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登峰造極的造船業和先進的航海技術,北宋最大噸位的海船是多少呢?

 宋朝,我國的造船技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其造船規模、船隻質量、造船數量都領先於其他國家。下文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下吧!

  宋代的造船技術——中國造船文化

  【宋代的造船技術——中國造船文化】

  宋朝,我國的造船技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其造船規模、船隻質量、造船數量都領先於其他國家。當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區,蔚藍的海面上常年行駛著龐大的中國遠洋船隊。一條海中絲綢之路,連通了中國和世界,把中國出產的陶瓷、絲綢和其他物資運往世界各地,也把燦爛的中華文明運往世界各地。

  宋代的造船技術——中國造船文化

  我們知道,世界從古代進入近現代,曾經跨過一個巨大的分水嶺,那就是15—17世紀的大航海所帶來的地理大發現。而大航海不可能靠著心血來潮實現,必須依靠足夠的技術準備,除了需要高超的造船技術之外,還得有精確的指南針指示方向,否則速度再快、效能再精良的艦船也會像無頭蒼蠅。值得驕傲的是,航海必不可缺的兩大硬體,都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翻閱中國歷史,我們很容易發現,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造船歷史的國家,兩千年前,為了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曾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到達日本,這次遠行動機雖然荒誕,卻也成就了徐福世界大航海家的身份;到了唐朝,鑑真和尚東渡日本,鑄就了中國航海史上的又一次輝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沒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術,無論徐福,還是鑑真,都不可能組織規模如此之大、里程如此之長的航海活動。

  其實,中國人的造船史,遠比徐福早得多。早在夏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懂得了舟船製造技術,木板船和帆均已出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造船技術進一步提高,大船、樓船、浮橋船都先後出現,許多海上航路也開通了。到了晉代,中國人發明了車輪舟,這就是今天我們把船稱為“輪船”的來歷。到了唐朝,中國造船技術更上一層樓,中國海船體積大、載量多、風力強,更為其他民族所不及。

  到了宋朝,我國的造船技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其造船規模、船隻質量、造船數量都領先於其他國家。當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區,蔚藍的海面上常年行駛著龐大的中國遠洋船隊。一條海中絲綢之路,連通了中國和世界,把中國出產的陶瓷、絲綢和其他物資運往世界各地,也把燦爛的中華文明運往世界各地。宋朝國家財富的相當一部分得益於海外貿易,中國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大國,而廣州、泉州等中國港口城市,成為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心。

  2007年12月22日,廣東陽江海域打撈上來一艘南宋時代的木質沉船“南海一號”,它長30米、寬10多米、高3—4米,載重量八百多噸,堪稱海上“巨無霸”,其中發掘出來的文物價值超過千億元,“南海一號”中發揮出的文物及考古價值足以與秦朝兵馬俑、敦煌石窟和北京故宮媲美。“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儲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與上世紀沉沒的“泰坦尼克”號相比,“南海一號”意義更為偉大,它簡直是一艘航空母艦!

  高超的造船技術,提高了行駛速度,降低了航海風險,增加了航船載重,開闢了新的航線,使宋朝的航海業遙遙領先於世界數百年。由於宋朝航海事業的蓬勃發展,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更為頻繁了,尋找新大陸的大航海運動由此孕育。

  上世紀末,有些偏激的讀書人在把中外文明進行簡單類比之後,得出一個輕率的結論,說中國文明是一種封閉的內陸文明。宋代的造船歷史,徹底推翻了這一論斷,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既是內陸文明,也是海洋文明,海洋不僅是我們的出路,也是我們的家園。讓我們以大海般開放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歷史,挖掘自己的歷史,開發自己的歷史,拍攝自己的歷史,並打造出一艘既屬於自己、也屬於世界,既屬於現在、也屬於未來的“文化航母”!

