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山的經典散文隨筆美文

  人應如泰山,做人要像泰山那樣包容,既要豁達大度,又要寬厚謙讓,淡泊名利,泰和天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寫山的經典散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描寫山的經典散文隨筆:山的情懷

  山的情懷是用山的精髓寫就的,山的情懷在於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昂揚奮進。相對於河流湖泊海洋、草原、荒漠,我更鐘情于山。山和水,是大自然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山的存在是一種情懷。山的情懷是深沉的,因為他穩重;山的情懷是豐盈的,因為他敦實;山的情懷是豪邁的,因為他坦蕩。山,執著挺拔,志在青雲;水,豁達順暢,志向深遠。山,追求正直向上;水,嚮往遼闊浩瀚。山永遠喜歡靜;水,永遠愛好動。我曾痴情于山,喜歡它的青翠雋永。山,給人以鋼的啟迪;水給人以柔的感覺。山,是偉大的。她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她的偉岸高聳,她的綿延不羈。而在於她寬廣的胸懷!山雖有界堪比海,胸廓納得千萬彩。山有山的靈性,水有水的神韻。山和水都是人們看也看不完的畫,品也品不完的詩,思也思不盡的理。

  山,造就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雖形態各異,卻胸懷寬闊。全國各地的山大大小小數也數不完,各有所賞的角度,北雄偉南秀氣,自然是介於氣候地質的不同,開發保護的得當與否,管理利用的差別不一樣而已。多少年來,其實山還是那山,只是人一批一批地換,過去的未曾因為消失而悔過,現在未曾因為遺憾而傷感,時空流轉,物是人非,什麼可以長久,原來還是這些沉默的大山,而山裡的人只是寄存在那裡,世世代代地延續寄存。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徑,坎坷不平,溝崖在側。爬過諸多的山,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有名氣的無名氣的。凡大自然託付予她的生命,她倍加呵護,責無旁貸。眾生雲附,附而生機。喜歡山林的密不透風,抬頭仰望,樹冠遮天蔽日,腳下百草灌叢。蟲鳴嘶嘶,偶有不知名的鳥受到驚嚇撲騰飛起,啼鳴劃破山林的寂靜。炎炎夏日,徜徉於林間,幽涼浸潤著每寸肌膚,貪婪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泥土的芬芳;同樣也喜歡被草甸覆蓋的高山,雜亂的碎石上花團錦簇生長著各種不知名的小花。你一朵,我一團的頑強地生長在狂風烈日下的高寒山上。沒有挺拔的身姿,沒有驚豔的外表,它們總是默默紮根於此,每個登上高原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愛上這些小花,留戀於花海中。山泉則七拐八彎的流淌於花海中,滋潤著根下每寸土地。山花爛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這是直率,不是驕傲,因為笑一次並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山,是多彩的。她的色彩使七色畫筆顯得蒼白無力,難以描繪,不能概全。城市的人何常不是由大山走進城市寄居一樣,如今走近山裡是不是懷舊,是不是找尋那些似乎熟悉的感覺呢?溪流清水,繞山環遊,仰視藍天,白雲悠悠,遠眺群山,雲霧朦朧,站立高山之頂,心曠神逸,飄飄然而後覺,青雲渺渺,攜手相離。我也曾迷戀於海,愛它的博大幽藍;只是也許真正愛山時,你並不在山裡,真正愛海時,你並不在海邊。只是猛醒後才知發覺情如海深、愛比山高。或許每天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厭倦了車聲轟鳴,聞慣了烏煙尾氣,受多了緊張壓力,就願望著走出去輕鬆一點心情,哪個地方風景如畫,山清水秀,哪個地方就想往。山給了我生命,山給了我淳樸,山給了我思考。每當走近一座山,就有種深深的愛縈繞在我心頭。哪個地方未曾汙染,保持原始生態,哪個地方就想去。可瞭解這樣的心態,不知道生活的人總是互相羨慕,如同山裡的人嚮往繁華的都市,車水馬龍,燈火輝煌。城裡的人也好想山裡的清靜,白雲藍天,紅花鳥鳴,生活就是這樣:平淡的成了自然就感覺無奇,奢侈成性追求變得沒有滿足,都是好奇的原因。我出生在黃土高原上一座默默無聞的小山上,我的成長也和山始終保持曖昧的關係。每當我想到那座山,我就充實,變得真實可愛。幾次悄悄地與它告別,我都在漆黑的凌晨靜默片刻,然後義無反顧地奔赴前方。

