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歷史知識與能力訓練答案

  初三的歷史都會一定的能力訓練,那麼同學們的能力訓練做的怎麼樣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第一單元 人類文明的開端

  第1課 人類的形成

  知識要點

  南方古猿;勞動;製造工具;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自然地理;生產力

  基礎訓練

  一、選擇題

  1. B 解析: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中明確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既唯物又辯證地回答了人的起源問題。人類的手、語言和思維都是在勞動的推動下逐步形成的,由猿的前肢逐漸變成人的手則是從能創造最簡單的石器工具開始的。

  2.C 解析: 大多數人類學家認為,現代人類可能是從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展而來的。

  3.B 解析: 人類的進化階段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4.A 解析: 人種的差異,是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

  5. D 解析:達爾文進化論反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認為一切生物都在自然界中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過程。

  6. B 解析:因為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用於製造工具,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人從動物界分離出來。

  7.D 解析: 晚期智人出現的同時,現代人種的差異也顯現出來。

  8.C 解析: 人類最初經歷的是原始社會。

  9.D 解析: 根據人的體貌特徵,世界上的人類分為三大主要人種。

  10.B 解析: 大地女神該亞的傳說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到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婦女在社會中處於主導地位。

  11. C 解析:為適應地面生活,森林古猿慢慢直立行走,把前肢解放出來,從會使用工具逐漸發展到製造工具,大腦越來越發達,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進化成了古人類。生活在森林中的一部分古猿演變為現代類人猿。

  12. C 解析: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古猿雖說和猴子都屬於靈長類,但是二者並不相同。

  13. A 解析:這是恩格斯對母系氏族深刻的描寫。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一切財產歸氏族所有,大家集體勞動,平均分配。由於生產力還很低,還沒有出現剩餘產品,所以不可能產生私有制和剝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14. A 解析: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直立行走。南方古猿屬於“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學會了製造工具。

  15. C 解析:在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在採集和家務勞動中起主要作用,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

  二、非選擇題

  16. 問題一: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達爾文。

  問題二:直立行走。直立,採集果實,狩獵,製造簡單衣服等。

  問題三:幫助早期人類征服新環境***或:促進社會網路的發展和交流,提高人口健康***。由適應環境到一定程度上征服環境。

  17. 問題一:血親***血緣關係***。母系氏族。

  問題二:父系氏族。私有財產的增加和父親身份的確定***或:婚姻關係的固定***。 問題三: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是一種進步。原因:母系氏族的衰落,代表了採集作為生活來源的方式被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取代;更多剩餘產品的出現,以及早期人類婚姻制度的進步,是生產力水平提高的表現。

  拓展與探究

  思考一:南方古猿。

  思考二:略。

  二

  第2課 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

  知識要點

  尼羅河;金字塔;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蘇美爾人;漢謨拉比;奴隸主;第一部比較完備的;印度河;雅利安人;社會矛盾

  基礎訓練

  一、選擇題

  1.B 解析: 約公元前3000年,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

  2.B 解析: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權力的象徵。

  3.C 解析: 古代巴比倫位於亞洲西部。

  4. A 解析:《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佈的一部法律,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5.B 解析: 古巴比倫文明誕生於亞洲西部兩河流域。

  6.A 解析: 選項中只有《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的法典。

  7.D 解析: 世界上最古老的兩個文明是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

  8.D 解析: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9.B 解析:由於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

  10.B 解析:阿育王是掌管軍政大權的國王,屬於剎帝利。

  11.B 解析:人類早期的文明最早誕生在亞非的大河流域。

  12. D 解析:“埃及金字塔”屬於古埃及,“漢謨拉比法典”屬於古巴比倫,“種姓制度”屬於古印度。

  13. D 解析:先確定尼羅河三角洲在古埃及北面,再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

  14. A 解析: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

  15. A 解析: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實行奴隸制民主政治。

  二、非選擇題

  16. 問題一:古埃及。尼羅河。金字塔。

  問題二: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有利於農業生產。

  問題三:生產率低下。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17. 問題一:《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問題二: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問題三: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制。

  拓展與探究

  思考一:存在,因為都位於大河流域,且河水氾濫,需要發展灌溉農業。大禹治水的故事。

  思考二:略。

  三

  第3課 西方文明之源

  知識要點

  雅典;奴隸制;伯利克里;義大利半島;布匿;2世紀;屋大維

  基礎訓練

  一、選擇題

  1.C 解析: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今巴爾幹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

