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的產區是哪裡

  大紅袍的產區位於我國武夷山地區,關於大紅袍的茶區環境你瞭解多少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大紅袍茶區環境,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大紅袍茶區環境

  茶區環境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巖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瀰漫,年平均相對溼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巖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巖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巖,中部為礫岩、紅砂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巖,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茶經》稱茶山之土“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巖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武夷巖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巖骨”,使同屬自嘆不如。

  “印象大紅袍”唱紅了武夷山

  由文化衍生出產品,需要怎樣的具象,才能走入尋常百姓?文化品牌如何延伸,才能形成產業?“印象大紅袍”自去年3月公演後,一直在努力探索與詮釋。

  22日,又是一個週末,在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劇場,前來武夷山旅遊夜晚觀看“印象大紅袍”的遊客絡繹不絕,將近2000個座位的旋轉觀眾席坐得滿滿的。印象大紅袍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彬興奮地說:“印象大紅袍的推出,使武夷山旅遊業迎來發展的第二個春天,更使武夷山文化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印象大紅袍”從創作編排之初,就堅持“源於生活、服務大眾”的宗旨。六中全會強調文化惠民,公司吸取這一理念,進行二次創業。

  2009年,印象大紅袍有限公司組建。這家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文化旅遊公司,由企業直接投資,直接走向市場。依託武夷山世遺品牌,印象大紅袍藝術團風生水起,活力迸發,實現完全市場化。

  據瞭解,“印象大紅袍”目前共有300多名演職人員,90%為當地普通百姓,其中不乏茶農、保安員、餐廳服務員、茶藝小姐、廚師等。一場山水實景演出,不僅提供了數百個就業崗位,也培養了一批“草根明星”。

  如今,“印象大紅袍”已成為武夷山的文化品牌。公演一年,創造演出380場、觀眾40萬人次、門票收入近5000萬元的佳績。連續兩年國慶黃金週,因遊客爆滿,藝術團每天加演到三場。據鄭彬透露,去年,公司納稅近500萬元,預計今年可超過600萬元。

  鄭彬饒有興致地展示了幾款卡通人物:茶老闆、竹林人、大王與玉女……這是公司的最新作品通過對“印象大紅袍”經典角色的卡通化,塑造出具有特色的卡通形象。他們的目標是,進軍動漫業,打造動畫版“印象大紅袍”,印製漫畫書,開發卡通公仔、服飾、文具、家居用品等系列產品。

  這些,離山水實景演出似乎有點遠,卻又萬變不離其宗。公演以來,公司用心打造品牌,在保證演出業務持續發展的同時,致力於品牌延伸。

  大紅袍茶的簡介

  武夷巖茶產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其創制年代,據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清上明製茶法》載: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栽製茶葉,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專門採製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武夷巖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於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里,平均海拔650餘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線,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巖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曲溪,縈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巖茶的天然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