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尖上雕刻的張愛玲閱讀題答案

  對於張愛玲,人們似乎只覺其雅,而不覺其痛。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在心尖上雕刻的張愛玲》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在心尖上雕刻的張愛玲》閱讀原文:

  張愛玲作品裡面有對女性命遠的精妙體察,對世道人心的一語洞穿,加之與生俱採的骨子裡的傲與冷,使讀者彷彿五臟六腑變換了一個全新格式,如她的《傾城之戀》《紅致瑰與白玫瑰》《金鎖記》《沉香屑》,但它們似乎有些過於華麗,帶有她年輕時代的色彩和底調。

  長篇小說《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作品中的顧曼貞,永遠穿著暗藍旗袍,因為她姐姐曼璐蛻變為二流交際花的緣故,她這樣的穿著多少有些自衛的意味。然而在沈世均眼裡,她卻是“纖細而堅強的,籠統的好”。世均回南京的家,曼貞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裡想起她,“故鄉就變成異鄉了”。於是他忍不住一大早下了火車就來廠裡,恰在門口遇見她。他急道:“曼貞,我有話對你說。”曼貞看他著急的樣子,上下打量他,一連串猜測在她腦裡閃過——他訂婚了,他家裡出了事,他辭職……他卻道:“我有好些好些話要對你說。”

  張愛玲的筆彷彿是有神靈指使的。事情越是千鈞一髮,她卻越是漫不經意。這種千百年來世間男女所痴心的一樁事,若放在俗家筆下,不知要製造多少哆嗦、瑣屑而無聊的語言幻像呢,並且還往往糾結於外圍,深入不到內裡。而她三言兩語,全都著了精要,一下子呈現了事情的真相,直抵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彷彿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此的精妙、確切與傳神。這樣的工作,真非天才而不能。

  《十八春》最要緊的好處還是作品的內在本身,它寫出了人的命運由鮮亮變為黯淡之必然之無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顯得練達而老成。美的形式在技術上是可以複製的,它如葉片的暗影。葉子連結了枝蔓,枝蔓連結了枝條,枝條連結了枝幹,許多根線條形成一個走勢,頗著某一種邏輯秩序,終結於根脈核心。這核心才是真正令人觸目驚心的,它必是赤裸的,也是坦率的,藏不住任何的祕密。它是關於一個人心目中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更有對人生世態的觀念。它所展現的點滴零碎,都來自這裡。如果作家對世界的理解是混亂的,由這個根脈核心抽條出的枝蔓花葉,也必定是繁複混亂、沒有秩序的。

  張愛玲偏偏讓美好而乾淨的生命軌跡,經歷災難與泥沼。曼貞被姐姐囚禁而被姐夫玷汙,生了孩子,卻不得不為了孩子再回到災難與泥沼裡——在姐姐死後居然選擇嫁給了姐夫。我覺得她對世界的理解是悲觀的,也有超現實的成分。她有著傷痛。也有著對世道人心的徹底失望。她為了儲存著她的傲慢和尊嚴,只能選擇孤獨。

  對於張愛玲,人們似乎只覺其雅,而不覺其痛。

  一個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為痛苦才被開啟的,這使她看見了世人所不察覺的隱性世界。張愛玲固然有著貴族血統,生活優裕,曾經快樂地在她母親家的狼皮褥子上滾來滾去,聽著客人們演話劇,唱英文歌。豈知後來的生活急轉直下,母親離開,只剩下她和弟弟跟著父親生話。他們的生活是可以想見的。有錢也不行,不是錢的事。他們的褲腿永遠短了一大截。冬天的鞋子進了水,腳腫脹得像一個麵包。只是因為她對繼母項了嘴,她父親的耳光便打過來。她只記得地的臉偏向左一邊,又偏向右一邊。他父親甚至囚禁她半年,病了也不給醫看。沒心沒肺的孩子或許慢慢把這忘了,偏偏她有的只是靈性,她是靠著靈性生長的,就只有把這苦痛儲存了。那些整塊吞嚥的痛苦慢慢結了痂,內裡的變異卻只能如腐水一般慢慢地流淌出來,毒素一般滲透在她的生活裡。或許那些情節,只是毒素作用的徵象。文學情節往往是寫作者心理經驗開放的瞬間。

