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藥的文化養生

  天人相應,五行相依,醫藥相配,治養相協。這些看似簡單的原理,卻蘊含了幾千年來中醫藥治養與養生文化的精髓。上迄黃帝、神農,下至當今百姓,人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與中醫藥養生有著緊密聯絡。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藥文化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文化介紹

  根據詞典解釋,“文化”就是人類歷史程序中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稱,而一般“特指精神財富”。如此說來,一切關於中醫藥的知識***如中醫理論***與物質***如針具、中藥等***,及至跟中醫沾邊的都可以叫“中醫文化”。因為中醫本身肯定是“人類歷史程序中創造”的。舉例來說吧:一棵樹自己長在那不能叫文化,如果是人栽種的,就屬於“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關於那棵樹的”學問”,如屬於什麼品種,如何栽種,有何經濟價值等,叫“精神財富”,當然都是屬於“文化”了。同樣,一個人傷風感冒,身上冷,出於本能,隨便抓把草煮水喝了,一出汗好了,這事兒不能叫“中醫文化”;而如果他能知道那草的“味辛性溫,功能發汗解表”,那這個人就有些”中醫文化”;如果把這件事兒作為介紹草藥知識講出個故事,顯然就是“中醫文化”了。

  “百度”上關於中醫文化是這樣說的“是指有關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甚至一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等”。但近年報刊上的“中醫文化”概念似乎並非這麼廣泛,以筆者所見,大概有如下所指:中醫科普知識、與中醫藥有關的歷史典故和傳說、中醫院特色環境氛圍營造、臨床思維中及醫護技實施中的中醫特色等。《中國中醫藥報》有一“中醫文化”專版,其內容主要是名醫家介紹,中醫藥歷史典故、傳說、趣聞,中醫知識普及和一些專業性不是很強的中醫藥理論介紹與討論等。在有關的報道中,將中醫文化與醫療、護理、人才培養、中醫藥產業、醫療安全並列為中醫院的重點工作之一。

  可見,“一般意義”上的中醫文化的概念是“狹義”的,其內涵更接近“中醫科普”,但與“科普”有如下不同:一是,科普是內行人寫給外行人看的,而“中醫文化”可以是內行寫給外行的,也可以是寫給內行的,甚至可以是外行寫給內行的。搞文學的介紹《西遊記》中的中藥詩,文史專家輯出《十三經》中的中醫藥知識,你能說不是中醫文化嗎?二是,科普一般是介紹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知識,而“中醫文化”內容除“科普”外可以是任何與中醫相關的知識***但不是嚴格的理論探討,即不是論文***。三是,“科普”的形式主要是文章***電臺、電視也以文章為基礎***,而“文化”的形式則寬泛得多。

  要言之,廣義的或“嚴格意義”的中醫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中醫藥精神與物質財富;狹義的或“一般意義”的中醫文化是指一切與中醫藥相關的知識和能顯示中醫藥特色的東西***精神的與物質的***。養生防病知識、歷史人物事蹟、傳說典故、文物典章、經史子集中的記載、醫院甚至居住環境建設、醫療護理特色……,只要與中醫藥相關,都可說是“中醫文化”。正是:

  中醫文化是個筐,

  醫文史哲筐內裝,

  但凡不離中醫藥,

  何分內行與外行。

  中醫藥養生文化

  中醫,中華民族最為耀眼的瑰寶,它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並涉及到各種文化領域,作為一門古老的醫學,至今仍然散發著它不朽的光芒。它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陰陽五行為基礎理論的“辨證論治”的指導思想,形成了獨特的東方醫學。

  中醫養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關於養生之道,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經過近兩千年的歷史傳承與發揚,在診治疾病、養生保健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養生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石斛為奇。素有“藥中黃金”之稱的鐵皮石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止咳,明目強身、免疫調節、延緩衰老等功效。石斛莖中含有多種生物鹼、多糖、氨基酸及澱粉等,並含超多種微量元素。經中國醫藥學院藥用植物所鑑定多糖含量為18.974%總生物鹼為0.03%,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對人體眼、咽、肺、胃、腸、腎等器官疾病有特殊療效。鐵皮石斛一直以來便被人們視為養生的上品,鐵皮石斛又被稱為“楓鬥”,與人蔘並列稱為養生的極品。有句古話叫做“北有人蔘,南有楓鬥”。楓斗的母體就是鐵皮石斛,據唐朝開元年間的道家經典《道藏》記載:“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三兩人蔘、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叢***茯苓、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為“中華九大仙草”,鐵皮石斛被譽為“九大仙草”之首,是一味歷代皇家貴族推崇的傳統名貴中藥。鐵皮石斛被國際藥用植物界稱為“藥界大熊貓”。

  中華民族應用飲食養生保健的歷史源遠流長,幾千年來,我國己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夠注意飲食方法及飲食宜忌的規律,並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當的食物進行補養,不僅可以保證健康,還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益壽延年。

  對養生的認知

  養生不僅是健康人預防疾病和延年益壽的方法,也是生病之人的基礎療法。有病就去治病的道理似乎是正確的,其實是片面的。病人應先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中醫認為:生活方式也是具有藥理作用的,那些嚴重違反健康生活方式的病人,一邊在治療一邊在造病,是極難康復的。

  因此。大家都應糾正錯誤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學會向生活方式要健康,這樣病才能好的快。

  如果你能瞭解和掌握養生之道,如果你能遵守符合自然的飲食起居並保持健康和諧的心態,那麼健康長壽就有希望。人的自然壽命大約是120歲,但絕大多數因病過早離開人世,其實是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健康的鑰匙就在每個人自己手中。

  健康長壽自古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普遍關注的課題。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精神活動的日益豐富,人們渴望健康、盼望長壽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都想“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但是怎樣才能健康?怎樣才能達到天年呢?唯一的途徑就是努力學習和切實遵循養生之道。

  關於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的關係,先人非常明確寫出:“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是之耶?”聖人對曰:“上古之人,其之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