問。”但後來又沒有認真學習兵法。但通過這一次對兵法的使用來看,項羽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與軍事家。他的氣度與開創精神也是的諸侯對他頂禮膜拜,成為了首領。

  篇三

  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不記得是誰說了這番話,但覺得這話特別正確,且特別適合拿來考量項羽。

  《項羽本紀》可算是《史記》裡的一篇奇文:從史記的體例看,“本紀”是不該為一個失敗的“草頭王”作傳的,它屬於坐了江山君臨天下的封建帝王。項羽沒有坐江山自然也沒有君臨天下,卻享受了“本紀”的待遇,不能不說這個“待遇”是司馬遷給他的。然而正因司馬遷給了項羽高階待遇,我們才看到了一個有著悲劇性格的失敗的英雄形象,司馬遷以其悲劇感極強的審美眼光給了我們一個血肉豐滿的項羽,從項羽的身上,不同時代的人們都可以汲取一點精神營養,當然有的是從正面汲取,有的是從反面吸取。

  在中國從來都是成者王敗者寇,成功的讓後世景仰,世人稱道,而失敗者則會被萬夫所指世人不屑,但項羽卻是一個例外。項羽最後敗在了劉邦的手下,自刎在烏江邊上,雖然他敗了,但項羽在人們心中從來都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將軍,一個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大英雄,劉邦雖然勝了,但我們聽到的更多的人們的貶低;項羽雖然敗了,但我們給予他的卻多是同情與獎掖。有人說是劉邦打敗了項羽,有人說是韓信打敗了項羽,但我認為是項羽自己打敗了自己,在那個年代,除了他自己,沒人可以打敗他。

  項羽小時候學文但不感興趣轉而習武,他叔叔對他說武學習得再好不過是敵一人敵十人,要敵萬人就得學習兵法,項羽聽後很感興趣,轉而苦讀兵書,同時也習文練武。那時候有一句話叫“楚人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說即便是楚人只有三戶了,最後也一定會滅掉秦國的。項羽從小志向遠大,他暗暗立志要推翻暴秦。曾有個故事,說是項羽年少的時候看到秦王帶一幫人浩浩蕩蕩在江中游玩,秦王被眾人護擁好不氣派,項羽看到了就對身邊的人說“彼可取而代也”,令旁人大驚失色,他叔叔在邊上聽到了,知道項羽非常人也,志存高遠他日必成大器。

  項羽精通兵法,力能舉鼎,文武雙全,同時具有先天的領導力和不凡氣度,他懂得帶兵最重要的是要立軍威,項羽一向言必行,行必果,他武力過人,有萬夫不擋之勇,同時能征善戰,足智多謀,帶兵打仗所向無敵,彷彿出世就是與眾不同的大人物大英雄。

  項羽除了上述特徵外,最重要是他非常的自信、堅強、果敢、威猛,這樣無比的自信,使他很少相信別人,他只相信自己。他個人能在萬敵之中進退自如,百萬雄兵指揮起來同樣應對自如得心應手。但同時他也剛愎自用、性情暴戾,他的能力優秀,使他常常目中無人,口出狂言,一般人在他眼裡都是凡夫俗子,極少有人能讓他敬佩。

  項羽最大的錯誤不是鴻門宴上沒殺掉劉邦,而是對於韓信的輕視。韓信本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韓信熟讀兵書,有謀略有膽識,對軍事之事瞭如指掌,能忍他人胯下之辱就是為了不負生平所學,為了有朝一日出人頭地。他在項羽帳下時雖是小兵一個,但每每都能未卜先知,對項羽的作戰思路瞭如指掌,後來在鍾離昧推薦下到項羽帳下,讓項羽授他一個好職位,可是項羽偏偏對自己過份自信,目中無人。他雖然知道韓信有謀有略對作戰之事更是有獨到之處,但他看不起這個曾經的“胯下小人”,他認為韓信這樣的人如果也當了將軍那將對他項羽的不敬,會給他項羽丟人,這使他沒有重用韓信——他的最大對手。這是項羽最失敗的地方,雖然英雄一世,但沒能逃過世俗的偏見,以有色眼睛來對待一個天才。

  項羽是一員名將,他的致命傷是不懂政治,卻在打了幾場勝仗之後,忽然間自以為很懂政治。政治比軍事複雜得多,絕不是一個習慣於發號施令、政治資質平凡的軍事將領所能勝任。項羽不但自認為他能夠勝任,而且還遊刃有餘,他就註定的要付出代價,並連累千萬無辜的人,跟著付出代價。

  秦末是一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項羽、韓信、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都是英雄,但他們是不同的英雄,劉邦屬於政治,張良、陳平、蕭何屬於謀士,韓信屬於軍事,而項羽,我認為他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的英雄行為,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弔和同情。

  司馬遷以他的雄健之筆,動搖了一個幾乎不可動搖的俗見:成王敗寇——最起碼項羽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還是英雄。他的悲劇顯然是性格悲劇,然而司馬遷筆下項羽的不完美性格恰恰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