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

  海戰雖然和陸戰不同,但是它擁有同樣的慘烈和光榮。而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萊特灣大海戰。

  從作戰地域來看,南北長1000海里,東西寬600海里。從作戰時間來講,持續三天四夜。從作戰方式來說,海戰,空戰,潛艇戰,無所不及。從投入兵力來看,雙方參戰軍艦多達五百餘艘,飛機數千架。從損失來講,戰沉軍艦32艘,排水量34.2萬噸。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堪稱世界海戰之最。

  進入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戰局日趨惡化。為此日軍大本營調整戰略部署,制訂了保衛內防禦圈的捷號作戰計劃,該計劃下設四個子計劃,菲律賓地區為捷一號,臺灣琉球為捷二號,日本本州諸島為捷三號,北海道和千島群島為捷四號。整個計劃企圖是集中所有能動用的軍艦和飛機,盡最後努力粉碎美軍的進攻。捷一號計劃的兵力編成是陸軍成立由山下奉文任司令的第14方面軍,共轄有9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3個獨立旅,共約二十七萬人,負責菲律賓陸上防禦。海軍參戰兵力有三支艦隊,一是駐泊在新加坡的由慄田健男中將指揮的第一遊擊艦隊,二是駐泊在琉球奄美島的由志摩清英中將指揮的第二遊擊艦隊,三是駐泊在本土瀨戶內海的由小澤治三郎指揮的機動艦隊。航空兵力由陸軍第4航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組成。其中第4航空軍1944年9月的實際兵力是飛機545架,其中只有半數飛機還可以使用。海軍航空兵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大西瀧次郎為司令的駐菲律賓的第一航空隊約400架飛機,二是以福留繁為司令的駐臺灣的第二航空隊約300架飛機。這一計劃成敗的關鍵取決於海軍的作戰。陸軍起先反對海軍將殘存的所有軍艦投入作戰,擔心如果失敗,日本本土將再沒有軍艦來保衛。但海軍認為如果菲律賓失守,聯合艦隊將被分割在本土和新加坡兩處,即使艦隊能倖存下來,在本土的軍艦得不到燃油供應,在新加坡的軍艦得不到彈藥供應,存在也毫無意義。所以海軍強烈要求利用這個最後機會,拼死一戰。計劃最終獲得天皇批准。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大將考慮到日軍優秀的飛行員在戰爭中幾乎損失殆盡,現在日軍的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實在太弱,便決定將航空母艦執行誘敵任務,而讓戰列艦巡洋艦擔任主攻。豐田相信日軍的航空母艦對於以勇猛著稱的美軍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而言,是最具有誘惑力的。這樣就能使捷一號計劃更多幾分成功的把握。整個計劃是典型的武士道精神的充分體現,隻字未提艦隊撤退的方案和路線,尤其是航母艦隊更是沒有打算生還。

  美軍從1944年6月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後,就撕開了日軍的戰略防禦體系,菲律賓,臺灣,琉球,乃至日本本土都暴露在美軍進攻的矛頭下。這時候美軍的高層將領對下一個進攻目標發生了分歧。美國海軍部長金和中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主張進攻臺灣,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則堅持先進攻菲律賓,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7月26日,羅斯福總統前往珍珠港,在聽取了雙方的觀點後,表示支援麥克阿瑟的意見,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總統的意見制訂進攻菲律賓的計劃,預定於12月20日發起進攻。

  為確保作戰成功,美軍決定先對日軍航空兵基地進行全面壓制,這一任務由太平洋艦隊來執行。這支艦隊由哈爾西和斯普魯恩斯輪流執掌帥印,當一人在前線指揮時,另一人則在珍珠港休整並醞釀下一次戰役。為干擾日軍的情報分析,這支艦隊由哈爾西指揮時稱為第三艦隊,在斯普魯恩斯率領下則改稱第五艦隊。

  9月6日至12日,第三艦隊的第38特混艦隊對帛琉群島、雅浦群島、棉蘭老島、呂宋島上的日軍機場進行了連續六天多達2400架次的猛烈轟炸,給這些島嶼上的日軍飛機和機場造成了很大損失。哈爾西通過這次空襲,敏銳地察覺到日軍在菲律賓中部地區的防禦極為薄弱,便大膽建議取消原定在帛琉群島和雅浦群島的登陸,集中兵力直接在菲律賓中部登陸。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採納他的建議,取消了在帛琉群島和雅浦群島的登陸。由西南太平洋戰區和中太平洋戰區組成聯合部隊,提前兩個月於1944年10月20日在菲律賓萊特島實施登陸。美軍的登陸部隊是西南太平洋戰區所屬的第6集團軍,共有4個師約17萬人。海軍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第七艦隊,由金凱德中將任司令,主要擔負對登陸艦隊的對空、對潛警戒,併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二是哈爾西的第三艦隊,負責對整個登陸部隊的掩護。在登陸開始前的任務是壓制周圍島嶼上的日軍航空兵,登陸開始後負責消滅來增援的日軍艦隊。這兩支艦隊合計有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登陸船、運輸船及後勤輔助船共592艘,艦載機近20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