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失敗的原因有什麼

  雍熙北伐宋軍20萬兵力終不敵遼軍10萬人馬,宋軍三路軍皆敗,楊業被俘,楊延玉戰死,可說代價慘重。那麼雍熙北伐為何最終以失敗收場?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雍熙北伐失敗的原因,希望你喜歡。

  雍熙北伐失敗的原因

  1、高粱河之戰的影響

  高粱河一戰,對宋遼雙方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的。從宋朝一方來說,從此再也不敢進行這種大縱深的軍事突破,——換言之,趙二的膽子被嚇破了。而對遼方來說,完全建立了對宋軍的心理優勢,而燕雲一帶的軍民也再不敢對宋軍寄以期望。

  這種影響在雍熙北伐時的體現,對宋朝來說,在戰略上只敢採用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方式,同時還寄希望於燕雲人民的響應。但他們沒有想到,經過高粱河的慘敗後,燕雲人民已經不可能象當初那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了。因此我們看到在雍熙北伐的過程中,再也沒有了遼國官軍聞風而降的景象,相反,每下一城都必須經過血戰。即使有投降的,也是在經過惡戰後的被迫行為。

  2、戰機的選擇

  雍熙北伐之肇始,是雍熙元年知雄州賀令圖上表,雲:“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據說宋太宗之後,“始有意北伐”。

  但賀令圖的這個情報是不準確的。當時遼聖宗雖然年幼,但其母蕭燕燕卻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傑出女政治家,到北伐出師時***雍熙三年***,蕭太后已經鞏固了權力,得到了耶律休哥等重臣的擁戴。而且賀令圖等人看到韓德讓和蕭太后的特殊關係,想當然以為是“寵幸用事,國人疾之”,其實蕭韓二人的關係是公開、光明正大的,以契丹風俗而看,兩人關係是完全合理的,根本不存在“國人疾之”的情況。因此所謂的“釁”也就不存在。

  3、戰略的制定

  雍熙北伐的戰略構想,是宋軍兵分三路,東路以曹彬、米信為統帥,率軍十萬,陳兵於雄州、霸州一帶***即山前地區***,吸引遼軍主力。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帥,出兵飛狐口,切斷遼軍西援的通道。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攻佔代北諸州***即山後地區***。待到潘美完全佔領山後之後,再三路大軍合圍,共同攻打幽州,收復山前。

  這個戰略構想乍一看來彷彿很美,但實際上是有問題的。雍熙北伐的主要戰略目標,永遠是幽州,但這一戰略的可操作部分,其實是代北。也就是曹彬吸引敵軍主力,田重進切斷救援通道,給潘美攻佔代北創造條件。——事實上,在戰爭初期,潘美也非常完美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但接下來呢?山後的勝利,對山前這個戰略最終目標有多大的幫助?事實上,曹彬一直在承受著整個戰場 最大的壓力,而這個壓力並未隨著山後的勝利而有所減輕。最後反而是因為山前的潰敗,導致山後的得而復失。

  4、戰術的執行

  在戰術上,宋太宗要求“曹彬等頓兵於雄、霸,裹糧坐甲,以張軍聲,待一、兩月間,山後平定,潘美、田重進等將會並以進,直抵幽州,併力驅攘,俾契丹之黨遠遁沙漠”。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當看到中路田重進和西路潘美的不斷取得戰功,東路諸將坐不住了,“自以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謀畫蜂起,更相矛盾,彬不能制,乃裹五十日糧,再往攻涿州”,實際上就已經把既定的戰略戰術全部破壞殆盡了。

  5、後勤的困難

  雍熙北伐,宋軍共20萬,而當時全國兵力也不過30萬,換言之,是動員了全國2/3的兵力。後勤供給始終是一個大問題。曹彬初次進兵至涿州,因糧盡而退。回來後“裹五十日糧”再次進兵涿州,又因糧盡而退,終至大敗。

  6、士兵的組織紀律

  戰後,張洎在表章中寫到:“臣頃聞涿州之戰,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謹自任,未聞賞一暛用,戮一叛命者。……臣頃聞涿州之戰,陣場既布,或取索兵仗,或遷移部隊,萬口傳闃,囂聲沸騰,乃至轍亂塵驚,莫知攸往。……臣頃聞涿州之戰,王師霧集,聲讋戎敵,然而矢石未交,奇正先亂。”

