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滅亡

  明朝這麼強大之時為什麼會滅亡,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

  首先,皇權空前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發揮了很壞的影響。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簡單地以為只要大權絕對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會永固。殊不知不受牽制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這一點上,不能不承認明朝是遠遜與漢唐的。

  其次,宦官專權與廠特製度的結合,並禍亂民間。由於太監干政是違背常理的,在道義上得不到任何支援,所以紛爭必然會在統治內部蔓延起來,最後燒到了民間。王振時代,鬥爭還停留在相關人物上;到了汪直時期,就把打擊面擴大到了整個官僚系統,甚至連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禍。

  最後,政治上的黑暗帶來了風氣上的敗壞。由於明朝權力在各個領域的絕對化,導致了私慾的膨脹。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明末農民起義,明末實際人口已經過億,陝西、河南、山東等北方各省由於人口太多,已經超出當地土地的供養能力,而兩湖產出的糧食倒是可以供應北方,在和平時期問題還顯現不出來,當北方遇到天災糧食減產的時候,南方的糧食供應立刻吃緊,加上落後的道路交通更是使問題雪上加霜,當北方農民為了吃不上飯起來造反的時候,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對國家基層組織破壞極大,大批官員被殺,這一情況反過來更加重和社會的混亂。當時明王朝的主要精力、人力、財力全部集中在遼東,起義爆發的時候沒有及時的做出正確的部署,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但是一個王朝的力量還不是一夥農民能抗拒的,李自成反覆失敗。但是前面我已經說了,主要問題沒有解決,李自成雖然失敗了,但是北方流民沒飯吃的問題還是得不到根本的解決,所以李自成才能屢敗屢戰。李自成最後發展成氣候也是北方知識分子看到明王朝大勢已去,轉投李自成,給李自成帶去了發展總戰略,李自成才能得到北京,進北京後士人集團對李自成的態度也能證明這一點。至於滿清只不過是一個跳樑小醜,在中原王朝處於內亂的時候渾水摸魚,結果運氣好到爆棚,北方被李自成折騰的不成樣子,南方由於長年供養北方,牢騷滿腹。加上士人集團對李自成在北京搞清算失去信心。種種原因加到一起造就了後來的清王朝。

  中原民族失去統治地位的主要原因還是李自成的責任,吳三桂在兩面夾擊下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投降滿清,落到李自成手裡根本沒有活路,吳三桂一家都是李自成殺的,投降李自成根本沒有好下場。所以丟失山海關的最大責任人是李自成。在滿清進入中原後其實還有兩個機會可以光復漢家江山,一個就是滿清頒佈剃頭令,可惜南明沒有抓住機會,各路軍閥爭權奪利。一個是吳三桂造反,可惜老天對滿清太好了,在關鍵的時期讓吳三桂病死,吳氏集團分崩離析,漢族也失去了最後一個光復中原的機會。

  至於後來的清朝滅亡那就是真正地順應歷史潮流了。所以,明朝亡於糧食,清朝幸於天時,吳三桂倒黴在年齡太大,李自成成功在於滿清。明朝8成的國力都在遼東,這就是李自成成功的主要原因,後來崇禎認識到這一點後,調遼東軍隊入關平叛,但是李自成已經尾大不掉,遼東精銳的遼東鐵騎只是暫緩了明朝的滅亡時間而已。

  明朝是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卻沒有一套金融體系與之匹配,皇帝也沒有辦法從繁榮的工商業獲得財政資源,敗亡由此種下。

  史家一直有“明之亡,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而萬曆年間是中國經濟非常繁榮的時代,但萬曆死後沒有多少年,明朝就滅亡了,因此後人追溯明朝滅亡的原因時也就追到了萬曆皇帝的頭上。一個王朝的興替當然有很多原因,但財政與貨幣的雙重危機無疑是明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推動了明朝經濟的白銀化,萬曆年間正是白銀大量湧入中國的時代,從而確立了中國在全球白銀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同時也使貨幣主動權受制於人,貨幣危機緊連著是財政危機,財政危機也意味著民生危機,內憂外患之下,明朝也就在繁華之後快速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