  宋代航海雄霸世界·中外海船多是“宋朝製造”

  造船術起源久遠。在原始社會,人類已懂得“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千百年來,它始終是各個時代、各個國家以及各個民族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

  當時中外商人所乘海船多為“宋朝製造”

  中國造船歷史悠久,遠在兩千年前的漢代,中國古代造船就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期,而且曾遠航至南洋。發展到一千年前的宋代,我國古代造船業在技術與製造量上又登上一個新的高峰,造船工藝有了巨大進步,出現了很多造船業中心,反映了當時經濟的巨大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特別是海船的質量已達到領先於世界的高水平,為推動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商品貿易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南宋時的大海船可載重幾萬石***一石約合現在的110斤,2萬石就達千噸級以上***,深闊各幾十丈。周去非《嶺外代答》說,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長數丈,一船載幾百人,積一年糧食,還能在船上養豬和釀酒。這種巨型的海舶在當時世界上是罕見的。而且南宋時出現的具有優良水密艙結構的商船,即使從現代船舶的設計理論角度來評價,它的效能及工藝水平都是無可挑剔的。

  正由於宋代造船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所以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很多是“宋朝製造”。“中國船”運載量大、穩定性強、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願乘坐中國大海舶。而在唐朝時中外商人僧侶還多乘外國“蕃舶”。

  海外貿易與造船業互進互榮

  宋代海外貿易興盛,遠遠超過前代。宋在廣州、杭州、明州設市舶司,合稱“三司”,類似近代的海關。當時海外貿易是國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由於宋代農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剩餘產品增多,進入流通領域,有一部分投入國內市場,另一部分拓展到海外市場獲取利潤。造船業的發達,促使遠洋航行技術不斷進步,正為同國外的商品貿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活躍和城市的繁榮。

  宋代每年打造各式船隻多達數千艘

  北宋建都開封,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載運東南的糧食等貨物。所以宋代在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製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宋太宗至道末***997***,各州歲造船三千三百三十七隻。

  官營作坊打造戰船、漕船等,民營作坊打造商船、遊船。兩浙的明***今浙江寧波***、溫、臺***今浙江臨海***、婺***今浙江金華***等州,江西的虔***今江西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荊湖的潭***今湖南長沙***、鼎***今湖南常德***等州,陝西的鳳翔府斜谷***今陝西眉縣西南***等地,都已成為造船業的中心。福建沿海四個州軍都生產海船,海船質量居全國首位。長江兩岸交通要衝還設有專門修船的場所。

  官營船場的產品有綱船***漕運船***、座船***官員客船***、戰船、馬船***運兵船***等類,供官府自用。北宋以綱船為主,到了南宋,運河漕運額銳減,綱船產量隨之下降,同時因江防海防的任務突出,戰船的產量與質量都有提高。宋朝官營船場分佈很廣,北宋真宗末年綱船年產量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後改名贛州***、吉州計1130艘,比例最大。

  宋代對各地造船數量也有規定。如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就曾規定溫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額建造船舶600艘。因此各地造船數量很多。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撫使張浚曾上書宋高宗說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準備航海至山東以從側翼攻擊金兵。

  宋代先進造船技術獨步世界

  為了修理船隻,宋代在金明池***開封西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塢,並創造運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宋代舟船的製造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比以前具有更多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闢了航海史的新時期。宋代舟船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同時,結構堅固,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別採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使用多面風。大船上又都設有小船,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生、搶險。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行船中也有探水裝置。這些極適合於遠洋航行。