  大山,它從悠遠的歷史中走來,歷經多少個世紀的風雨,顯得既古老又年輕。它目睹了多少個世紀的變遷,銘記著歷史的興衰。山讓我的童年始終生活在一種自我發掘和不斷思索的交叉中循序漸進,我時常一個人跑到山的頂峰望著遠方,望我那神祕而又遙遠的地方,我的童年差不多是在不斷的幻想和眺望中失去的。山的那一邊是城市,城市的那一邊是山與山的相連。可望似乎從此開始。走出再走出去,走近再走進來。把山的情懷寫在臉上露出的一點驚喜,就可以了。它像一位思想者,注視著人世間的一切,在這個塵世裡,無論是帝王的駕到,還是高官的惠臨,它榮辱不驚,從不會低下令人敬仰的頭顱。我不知道是自己被山感動了,還是自己在感動著那座山。我時常留戀那段枯燥而又真實的歲月,我知道我的童年並不精彩,但是始終有一樣東西伴隨我,那就是大山。親近山的同時珍惜一下它的原始物貌,風情可存,風光則可依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我看來,山是有靈性的,每座山都有神靈仳佑著。遑論兀自巍峨矗立的高山,又或是連綿不絕的山峰。大山,它的身軀連綿數十公里,你想看清它的面貌,須得仰視,它的身軀是那樣的偉岸。它歷經了多少個世紀的熔鍊,博納萬頃巖波,匯聚無數元素,不停地修煉自己,不斷地充實自己。它橫空出世,便以一個博大而睿智者的形象,佇立在我們的眼前。

  人生總有沉浮,總有頂峰和低谷。沒有人的一生都一帆風順,亦沒有人的一世都命運多舛。家鄉有句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我有一天終於能走出那座大山時,我雙頰潤溼了。我知道自己的過去沒有太多浪費的眼淚,即使在酸刺林中竄動,被那很長很尖的刺扎得滿臉是血,遍體鱗傷,我都從來沒有掉過一滴眼淚。時間是個多面手,可以刻出嶙峋的瘦山,也可以堆積出豐潤的岩層。每一種山,都有理由入藝術家的眼,在他們筆下綻放煙霞。與那些瘦骨嶙峋、怪石尖銳的山不同,草原上很多山險峻卻不凌厲,它的線條圓的居多。母親告訴我,在山中生長的孩子,一定要堅強,不但要抵抗狼豹,還要戰勝困難。所以童年的我幾乎沒有一滴的眼淚是虛浮的。而在我離開的那一刻,我竟然情不自禁地雙眼變得朦朧。這樣實在的山,迎著陽光,袒露著胸膛,跟我的父老鄉親一個樣,跟這塊質樸的土地一個樣。山總以各種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奇險靈祕秀幽聖。奇如武陵源的石英砂柱峰,險如南迦巴瓦峰,靈如秦嶺山脈,祕如玉龍雪山,秀如桂林喀斯特地貌上座座孤峰,幽如青城山,聖如岡仁波欽峰。而水則是山的血脈,山的靈氣所在。山深處的谷裡,稍微厚一點的土層,都捨不得長點閒花野草,儘可能地長些丹蔘、連翹、葛根、紫蘇……

