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盧梭的相關介紹

  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關於盧梭還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文學家盧梭的思想

  哲學方面

  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但不主張廢除私有制;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

  資產階級論調:人與人的契約構成社會,人與社會的契約構成國家。自然準則高於社會準則,主權高於人權,集體權力高於個人權力。人生而自由, 個人自由大於集體自由。法治要結合德治。人即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情感教育要先於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養自然人,從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認識過程。

  政治方面

  描述人和社會關係的《社會契約論》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對盧梭的評價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雖然起初法國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作家有幾位是盧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開始與其他人發生了嚴重的分歧。盧梭反對伏爾泰在日內瓦建立一家劇院的計劃,指出劇院是所傷風敗俗的學校,結果他同伏爾泰反目。此外盧梭基本上屬於情感主義,與伏爾泰及百科全書派成員所崇尚的功利的理性,形成了鮮明的對照。1762年,盧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論著《愛彌爾》一書出版,遭到法國當局的通緝。他一生的最後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慘痛苦中度過的,1778年7月2日於法國埃及邁農維爾與世長辭,享年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