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航海家,大家對他的瞭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鄭和的資料,供大家參考借鑑。

  人物簡介: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七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朱棣命正使鄭和,副使 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造 長44丈廣18丈大船62艘,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先到 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後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 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黃金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 。隨後到 三佛齊 舊港,時舊港廣東 僑領施進卿來報,海盜 陳祖義凶橫,鄭和興兵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賊船十艘,獲賊船五艘,生擒海盜陳祖義等三賊首。鄭和船隊後到過 蘇門答臘、 滿刺加、 錫蘭、 古裡等國家。在古裡賜其王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押陳祖義等獻上,陳祖義等被問斬。施進卿被封為舊港 宣慰使。舊港擒賊有功將士獲賞:指揮官鈔一百錠,彩幣四表裡,千戶鈔八十錠,彩幣三表裡,百戶鈔六十錠,彩幣二表裡;醫士,番火長鈔五十錠,彩幣一表裡,錦布三匹 。

  第二次下西洋

  明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後,就第二次下西 洋了。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裡、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裡等國。於永樂七年夏七八月間回國。鄭和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佈施,並立碑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記有“謹以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裡燈燭等物,佈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鑑之”。此碑於1911年在錫蘭島的迦裡鎮被發現,現保存於錫蘭博物館中,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漢文尚存,是中斯兩國友好關係史上的珍貴文物,也是斯里蘭卡的國寶。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永樂七年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 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 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1411年7月6日***永樂九年六月十六***回國。 姚廣孝下西洋的史料給另一個關於鄭和航海目的的假設也提供了佐證。潘教授說:在《大唐西域記》中,明人的注中有這樣的記載:“皇帝遣中使太監鄭和,奉香花往詣彼國***指錫蘭,今斯里蘭卡***供養……當就禮,請佛牙***傳為釋迦牟尼的牙齒,據說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牙齒完整無損,稱為佛牙舍利***至舟,靈異非常,光彩照耀……永樂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師。皇帝命於皇城內莊嚴栴檀金剛寶座貯之……”永樂九年正是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間。

  “姚廣孝參與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這說明第三次下西洋顯然是朱棣事先計劃好的,否則就不會派出姚廣孝這樣級別極高的官員。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迎佛牙’!”有學者如是分析。至於朱棣為什麼要派遣船隊,不遠萬里從斯里蘭卡迎回佛牙,更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臺的,他勞師動眾迎回佛牙,一個主要用意可能是為了證明他的正統地位,平息民間的不滿和反抗情緒。這種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經用過。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永樂十一年十一月***出發,隨行有通譯 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 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 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永樂十五年五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1419年8月8日***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發,往榜葛刺*** 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 ,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 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1月***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 王景弘率領返航,1433年7月22日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計下西洋官校、旗軍、勇士、力士、通士、民稍、買辦、 書手、通共計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名: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監七員、少監十員、監丞五員。內官內使五十三員、戶部郎中一員、都指揮二員。指揮九十三員、千戶一百四十員、百戶四百三員。教諭一員、陰陽官一員、舍人二名、餘丁一名。醫官、醫士一百八十名。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城市和國家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 阿魯、 柯枝、大葛蘭、 小葛蘭、西洋瑣裡、蘇祿、 加異勒、阿丹、 南巫裡、 甘巴里、蘭山、彭亨、 急蘭丹、忽魯謨斯、 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 祖法兒、 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裡灣尼***今印 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 裡境內***, 部分專家、 學者認為還到過澳大利 亞,美 洲 和新西 蘭,南極洲, 等地。福建 長樂縣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開洋之地,當年龐大艦隊屢此駐紮於此,伺風下海。這裡不僅有鄭和當年親自豎立、儲存完好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而且有下西洋影響下形成的“十洋街”。明後期“倭患”的嚴重更促使人們紀念和崇拜與海洋相關的神癨

  人物評價:

  著名明史專家劉重月先生認為:“15世紀西方各國也正在開展航海的探索活動,鄭和下西洋實際上應該是那個大歷史時代所具有的特徵”。

  毛佩琪先生從小處分析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基於朱棣朱棣整體的政治目的,下西洋並非是孤立的事件,七下西洋是朱棣對治理明帝國政治理想的體現,這是一種國家力量的顯示。”

  柏楊先生說:“鄭和是中國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一樣,都是為中國鑿開了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

  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這樣評價鄭和的這次壯舉,在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知道非洲東海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

  北大前副校長,史學家何川文曾經評價:“自從人類有文明以來,文明質之間的交流與交匯,在整個明代的交流與交匯史上,唯有以鄭和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對外交往最文明。因為,它是和平”。

  當代美國的學者路易斯。麗瓦塞斯這樣說:“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市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相匹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