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農民戰爭的發生背景有哪些

  德意志農民戰爭雖以失敗告終,卻影響深遠。再次站發生之前的德意志是怎樣的,此戰有著怎樣的戰爭背景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德意志農民戰爭的發生背景

  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因素逐漸成長,但發展極不平衡。政治上,神聖羅馬帝國處於嚴重的分裂割據狀態,各選帝侯和諸侯與皇帝分權,城市和騎士往往各自結盟,皇權微弱。國內關卡林立,沒有統一的幣制和關稅。皇帝、諸侯、騎士之間的戰爭和衝突,嚴重地影響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教會諸侯和世俗諸侯竭力維護封建特權,宗教迫害和橫徵暴斂日益嚴重,農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有增無已,例如貴族們在自己的領地上隨意增加地租和賦稅,光地租就佔到了農民收成的40%,並且他們還隨意擴充自己的領地,將領地附近無主人管理的土地像沼澤、森林等都劃為自己所有。貴族在自己領地中的權力也日益膨脹,經常對農民濫用酷刑,諸如一位農民在某個貴族的領地的一條河流中捕捉了幾隻螃蟹就會被判斬首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時他們還發明瞭如挖眼、火焚、五馬分屍等嚴酷刑罰,這些都使得本已從農奴制下獲得自由的農民重新處於農奴的地位,還讓農民對貴族產生了巨大的仇恨。農民的反封建鬥爭先以祕密會、社鞋會和窮康拉德的形式進行,當M.路德點燃宗教改革之火後,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德意志農民戰爭的意義

  德意志農民戰爭雖然持續時間很短,且以失敗告終,但其影響是巨大深遠的。

  轟轟烈烈的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雖然失敗了,但其影響卻是巨大的。他從根本上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國的統治,削弱了1000多年來教會在歐洲的特權地位,促進了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許多寺院和教堂被搗毀,許多教會領地和其他財產被沒收,天主教會在政治、經濟上的權力大為削弱。封建主的城堡被摧毀,許多貴族被消滅,騎士或死於戰火,或淪為諸侯的臣屬,使他們本已沒落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很多體面的家族破落了,只有靠伺候諸侯維持生活。因此,恩格斯把德國農民戰爭視為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決戰。從這時起,近代無產階級的先驅者,“手裡拿著紅旗,口裡喊著財產公有的要求”登上了政治舞臺。

  德國農民戰爭也給革命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鬥爭實踐證明,廣大農民是反封建的主力軍。在同封建反動勢力——諸侯、教會、貴族的決戰中,他們最英勇。但農民要取得徹底解放,還需要無產階級的堅強領導,而無產階級同樣也只有與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才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

  德意志農民戰爭領導人物

  這場 起義的先驅是學者出身的 閔采爾,在1517年,閔采爾開始跟隨 馬丁·路德進行 宗教改革運動,可後來馬丁·路德觀念發生大轉變,閔采爾離開了他並表示自己與教會以及 封建 領主 勢不兩立。1524年,馬丁·路德發表了《為反對叛逆的妖精緻薩克森諸侯書》,其中指出閔采爾是“撒旦的工具”,並且要求封建主們對他採取“堅決的行動”;然而閔采爾也 毫不示弱,針鋒相對地抨擊路德是“維登堡的 行屍肉”,這使得閔采爾在廣大 農民群眾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使他的思想深入人心,並且使許多的 農民協會祕密地成立,起義即將爆發。而在起義的末期,閔采爾所領的農民軍主力與施瓦本 貴族聯軍的主力在 弗蘭肯豪森遭遇,最終因不敵而使5000多農民戰死,閔采爾本人也受傷被俘,最後慘死於貴族的 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