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是什麼

  說到宮殿建築,我們不得不說我們祖國的故宮,中國的驕傲。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希望你們喜歡。

  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北京故宮的營建原則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佈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北京故宮的建築形制

  建築規模北京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北京故宮的建築造型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巨集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21]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

  北京故宮的保護措施

  2015年,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合作編制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面世並徵詢意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故宮面臨的壓力來自內外兩個方面。《規劃》的保護物件為故宮及其產權歸屬單位,包括紫禁城、端門、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共5處明清皇家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為106公頃。規劃範圍與故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緩衝區,即故宮周邊區域等同,預計於2025年實現目標。 故宮以1500萬人次的年接待觀眾數量,位居世界所有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之首。自2015年6月13日起,故宮試行每日限流8萬人與實名制售票。

  北京故宮的景點介紹

  故宮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裡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不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

  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簷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時改名皇極殿,清順治時始稱太和殿。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

  太和殿是現存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大的建築,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這裡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大典的場所,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和每年的春節、冬至節、皇帝生日以及公佈進士黃榜、派將出徵、宴會等大的慶典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中和殿

  中和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220年***,歷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每逢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典禮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員的跪拜禮。每年春季祭先農壇,也先在此閱視祭文。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此閱視。

  保和殿

  保和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時重修。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後期,這裡便成為舉行科舉殿試的場所。

  養心殿

  養心殿建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雍正年重修,作工字形建築,分前後兩殿。自清雍正以後,皇帝寢宮移至後殿,前殿成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接見臣工的地方。東暖閣是同治、光緒皇帝年幼時,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溥儀在此召開“御前會議”,作出退位決定。西暖閣是清代皇帝批閱奏章,或與親近大臣密商之處。西暖閣西側另一小室為乾隆皇帝最著名的書房之一三希堂。

  乾清宮

  乾清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存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自清雍正移居養心殿後改為接見外國使臣的場所。

  交泰殿

  交泰殿建於明嘉靖年間,順治、康熙和嘉慶年間重修,原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用來存放“清二十五寶”御璽。

  坤寧宮

  坤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屬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寧宮的式樣重修。西端四間闢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文華殿

  文華殿初為皇帝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為皇帝便殿,清康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為明清皇帝經筵之所。

  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於明初,明代於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在四月二十九日於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清兵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康熙皇帝開始將這裡作為刊刻典籍之所。

  御花園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裡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佔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築20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佈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築御景亭,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儲存的古亭中最為華麗的花園了。

  金水橋

  內金水橋位於太和門廣場,共5座,單孔拱券式。廣場南部自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如弓形的金水河,這就是所謂的“內金水橋”。這是紫禁城內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正中的是御路橋,供皇帝專用。東西兩側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功能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