  宋代造船業從設計到施工,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有了一套科學化的工作程式。能把載重多少作為設計指標,沒有相當純熟的工藝水平,顯然是辦不到的。當時設計船舶主要以載重多少石為準,再依據行江航海等實際需要,計算長度、寬度等等資料,畫成“船樣”***圖紙***。並且估算用料若干,人工若干,共計造價若干,以便官府支撥錢糧。如船舶造得好,宋廷往往向別處船場頒發“船樣”,命令仿造。載重量大的用料多而大,載重量小的用料少而小,久而久之,“大料”和“小料”就成了載重量大小的代名詞。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每舟篙師水手可六十人”。內部有獨特的水密艙構造。客舟分三個艙:前一艙底作為爐灶與安放水櫃之用。中艙分為四室。後艙高一丈餘,四壁有窗戶。“上施欄楯〔shǔn吮〕***即欄杆***,採繪華煥而用簾幕增飾,使者官屬各以階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積疊,遇雨則鋪蓋周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宋代海船設定了隔離艙,使用了稱為“轉軸”的桅杆,從而增強了戰勝逆風惡浪的能力。在動力方面,除帆和槳外,南北朝時期陳代發明的踏車得到了推廣和提高。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造大船極其不易。北宋時內河航運出現的“萬石船”,是長江最大的航船。當時所造海船船形下側如刃,便於破浪,船上裝置齊全,包括拋泊、駕駛、起碇、轉帆和測深等方面。

  大船的結構也相當複雜,且以宋徽宗時出使高麗招募的六艘二千料客舟為例。“皆以全木巨枋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全船分三艙,中艙又分四室。防水隔艙很早以來已由中國人首先發明,這次發掘的“泉舶”更分了十三艙。“客舟”船頭用石丁石作錨,“上綰藤索,其大如椽,長五百尺”。拋錨起錨則使用滑輪。如遇“風濤緊急”,還須加拋“遊矴”。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隨水淺深更易”,另加設兩個“三副舵”。船舷兩側“傅大竹為橐以拒浪”。裝載人與貨,則以竹橐當吃水線,“水不得過橐”。主桅杆高十宋丈,前桅杆高八宋丈,共裝帆110幅,正風用帆,“稍偏則用利篷”。“風有八面,唯當頭不可行”,可見是高效率的航帆。此外,又用鳥羽測風向,以鉛硾測水深,尖底船“海行不畏深”,最怕是擱淺傾覆。這六艘船是兩浙路和福建路先進海船業的傑作,現代大海船可以看作工業技術展覽會,當時的大海船也同樣起著手工業技術展覽會的作用。

  泉州發掘的宋船估計載重為200噸,約摺合宋時3636料,由於計料都用整數,應是三千六百料的海船。《夢粱錄》卷12《江海船艦》載:“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一般大船載重約275噸,比這艘船更大,五千料決非大船的極限。北宋神宗時,荊湖地區有一艘內河“萬石船”,“錢載二千***應為‘十’***萬貫,米載一萬二千石”,其載重約660噸。

  宋神宗派使節去高麗,命“明州造萬斛船二隻”。宋徽宗時出使高麗,又造了兩艘更大的海船,號為“神舟”。《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沒有交待神舟的載重,但不妨與同行的那六艘“顧募客舟”作比較。這六艘船各“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神舟之長闊高大、什物器用、人數,皆三倍於客舟”。如按長、深、闊各三倍於客舟計算,其容積和載重應為二千料船的二十七倍。當然,這種簡單化的計算與實際必有誤差,如作保守的估計,神舟也應是二萬料以上的大船,載重1100噸以上。南宋時,內河車船有長達三十六宋丈的,約合111米。神舟的長度約四十宋丈上下,即使以現代的眼光看,也相當可觀了。在當時,真成了“超冠今古”的龐然大物,“巍如山搬,浮動波上,錦帆鶴首,屈服蛟螭”。高麗人聚集海岸,觀看遠航的友好使船,“傾國聳觀”,“歡呼嘉嘆”。

  南宋戰艦“日行千里”

  車船也是中國古代人民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它是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時由荊南節度使李皋最早設計製造成功的,可稱是現代輪船的始祖。

  車船是一種戰艦,它有兩個木輪槳,每側一個,一輪叫一車,以人力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船行駛,前進速度很快。史稱“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舊唐書·李皋傳》***。宋朝時輪槳增多,有4輪、6輪、8輪、20輪、24輪以至32輪之多。李綱說,荊湖南、北路一帶的車船“其大有至三、四十車者”,每車有兩個輪,“鼓蹈雙輪勢似飛”,“施於大江重湖,以破長風巨浪,乃其所宜”。“飛虎戰艦,傍設四輪,每輪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楫就是翼片,每輪有八個翼片擊水。每一雙翼輪設於船舷兩側,貫軸一根,謂之一“車”。船艙裡的軸上當設有踏板,供人“鼓蹈”。