  每一座山都有頂峰,每一個峽谷都有深底。大山每天都在感受著風的重量,可它是被草木覆蓋的。可是,誰又知道大山是多麼的忍辱負重,生性寡言,默默承受……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因為感恩,才有了世間的種種真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真諦。每每望著這一道山和這一道水,我會忍不住想起我的父老鄉親。這樣樸拙的山,背後的淵源也與它相得益彰。山水養育了他們,他們揹負著山水。她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自然畫卷。不用說節氣變化,就是春夏秋冬這四季圖也夠畫家們臨摹一生一世了。有人說,冬的山野是殘酷的。草木凋零枯萎,不見半點生機。而我卻認為:沒有嚴冬就沒有物種的純正。恰恰是嚴冬賦予萬物休整的機會。草木只有得到嚴寒的檢驗和充實,才能生機勃發。歷史如煙。山水有了故事和傳說,豐厚了文化的底蘊;文化有了山水作依託,更能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山這水,飽含了莒南的人文精神和質樸情感。無論有多少寄託和期待,這片山水,都承載得起。

  描寫山的經典散文隨筆:桂林的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沒有到桂林時,早已聽見這句話。我預先問問到過的人:“究竟有怎樣的好?”到過的人回答我,大都說是“奇妙之極,天下少有”。這正是武漢疏散人口,我從漢口返長沙,準備攜眷逃桂林的時候。抗戰節節扔失利,我們逃難的人席不暇暖,好容易逃到漢口,又要逃到桂林去。對於山水,實在無心欣賞,只是偶然帶便問問而已。然而百忙之中,必有一閒。我在這一閒的時候想象桂林的山水,假定它比杭州還優秀。不然,何以可稱為“甲天下”呢?我們一家十人,加了張梓生先生家四五人,合包一輛大汽車,從長沙出發到桂林,車資是二百七十元。經過了衡陽、零陵、邵陽,入廣西境。聞名已久的桂林山水,果然在民國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展開在我的眼前。初見時,印象很新鮮。那些山都拔地而起,好象西湖的莊子內的石筍,不過形狀龐大,這令人想起古畫中的遠峰,又令人想起“天外三峰削不成”的詩句。至於水,灕江的綠波,比西湖的水更綠,果然可愛。

  我初到桂林,心滿意足,以為流離中能得這樣山明水秀的一個地方來託庇,也是不幸中之大幸。開明書店的經理,替我租定了馬皇背***街名***的三間平房,又替我買些竹器。竹椅、竹凳、竹床,十人所用,一共花了五十八塊桂幣。桂幣的價值比法幣低一半,兩塊桂幣換一塊法幣。五十八塊桂幣就是二十九塊法幣。我們到廣西,弄不清楚,曾經幾次誤將法幣當作桂幣用。後來留心,買物付錢必打對摺。打慣了對摺,看見任何數目字都想打對摺。我們是六

  月二十四日到桂林的。後來別人問我哪天到的,我回答“六月二十四日”之後,幾乎想補充一句:“就是三月十二日呀!”漢口淪陷,廣州失守之後,桂林也成了敵人空襲的目標,我們常常逃警報。防空洞是天然的,到處皆有,就在那拔地而起的山的腳下。由於逃警報,我對桂林的山愈加親近了。桂林的山的性格,我愈加認識清楚了。我漸漸覺得這些不是山,而是大石筍。因為不但拔地而起,與地面成九十度角,而且都是青灰色的童山,毫無一點樹木

  或花草。久而久之,我覺得桂林竟是一片平原,並無有山,只是四圍種著許多大石筍,比西湖的莊子裡的更大更多而已。我對於這些大石筍,漸漸地看厭了。庭院中佈置石筍,數目不多,可以點綴風景;但我們的“桂林”這個大庭院,佈置的石筍太多,觸目皆是,豈不令人生厭。我有時遙望群峰,想象它們是一隻大動物的牙齒,有時望見一帶尖峰,又想起小時候在寺廟裡的十殿閻王的壁畫中所見的尖刀山。假若天空中掉下一個巨人來,掉在這些尖峰上,一定會穿胸破肚,鮮血淋漓,同十殿閻王中所繪的一樣。這種想象,使我漸漸厭惡桂林的山。這些時候聽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盛譽,我的感想與前大異:我覺得桂林的特色是“奇”,卻不能稱“甲”,因為“甲”有盡善盡美的意思,是總平均分數。桂林的山在天下的風景中,決不是盡善盡美。其總平均分數決不是“甲”。世人往往把“美”與“奇”兩字混在一起,攪不清楚,其實奇是罕有少見,不一定美。美是具足圓滿,不一定奇。三頭六臂的人,可謂奇矣,但是談不到美。天真爛漫的小孩,可為美矣,但是並不稀奇。桂林的山,奇而不美,正同三頭六臂的人一樣。我是愛畫的人,我到桂林,人都說“得其所哉”,意思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入我的畫。這使我想起了許多可笑的事:有一次有人報告我:

  “你的好畫材來了,那邊有一個人,身長不滿三尺,而須長有三四寸。”我跑去一看,原來是做戲法的人帶來的一個侏儒。這男子身體不過同桌子面高,而頭部是個老人。對這殘廢者,我只覺得驚駭、憐憫與同情,哪有心情欣賞他的“奇”,更談不到美與畫了。又有一次到野外寫生,遇見一個相識的人,他自言熟悉當地風物,好意引導我去探尋美景,他說:“最美的風景在那邊,你跟我來!”我跟了他跋山涉水,走得十分疲勞,好容易走到了他的目的地。原來有一株老樹,不知遭了什麼劫,本身橫臥在地,而枝葉依舊欣欣向上。我率直地說:“這難看死了!我不要畫。”其人大為掃興,我倒覺得可惜。可惜的是他引導我來此時,一路上有不少平凡而美麗的風景,我不曾寫得。而他所謂美,其實是奇。美其所美,非吾所謂美也。這樣的事,我所經歷的不少。桂林的山,便是其中之一。

  篆文的山字,是三個近乎三角形的東西。古人造象形字煞費苦心,以最簡單的筆劃,表出最重要的特點。象女字、手字、木字、草字、鳥字、馬字、山字、水字等,每一個字是一幅速寫畫。而山因為望去形似平面,故造出的象形字的模樣,尤為簡明。從這字上,可知模範的山,是近於三角形的,不是石筍形的;可知桂林的山,不是模範的山,只是山之一種——奇特的山。古語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則又可知周圍山水對於人的性格很有影響。桂林的奇特的山,給廣西人一種奇特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撓,而且短刀直入,率直痛快。廣西省政治辦得好,有模範省之稱,正是環境的影響;廣西產武人,多軍人,也是拔地而起的山的影響。但是講到風景的美,則廣西還是不參加為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本來沒有說“美甲天下”。不過講到山水,最容易注目其美,因此使桂林受不了這句盛譽。若改為“桂林山水天下奇”,則庶幾近情了。

  描寫山的經典散文隨筆:故鄉的山

  故鄉的山,連綿起伏。山上,長著茂密的樹林;山下,一行行橡膠樹散發著濃郁的芬芳。那山腳伸延到山頂的彎彎小路,留下了我童年的回憶……

  那是我跟隨著父母下放到故鄉山下的“五七幹校”勞動鍛鍊的日子。白天,我的父母參加勞動去了,我們這群“五七幹校”調皮的孩子,集中往一座小山頂爬去,誰先爬上山頂,誰就令人刮目相看。加油!加油!叫喊聲激勵著我們不知疲倦地向上爬去。

  山,一片光禿禿,沒有樹木,只有野草。我們艱難地一步步往上爬,正當大家埋頭像猴子爬牆一樣向上爬時,我不小心像一隻斷了的風箏,從半山腰滾了下來,幸好在十多米遠的地方,被一塊石頭擋住了,才倖免滾到山腳下。這時,我覺得身上有點痛,頭腦暈眩,真想半途而廢算了。但是,望著夥伴們那一張張期待的目光時,我心頭裡產生了一種奮力向上的勇氣。於是,我又重新鼓起勁頭,一步步地追趕上去……