  那時候她心中的母親,其實是一個虛幻的存在。母親,除了是血脈之源,更是安全、溫暖、愛之所在。但這些過早地離她遠去了。我彷彿看見了她在繁花似錦的表層底下,求助而又無助地,愛又恨著她的生之源。這世間最艱難的悖論,她過早地面對了,也因此生髮出對世界的悲劇感。她對心中那個叫做母親的存在,只是心嚮往之,而永遠地求之不得了。

  選編自2011年12月20日《新華副刊》

  《在心尖上雕刻的張愛玲》閱讀題目: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文學作品的形式美可以複製,但其內在本身卻是由作者對世界的理解、對人生世態的觀念決定的,《十八春》所展現的內容支離破碎,這也與張愛玲對世界的理解有關。

  B.作者從張愛玲早期的人生經歷與其作品的關係這一角度,以張愛玲一系列作品為例,揭示了她所經歷的生活變故對其性情和作品的影響。

  C.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性格情懷,往往有著作者現實人生的影子,張愛玲成長經歷中的無助、苦痛,也自然會反映在她的一些作品中。

  D.張愛玲的生活經歷了由早期的“雅”到後來的“痛”的急轉直下的人生變故,這世間最艱難的悖論使她過早地吞嚥了人生的痛苦,也因此形成了她對世界的悲劇感。

  E.“彷彿是在人心尖上雕刻”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強調張愛玲的作品文筆細膩、精妙、傳神,能抓住精要,呈現真相,直抵人的內心深處,是一般文學家難以達到的。

  2作者為什麼認為張愛玲最好的作品是《十八春》?請簡要分析。6分

  3對於張愛玲,作者為什麼說“人們似乎只覺其雅,而不覺其痛”,請簡要分析。6分

  4文中說“一個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為痛苦才被開啟的”,你是否贊同這一觀點?請結合文字,談談你的看法。8分

  《在心尖上雕刻的張愛玲》閱讀答案:

  1答C給3分,答E給2分,答B給1分,答A、D不給分。

  2①《傾城之戀》等作品似乎有些過於華麗,帶有她年輕時代的色彩和底調,而《十八春》則顯得練達而老成;②《十八春》在形式上簡潔、精妙、確切而深刻;③《十八春》在內容上寫出了人的命運由鮮亮變為黯淡之必然之無可奈何的宿命感,準確傳達出了張愛玲對世界的理解。6分;答出一點給2分,意對即可

  3①人們大多知道張愛玲出身名門,生活優裕,氣質高傲、冷豔、優雅;②張愛玲的很多作品比較華麗,帶有她年輕時代的色彩和底調;③人們很少關注她曾經的無助、苦痛,也難以理解這種生活經歷對她作品的影響。6分;生活的“雅”和作品的“雅”各2分,“痛”2分,意思對即可

  4觀點一:我贊同這一觀點。理由:①因為一個人只有經歷過痛苦,才會對人生有更清晰的洞察、更敏銳的感覺和更深刻的理解;張愛玲早年的痛苦經歷使她看見了世人所不察覺的隱性世界,使她對女性的命運有精妙的體察,對世道人心能一語洞穿,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②痛苦能磨礪人的性格,考驗人的意志,培養人直面現實的能力和勇氣,激發人超越痛苦、走出困厄的奮鬥精神。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時,捱過打,受過囚禁,但她沒有沒心沒肺地把這些忘了,而是靠著靈性生長,把這苦痛儲存,為她後來的創作打下了精神的底色。

  觀點二:我不贊同這種觀點。理由:①人不是必須經歷痛苦磨難才能走向成功的。痛苦的境遇常常不能為人提供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援,反而可能成為成功的障礙。張愛玲的成功並不能證明多數人都能成功。②痛苦的環境能否助人成功,主要取決於個人的性格、精神和對待痛苦的態度,只有那些性格堅強、追求遠大、才華出眾的人才有可能戰勝痛苦、實現超越,而多數人則可能在痛苦中沉淪。對於捱打、被囚這些痛苦的經歷,張愛玲靠著靈性生長,把這苦痛儲存,成為後來的一筆財富;但沒心沒肺的孩子或許就會慢慢把這忘了,不會對人生起到什麼有價值的作用。③過於沉重的痛苦或過早地掙扎於人生的痛苦無助之中,也會對人的世界觀和性格的形成產生消極的影響,在心靈中留下陰影。張愛玲幼年時父母離異,缺乏母愛等這些痛苦經歷使她生髮出對世界的悲劇感,一生精神痛苦。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在心尖上雕刻的張愛玲》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全部內容,相信這些對你會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