  飛虎戰艦是小船,只兩車四輪,每車兩人蹬踏,即可“日行千里”,當有誇張,但其速快是一定的。車船不能航行淺水,也未用於航海,其優點是速度快。車船裝備了最原始的螺旋槳,是近代明輪汽船的祖宗。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楊麼軍曾以車船痛擊官軍。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金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境內***之戰中,宋軍就是使用車船戰勝金兵的。南宋虞允文命戰士踏車船至瓜洲,往返巡視,宋船在中流上下繞金山三週,迴轉飛駛,迅速靈巧,金兵看到,無不驚駭。

  南宋末,陸秀夫、張世傑等宋臣擁立趙昺〔bǐng丙〕為帝,流亡遷徙於南海崖山,宋廷百官及20萬軍民退守水域,住於艦船之中。宋有船1200餘艘,內大船極多。宋主將張世傑以舟師碇海中,其鉅艦千餘艘,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帝昺居其中。這用大鐵索連起來的千餘艘戰艦,護衛著御舟,成為龐大的水上城堡,決一死戰。 後宋軍士食乾糧已十餘日,飲海水,水鹹,飲其嘔吐。腹背受敵,宋軍傷亡慘重。情況緊急,陸秀夫見帝昺舟大,且諸舟環結,料不能脫身,即揹負七歲幼帝昺蹈海死,後宮從死者很多,千艘戰艦沉海底。餘舟尚存800艘。七日後,屍浮海上有十餘萬人。張世傑率艦至南海也投水殉國。南宋亡……

  造船術起源古老。在原始社會,人類已懂得“刳木為舟,剡木為楫”①。千百年來,它始終是各個時代,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宋代造船業的發達,同樣反映了當時經濟的巨大增長,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

  宋代造船業分官營和私營兩類。因記載的欠缺,私營的性質、規模和分佈情況已不大清楚。

  宋朝官營手工業屬非自由資本主義性質,其工匠的身份比較複雜。有配隸的犯人,他們身份最卑賤,“晝則重役,夜則鏁鋜,無有出期”②。有廂軍,招兵時“有手藝者試驗,改刺充工匠”③。他們須“刺破手、面”,即在臉上或手上刺字,④實行軍事編制,住在“營房”⑤。此外,還有民間輪流徵發來的工匠。各類工匠都無自由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周易·繫辭下》。

  ②《宋會要》職官43之176。

  ③《長編》卷467元佑六年十月丙子。《慶元條法事類》卷7《監司巡歷》也有類似記載。

  ④《宋會要》職官16之9。

  ⑤《宋會要》職官29之7。

  言,如“厭倦工役,將身逃走”,須追捕辦罪。①

  官府對民間徵發來的工匠,原則上實行“和僱”,支付“工錢”。如不願在官府做工,有時可出“買工錢”贖免。②對廂軍和招刺的工匠,也按募兵制的規定,發放錢、糧和衣裝。顯然,這些人雖都從事僱傭勞動,卻是強制性的。

  這是官營手工業的一般情況。官營造船業的情況也並不例外。

  北宋仁宗初年,湖南路轉運使上奏,要求將“諸州雜犯配軍”“悉送潭州”,從事水運、造船等重役。③

  溫州造船場有“兵級”247人,南宋初,裁減為100人,裁撤者“撥歸本州充廂軍役使”④。南宋高宗時,江西路洪、吉、贛三州的官營船場各有“工役、兵卒二百人,立定格例,日成一舟”⑤。這裡的“工役”,則可能是指民間徵發的工匠。