  “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這種局面,那是宋朝“將從中御”的光榮傳統,但太祖時好歹還能對武將保持基本的信任,到太宗這時,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

  雍熙北伐的結局

  遼軍已佔據寰州,副帥楊業力主分兵應州,誘遼軍向東,另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擊遼軍,以保民眾安全南撤。監軍王倪及潘美不納楊業建議,逼其出雁門直趨朔州出戰。及戰失利,回師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北***,潘美、王倪已違約先撤。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軍皆敗,所取州縣復失。

  雍熙北伐的歷史評價

  張齊賢:“聖人舉事,動在萬全,百戰百勝,不若不戰而勝。自古疆場之難,非盡由戎翟,亦多邊吏擾而致之。若緣邊諸寨撫御得人,但使峻壘深溝,蓄力養銳,以逸自處,如是則邊鄙寧,輦運減,河北之民獲休息矣。然後務農積穀以實邊用,敵人之心,固亦擇利避害,安肯投諸死地而為寇哉!臣聞家六合者以天下為心,豈止爭尺寸之土,角強弱之勢而已!是故聖人先本而後末,安內以養外;內安本固,則遠人斂衽而至。伏望審擇通儒,分路採訪兩浙、江南、荊湖、西川、嶺南、河東,凡偽命日賦斂苛重者,改而正之;諸州有不便於民者,委長吏聞奏,使天下皆知陛下之仁,戴陛下之惠,則契丹不足吞,燕薊不足取也!”

  賀令圖:“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

  趙普:“伏睹今春出師,將以收復關外,屢聞克捷,深快輿情。然晦朔屢更,荐臻炎夏,飛挽日繁,戰鬥未息,老師費財,誠無益也。

  伏念陛下自翦平太原,懷徠閩、浙,混一諸夏,大振英聲,十年之間,遂臻廣濟。遠人不服,自古聖王置之度外,何足介意。竊慮邪諂之輩,矇蔽睿聰,致興無名之師,深蹈不測之地。臣載披典籍,頗識前言,竊見漢武時主父偃、徐樂、嚴安所上書及唐相姚無崇獻明皇十事,忠言至論,可舉而行。伏望萬機之暇,一賜觀覽,其失未遠,雖悔可追。

  臣竊念大發驍雄,動搖百萬之眾,所得者少,所喪者多。又聞戰者危事,難保其必勝;兵者凶器,深戒於不虞。所繫甚大,不可不思。臣又聞上古聖人,心無固必,事不凝滯,理貴變通。前書有“兵久生變”之言,深為傑可慮,苟或更圖稽緩,轉失機宜。旬朔之間,時涉秋序,邊庭早涼,弓勁馬肥,我軍久困,切慮此際,或誤指蹤。臣方冒寵以守藩,曷敢興言而沮眾。蓋臣已日薄西山,餘沅無幾,酬恩報國,正在斯時。伏望速詔班師,無容玩敵。

  臣復有全策,願達聖聰。望陛下精調御膳,保養聖躬,挈彼疲氓,轉之富庶。將見邊烽不警,外戶不扃,率土歸仁,殊方異俗,相率響化,契丹獨將焉往?陛下計不出此,乃信邪謅之徒,謂契丹主少事多,所以用武,以中陛下之意。陛下樂禍求功,以為萬全,臣竊以為不可。伏願陛下審其虛實,究其妄謬,正奸臣誤國之罪,罷將士伐燕之師。非特多難興王,抑亦從諫則聖也。古之人尚聞尸諫,老臣未死,豈敢百諛為安身之計而不言哉?”

  趙光義:“朕昨者興師選將,止令曹彬、米信等頓於雄、霸,裹糧坐甲以張軍聲。俟一兩月間山後平定,潘美、田重進等會兵以進,直抵幽州,然後控扼險固,恢復舊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將帥等不遵成算,各騁所見,領十萬甲士出塞遠門斗,速取其郡縣,更還師以援輜重,往復勞弊,為遼人所襲,此責在主將也。

  況朕踵百王之末,粗到承平,蓋念彼民陷於邊患,將救焚而拯溺,匪黷武以佳兵,卿當悉之也。疆場之事,已為之備,卿勿為憂。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複來奏,嘉愧實深。”

  耶律斜軫:“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