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黑夜和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人類的日常生活和浪漫情懷都為四季所影響,此外,它們還具有最乏味的天文背景。有陽光照到的地方就是晝,沒有陽光照到的地方就是夜,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白天黑夜和四季知識,一起學習。

  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有周期性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迴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迴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迴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南北迴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複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例如,在北半球,

  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迴歸運動。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白天黑夜形成的原因

  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且不透明的球體,同一瞬間陽光只能照亮半個球,被陽光照亮的半個地球是白晝,沒有被陽光照亮的半個地球是黑夜·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做晨昏線***圈***。

  任一瞬間,地球各地所初的晝夜[1] 狀態可以用太陽高度來表達.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在晝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於0度,即太陽在地平線之上;在晨昏線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等於2度,即太陽剛好位於地平線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於0度,即太陽位於地平線之下.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晝夜也就不斷地交替.晝夜交替的週期,或太陽高度的日變化週期為24小時,叫做一太陽日.太陽日製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此外,太陽日時間不長,使整個地球表面增熱和冷卻不致過分劇烈,從而保證了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由於地球的自轉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時刻的晝夜情況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經歷晝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當某地太陽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時,太陽只射在該地所處的經線上,這時就是當地的正午.這樣確定的時間叫做地方時***local time***.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由於地軸是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區的晝夜長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兩極地區,太陽終年斜射,晝夜長短變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還會出現太陽終日不落或終日不出的現象,即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這就是極地地區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在南北極點,有長達半年的極晝和極夜。

  對於晝夜交替現象的發現,取決於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說:地球饒著太陽公轉,同時也在自轉,這就是一個對晝夜交替現象的合理解釋.提出日心說後300年,一名叫傅科***Foucault,Jean-Bernard-Lon1819~1868***的科學家發現了擺的運動規律,給日心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相關閱讀:

  時區:

  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帶來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經度會議***又稱國際子午線會議[1] ***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例如,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遲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慢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快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並且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為本初子午線,即零時***24時***經線。

  四季的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 夏至到 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 北極處於極晝, 南極處於極夜; 北迴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 南迴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 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 冬至到春分, 北半球處於冬半年, 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 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迴歸線以南則在增大。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 秋分日由正東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 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 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 北迴歸線以北和 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 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 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 南北迴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複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例如,在北半球, 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迴歸運動。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