  一人幹一天工作,謂之一“工”。這種計算勞動量的單位,前代已有。到了宋朝,因“和僱”工役的普及,用“工”計算勞動量,論“工”付酬的情況極為常見。⑥南宋寧宗末年,鄂州造船三十艘,官員們報告朝廷,說預計用45,730工,⑦說明鄂州“和僱”了民間工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會要》職官16之9。

  ②“買工錢”一詞見《宋會要》職官16之16。

  ③《宋會要》刑法4之68。

  ④《宋會要》食貨50之11。

  ⑤《宋會要》食貨44之7,48之7。又據宋孝宗時趙善括《應齋雜著》卷1《船場綱運利害札子》說:“江西上游”,“置立船場”,“歲額船二百艘”,“兵匠百人”。

  ⑥《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捲上,建回沙閘:“石匠工錢:每工支官會***紙幣***二貫八百文,米二升二合”;“雜夫:每工支官會一貫五百文”;“砌粗石:每工支官會二貫三百文”。

  ⑦《宋會要》食貨50之35。

  “和僱”工匠的普遍,反映了生產關係的變化,與強徵的無償勞役相比,是歷史性的進步。但總的說來,處在中古後期的官營手工業,已日益成為發展生產的桎梏。強制的僱傭勞動,本非工匠所願,何況減克工錢,折磨以至虐殺工匠的事層出不窮,工匠們起而反抗也史不絕書。官僚機構腐敗,貪汙和舞弊的現象更極其突出。①

  官營船場的產品有綱船***漕運船***、座船***官員客船***、戰船、馬船***運兵船***等類,供官府自用。北宋以綱船為主。到了南宋,運河漕運額銳減,綱船產量隨之下降;因防江防海的任務突出,戰船的產量與質量都有提高。

  宋朝官營船場分佈很廣。北宋真宗末年,綱船年產量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後改名贛州***、吉州計1,130艘,比例最大。②至北宋後期,兩浙路溫州和明州躍居第一,額定年產量各600艘,而江西路與湖南路的虔、吉、潭、衡四州共723艘。③

  關於私營造船業的情況,這裡只介紹東南沿海的一鱗半爪。

  南宋政府曾在福建路與廣東路設立船場,到宋孝宗時即予撤銷。④這裡的官營造船業不發達,私營造船業卻在繁榮的國內外貿易的沃土中滋生,根深而葉茂。南宋官員上奏說:“漳、泉、福、興化,凡濱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備財力,興販牟利而已。”⑤可見福建沿海的四個州、軍都有私營船場。官府一不生產商船,二不經營海外貿易。最近發掘的泉州南宋海船,裝載很多外貿輸入品,應是民間商船,屬私營造船業的產品。

  ①關於官營造船業腐敗的情況,可見《乖崖先生文集》卷11《申堂自陳狀》,《應齋雜著》卷1《船場綱運利害札子》,又《宋會要》食貨50也有零星記載。

  ②《宋會要》食貨46之1,虔州,《宋會要》原作處州,乃是刊誤。今據《文獻通考》卷25改正。依各州造船數相加,為2915艘,與總額差1艘。

  ③《宋會要》食貨50之4,職官42之53。

  ④《宋會要》食貨50之27。

  ⑤《宋會要》刑法2之137。

  “福建、廣南海道深闊”,不象兩浙路明州一帶,是“淺海去處,風濤低小”,地理條件促使人們造較大的海船。①廣東路地曠人稀,開發頗差,經濟落後,故造船技術並不高明。船舶往往不用鐵釘和桐油,“皆空板穿藤約束”,而以乾茜草填塞藤縫。②福建路人煙稠密,經濟水平頗高,造船技術相當精湛。《三朝北盟會編》卷176記載:“海舟以福建為上。”當時稱福建船為“南船”。③按北宋的慣例,遣使航海去高麗,不就近於北方招募海船,要“先期委福建、兩浙監司顧募客舟”④,說明這兩路的海船業居全國之冠。尖底海船吃水深,抗風浪能力強。從文獻記載看,福建和兩浙都使用尖底海船,新發掘的泉州海船更提供了實證。南宋孝宗初,張浚的都督府下令“明、溫州各造平底海船十艘”,遭到明州造船者的反駁,說:“平底船不可入海!”⑤