  2. A 解析:愛琴文明是希臘及愛琴地區史前文明的總稱。它發祥於克里特島,後來文明中心又轉移到希臘半島。

  3. C 解析: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幹半島,東臨愛琴海,海岸線曲折,天然良港眾多,海島星羅棋佈,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希臘形成了城邦國家。

  4.C 解析: 在伯利克里時代,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獲得高度發展。

  5.B 解析: 希臘雅典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6.D 解析: 一個世紀前30年一般稱作早期,中間30年稱作中期,後30年稱作晚期。公元前的要倒著來看。

  7. C 解析: 在古羅馬神話傳說中,羅穆盧斯和雷穆斯這對遭遺棄的孿生兄弟被母狼哺育,並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千百年來,“母狼育嬰”作為羅馬最著名的城市標誌和象徵,早已深入人心。

  8.D 解析:迦太基和羅馬帝國共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

  9.C 解析:布匿戰爭是羅馬征服地中海最為關鍵的戰爭,使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10.C 解析:斯巴達克起義是在斯巴達克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的一次最大的奴隸起義。

  11. B 解析:斯巴達崇尚武力,整個國家像座大兵營。

  12. C 解析:陪審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和最高司法機關。

  13. C 解析: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峰。

  14. A 解析: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屋大維使用過奧古斯都的稱號,表示聖上、至尊、神聖等意思。

  15. A 解析:在伯利克里時期,雅典40萬人中奴隸佔20萬。他們在生產中廣泛使用奴隸,享有民主的公民僅僅4萬多人。

  二、非選擇題

  16. 問題一:雅典。公民大會。

  問題二:否。雅典的民主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重要官職被貴族掌握;占人口大多數的婦女、奴隸等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問題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皇帝。秦朝是專制制度,雅典是民主政治。

  17. 問題一:字母A。羅馬文明為海洋文明,古代中國為大河文明。

  問題二:布匿戰爭。羅馬共和國階段。對匈奴的反擊戰。

  問題三:屋大維。絲綢之路。相似之處:都是疆域遼闊的大國,都進行過開拓疆土的戰爭,都注意進行對外貿易等。

  拓展與探究

  思考一:民主公平、公開透明等。

  思考二:羅馬競技場、現代體育館等。

  四

  第4課 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知識要點

  大和;孝德天皇;中央集權;奴隸;封建;伊斯蘭教;麥地那;政教合一;麥加 基礎訓練

  一、選擇題

  1.C 解析: 1世紀前後,日本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

  2.B 解析: 5世紀,大和不斷征服擴張,統一了日本。

  3.B 解析: 7世紀中葉,日本大化年間開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經濟改革。7世紀以來,日本社會矛盾尖銳,一部分貴族和皇室成員在留學生的影響下,主張仿效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

  4.D 解析: 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5.B 解析: 孝德天皇的年號是大化,因此這次改革為大化改新。

  6.A 解析: 8世紀中葉,阿拉伯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7.B 解析:伊斯蘭教教曆元年是622年。

  8.A 解析: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受當地人排擠迫害而被迫遷徙到麥地那。麥地那原稱葉斯里卜,先知到來後改為“麥地那—納比”,意思是“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

  9.B 解析: 遷徙麥地那後,穆罕默德在此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

  10.B 解析:伊斯蘭教興起是在7世紀初,西羅馬帝國滅亡是在476年,東羅馬帝國滅亡是在15世紀中期,日本大化改新是在7世紀中期。

  11.D 解析:伊斯蘭教的產生和傳播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統一。

  12. C 解析:該作家論述了在政教合一的國家中政治和宗教的關係。

  13. D 解析:比較各選項,A、B、C三項的“飛躍”僅限於制度的完備或鬥爭的勝利,只有D項涉及社會制度的演進,體現了大化改新促進日本社會轉型的作用。

  14. A 解析:日本對先進的中國文化是有選擇的繼承,同時還有所創新,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的獨特文化。

  15. D 解析: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

  二、非選擇題

  16. 問題一:大化改新;戊戌變法。

  問題二: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國學習;戊戌變法,中國向日本學習。

  問題三: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東三省淪陷。

  問題四:密切經濟文化等交流與合作,建立民間友好往來機制,等等。***任一方面,合理即可。***

  17. 問題一:大化改新。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問題二: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響。教育方面,日本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

  地方設國學;文化方面,唐詩和書法在日本深受歡迎,日本根據漢字創制了自己的文字。

  問題三:唐朝:鑑真東渡傳播佛教與中國文化;日本:派遣唐使來唐朝,學習中國文化。 拓展與探究

  思考一:中日關係友好,日本派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那時的日本上層社會深受唐朝文化的薰陶,等等。鑑真。

  思考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