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故鄉是什麼地方

  嘉祐七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包拯廉潔公正,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包拯,廬州合肥人,就是位於現在的安徽合肥。合肥位於安徽省的中部地區,是全國非常重要的文化教科基地和交通運輸紐帶。合肥環境優美,周圍青山綠水,街邊綠樹成蔭,是中國的首批園林城市,城市中的園林,園林和城市相互交融,使得城園渾然一體。

  合肥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蹟非常多,同時也是北宋清官包公的故鄉。合肥素來有“三國故地、包拯故鄉、科教基地”等美譽,因為東西淝河的兩河發源在這裡,所以稱這裡叫做“合肥”;因為是明清時期的廬州府治的所在地,所以它又被稱為“廬州”。因為中國科技大學坐落在合肥,因此這座千年的古城又有了新的名字—中國科技城。

  合肥作為中國首批園林,有“綠色之城”的美譽。因為淝水在城中穿過,形成了“園中有城,城中有園,城園交融”的獨特風景。城市內有包公園、環城公園等美麗景色,郊外還有紫蓬山、大蜀山這兩座公園,風景優美,讓人倘佯其中,可以說是非常有韻味。

  合肥有包公文化、淮軍文化、三國文化和佛教文化,這四大文化相互融合並存。合肥自秦朝時期設定合肥縣以來,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三國時期,魏吳在合肥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蹟。合肥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有五代十國的楊行密,有宋代時期的清官包拯,有晚清時候的李鴻章等等,讓這座城市增添了很多的神祕感和他獨有的魅力。

  包公祠

  包公孝肅祠簡稱“包公祠”,在合肥環城南路的一個土墩上,位於包河公園古建築群內,明弘治年間知府在這邊修建了包公書苑,所以叫做包公祠,包公祠 紀念的是宋代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包拯的公祠。

  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組成,整個祠堂風格古樸,顯得極為莊嚴,包公祠裡有銅像,有龍、虎、狗三口銅鍘,象徵了包公斷案的義正言辭,鐵面無私。祠堂內還有包公斷案的蠟像,包公演義等歷史文物資料。

  整個祠堂為白牆青瓦構成,像閉合式的三合院那樣的存在,主建築是包公亭,廳內有包拯的塑像,在鑲嵌黑石的包公像面前,彷彿一切貪贓枉法,貪官汙吏都能煙消雲散,黑臉包公鐵面無私,凜然正氣的看著你。

  包公亭的西面是一條長廊,東面聳立著六角龍井,裡面有一口井,井內的泉水叫“廉泉”,相傳這口井還有個故事,傳說有一個太守喝了這泉水裡的水,非常不舒服,因為他是大貪官,,因為他們都是好人。而有人喝了這井裡的水,卻覺得泉水很好喝,還有一點甜美的感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包公祠的西南面是流芳亭,傳說包拯年幼的時候常常來這邊讀書。包公祠內有一塊吸引人的石頭,是從包公墓中清理出來的刻石,是一塊講述了包拯一生的墓誌,對於現在研究當時的歷史,和對包拯人物原型的還原都有巨大的影響意義。

  碑中記錄了包拯做官的時候鐵面無私的一些事蹟,據說人們對包拯非常崇敬,在參觀包拯祠堂的時候,在碑石上指指點點,常年累月下,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可以看出人們心中對包公的尊敬。

  包公的故事

  有一個無賴,把一個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裡,保證知道這位老農是無辜的,就答應一定會幫老農洗刷罪名,也會讓那個無賴得到應有的懲罰。

  包拯告訴農民,你照我說的做,回家以後把自己家中的牛殺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場上去賣,然後換一些錢自己用。

  按照當時宋朝的法律在民間私自殺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許可下,那名老農就真的回家吧牛殺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農民殺了牛的訊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馬漢,給我把這個舉報的人抓起來,人們都蒙了,說包公你怎麼不去抓那個犯法的農名啊,包拯說農民殺牛是經過我的允許的,倒是你,為什麼把農名家牛的舌頭割了。

  這下告狀的人啞口無言,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驚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農名的事件從實招來。

  在場的人沒有不佩服包公斷案的,原來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計,他假裝不知道有人要害農民,故意賣個破綻,讓這人一位自己的計謀得逞。包拯乾脆將計就計,來個欲擒故縱,最後再來個甕中捉鱉,殺他個措手不及,還農民一個公道,給不法分子應有的懲罰。

  其實包拯在就到牛舌頭被割的報案後,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說策劃的著一些,就是等著被法分子自投羅網的,這一前一後的妙計足以見得包公斷案手段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