  如今,我當上了新聞記者,再次回到故鄉爬山。當年的“五七幹校”,現已改建成鄉辦橡膠農場。從山腳到山頂,鄉親們全都種上了橡膠樹。這次,我和朋友一手拿著衣服,一手拉著橡膠樹,一步一步往山頂爬上去。

  山,還是那樣的高大,可是,有滿山遍野的橡膠樹,就再也不擔心滾落下去了。

  是的,故鄉的山,已變得綠蔥蔥的一片。她曾經使我摔過跤,但也磨練了我的意志,我永遠忘不了她。

  描寫山的經典散文隨筆:做人如山

  散文作者: 幽蘭

  喜歡山由來已久,非一日之愛,雖沒有訪過名山大川,家鄉的浮來山卻爬過幾次。

  此山不算是很高,卻很有善名。其一:這裡是歷史人物劉勰的故居,也是佛教之地,出身貧寒的劉勰苦讀好學,一年四季忘了酷熱嚴寒,由此感動了上天。於是,神仙便搬來南山,西山和北山,有三座大山來為他遮擋風寒,他便在這裡安心的學習,最終有了傳世之作《文心雕龍》。這雖然是歷史上的傳說,但是這裡卻有真實的劉勰衣冠冢;其二;這還有棵四千多年的銀杏樹,上面刻有碑文,也有傳說,只是我不是史學家,知道的也都是星星點點的拼湊,不會前去考究。但是,我知道這棵千年銀杏卻被寫進了世界吉尼斯記錄,有此記載。每年來這裡的遊客絡繹不絕,山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

  我不止一次的同兒子來爬此山,那時候單位經常組織活動,只要是爬山的我就帶兒子去。最早帶他爬山他才三歲左右,我領他到這同事們不理解,而我也不說為什麼。面對著青松怪石,兒子好奇摸東摸西,咯咯的直笑, 全然不知我帶他此行此行的目的。同事在前,我和兒子在後,由我引導開始爬山,所謂的爬山,就是告訴他要手腳並用,遇到平坦的地方我會走在兒子的前面,遇到有危險的地方我會走到兒子後面,有時候兒子的小手會被石子墊痛,有時因驚嚇會被山上的茅草劃破小手,我會蹲下身來幫他擦血漬,抱抱他,同事罵我心狠,是孩子的後孃,我心疼,卻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哭哭鬧鬧,爬爬歇歇,最終爬到了山頂。這是鍛鍊孩子的好機會。

  再後來,每年我都和他登山兩次,春看映山遍地花,秋看楓葉紅滿山。變化不同的走向,專揀沒人走的地方,或者僅僅一條窄道,走的往往都是雜草叢生,艱難險阻,我始終都走在兒子的前頭,並一再讓兒子模仿我的動作,該彎腰得時候要彎腰,該挺值得時候要挺直,經過幾次鍛鍊,一聽說要爬上他是第一個去準備行李袋的。

  唯獨一座山叫馬亓山,要比浮來山高出好多,此山已險要聞名,我們去過兩次都沒有爬上去,每次到半山腰的時候我就會說累了,讓兒子陪我坐會,我會一起和他欣賞身邊的美景,看身邊的花草樹木,天上的雄鷹高飛。如今已不在本地,回家的機會少之又少,每每兒子說起此事,就會說一定要再去一次馬亓山征服他。我明白如此心志,只是想征服自己。

  其實,我知道有一條路是捷徑,可以通山頂的,我故意沒有告訴他,留給兒子這道題,人生漫漫,有鮮花楊柳,也有艱難險阻,只是沒有捷徑,把握住走好每一步,就能登高山之巔,看天下美景。

  今夏,兒子和同學相約登泰山觀其日出之壯約我一起,因工作離不開不能同行,我只告訴他,登其山,觀其景,得其志。

  人應如泰山,做人要像泰山那樣包容,既要豁達大度,又要寬厚謙讓,,淡泊名利,泰和天下,又要心寬四海,心靜如水,心明如月,心堅如鋼,還要懂得捨得,學會珍惜,知足與感恩,為此才能走向成功,讓生命換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