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之一舜的歷史成就有哪些

  舜作為上古三皇五帝五帝之一,一生作出了巨大成就,那麼舜的歷史成就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舜的歷史成就,希望對你有幫助!

  舜的歷史成就

  舜在位期間,修善律法,確立官職,制定儀禮,體恤民情,教化萬民,友善諸部,治理水患,發展農業,開疆擴土。在他的英明統治下,政治清明,選賢用能,四海鹹服,府庫充盈,人們欣欣向榮,國家高速發展,人口不斷擴充。舜統治下的高速發展為接下來的部落制向奴隸制社會轉變奠定了基礎。

  一.修善法律以法治天下。舜登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善法律,向全國頒佈統一法規。舜命令皋陶統一制定法律,讓天下之人依法行事。

  舜把常用的刑罰用圖案鐫刻於各種器物之上,向百姓進行宣傳,以流放來寬大應受五刑的罪犯,以鞭打作為官刑,板打作為教學用刑。舜帝規定犯罪可以贖罪,這在後來的國家法制中一直有所沿用。舜頒佈法律後,四海之內有了統一法度,天下百姓,心悅誠服,紛紛稱讚舜治天下之道。

  二.選賢任能確立官職。舜打破堯帝所不啟用的舊制約,舉八愷,用八元,流四凶,明事理,把禹、皋陶、契、後櫻、伯夷、夔、龍、垂、益、彭祖盡皆啟用,因人任用。

  舜任用禹為司空;后稷主管農業;契主管教化;皋陶主管司法;垂主管百工技藝;益為虞官;伯夷主持典禮、祭祀活動;夔主管器樂製作;龍主管監聽議政。

  三.體恤民情,執政為民。舜登帝位之後,能躬身自明,禮賢下士,廣開言路,開誠議政,精心治天下,以善施政,開創了明君善謀的先例,使四方諸侯心悅誠服,四海之內,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大團結。

  《舜典》中說,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酋長,要對四方百姓提高政務的透明度,要讓百姓們明察四方政務措施得當與否,詳細傾聽四方百姓意見。

  四、命禹治水英名遠揚。堯帝在位的時候天下發生了大洪水,肆虐了八年。舜帝登位後,命禹主管治理水患,又委派身邊大臣皋陶、伯夷等助禹實施治水工作。集天下之力,終於齊心協力平息了水患。社會發展又能安穩發展,舜和禹也受到了世人讚頌。

  五、統一時序發展農業。舜制定統一的時序曆法,農業生產遵從曆法行事,為當時天下進入大規模的農業社會,從事有序的耕作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發展音樂推動藝術。《舜典》中記載,舜命夔主管器樂。孔子說:“聽了由舜時流傳下來的音樂,陶醉得三個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由此可見舜在文化藝術發展上的偉大貢獻。

  七、德服天下友善諸族。《周頌》雲:“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於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與天地同常。”虞舜之德,山高水長,若日月之光,與天地同在。

  舜以德治理天下,定期巡行,溝通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封爵晉官,使諸侯臣服,中華民族日益團結,發展壯大,華夏各民族由鬆散的部落逐漸凝聚為統一的偉大民族。

  八、推行禮儀教化。舜注重道德規範和修養,向子民宣揚父義,母慈,子孝,弟恭的人生道德觀念,舜確定了人們的行為規範標準,即“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贏,真而遏,簡而廉,刎而塞,強而義。”使天下明德向善,從而使社會朝著文明的方向循序漸進。

  舜的影響

  舜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上古聖王。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影響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以孝感動天著稱,所以舜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象徵典範。

  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舜統治期間廣施仁政,頒佈了統一法律,選取賢才共同治理天下,平定水患,教導萬民禮儀,團結諸侯部落,凝聚了中華民族。舜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功績將被我們永遠讚頌。

  舜的愛情故事

  《列女傳·有虞二妃》:“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

  晉代張華的《博物志·史補》雲:“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上面兩段記載都是說的同一件事:舜到南方巡視,死在了蒼梧這個地方。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去尋找他,得知帝舜已經死去,埋在九嶷山下,於是抱竹痛哭,淚盡而死,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

  具體的故事是這樣的:舜登位後,勤政愛民,為加強中央與各地的聯絡,他規定各部落君長定期來蒲阪朝見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國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隨扈以外,蛾皇與女英都隨行照顧他的起居,三人出則同行,恩愛非常。這年盛夏來到洞庭湖,因天氣太熱,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則繼續南巡。

  忽有一晚,女英夢見了舜,不象個天子模樣,坐著一輛瑤車,有霓施、羽蓋擁護著,自天空降下來,對她說,自己已經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傷,人生在世,總有一日分散的,並說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鎮衡嶽。”

  女英醒來,非常慌張,急急告訴娥皇,娥皇口中雖說“妖夢是不足為憑,只怕你平日掛念極了,做的是心記夢,你放心吧。”但內心也十分緊張。

  不幾日,果然傳來了舜死在蒼梧山的訊息,還帶來了舜帝給娥皇、女英的遺囑:“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驚聞噩耗,娥皇女英悲痛不已,不停地哭泣,身心受著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傷,眼淚都哭幹了,鮮血從眼中流出來。

  最後娥皇女英一片至誠的衷情終於感動了上天,天神將她們流出的眼淚,流出的血淚都一點點收集起來,都把它們灑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

  在狂風暴雨中,蛾皇與女英攜手投入洞庭湖中。頓時風停雨住,波瀾不驚,君山上那叢叢翠竹都浸染上斑斑點點的淚跡,成了二妃對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徵,被後人稱作“湘妃竹”。

  舜的妻子是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舜以自己的賢德娶到了娥皇女英這兩位聰慧賢良的妻子。娥皇女英對舜一直不離不棄,始終如一。在舜身死後,更是悲傷殉情,留下了“湘妃竹”這一悽美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