  由於造船業的發達,宋朝海運量也相當可觀。南宋初,官府從廣東路潮州發運三萬石糧到福州,每一萬石為一“綱”,共計前後“三綱”;而另一支船隊則載糧直達溫州。⑥另一回,又計劃由廣東“收糴”十五萬石糧,“差僱舟船”,“運至福、泉、漳州”,結果廣東直接把糧米輸送臨安,而“無陳腐溼惡”⑦。福建的海船數目更多,“綱運皆由海道”,頻繁地“差僱海船”。為防江防海,將“福建路海船頻年召募把隘,多有損壞,又拘靡歲月,不得商販。緣此民家以有船為累,或低價出賣與官戶,或往海外不還,甚者至自沉毀”。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會要》食貨50之18載,在明州一帶海面使用的紉魚船,不能用於福建沿海,須另造載重加倍的戰船。

  ②《嶺外代答》卷6。

  ③“南船”一詞見《宋會要》食貨50之30,刑法2之102。

  ④《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4《客舟》。

  ⑤《宋會要》食貨50之20。

  ⑥《宋會要》食貨43之18,47之16。

  ⑦《宋會要》食貨40之20。

  是宋廷改變辦法,將闊一宋丈二宋尺以上的海船,“每縣各分三番”,一年“把隘”,“二年逐便經紀”,闊一宋丈二宋尺以下的船則負擔綱運。①以上事例反映了私營海船場產量之高。

  自唐以來,廣州長期是對外貿易的中心。泉州設立市舶司,已在北宋後期,上距開國達一百二十餘年。但後來泉州的國內外貿易扶搖直上,超過廣州,成為世界著名商港,應與比廣州先進的造船業有關。從國內來說,如廣西路的海南島,“泉舶”就每年必到,以酒、米、麵粉、紗、絹、漆器、瓷器等貨物,與黎族人民交換土特產。②在國外,泉舶也乘長風,破巨浪,行駛於當時的天涯海角。最近發掘出的這艘遠航歸來的貨船,就是介紹泉州造船業的無聲發言人。

  大海船不可能是家庭手工業或小作坊的產品,估計宋代沿海的私營船場應具相當規模。私營船場的性質缺乏記載,按當時的一般情況推測,使用奴隸勞動的可能性很小,而僱傭工匠的情況則不能排除。

  由於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使宋代的造船技術有很大的進展。

  首先,在海船上廣泛地使用指南針和羅盤,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北宋的《萍洲可談》和《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南宋的《諸蕃志》和《夢粱錄》對此都有記述,此處不詳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高峰文集》卷5《漳州到任條具民間利病五事奏狀》,《宋會要》食貨50之13。

  ②《諸蕃志》卷下。

  在動力方面,除帆和槳外,南北朝的陳代發明的踏車得到了推廣和提高。《陳書》卷13《徐世譜傳》說:“世譜乃別造樓船、拍艦、火舫、水車,以益軍勢。”此處的“水車”應即是後世的車船。李綱說,荊湖南、北路一帶的車船“其大有至三、四十車者”,每車有兩個輪,“鼓蹈雙輪勢似飛”,“施於大江重湖,以破長風巨浪,乃其所宜”①。南宋初有一種“飛虎戰艦,傍設四輪,每輪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②。楫就是翼片,每輪有八個翼片擊水。每一雙翼輪設於船舷兩側,貫軸一根,謂之一“車”。船艙裡的軸上當設有踏板,供人“鼓蹈”。估計踏車的發明與農田用的水車有關。飛虎戰艦是小船,只兩車四輪,每車兩人蹬踏,即可“日行千里”。如果是三、四十車的大船,每車的蹬踏者恐怕不止兩人。有的船還實行車、槳並用,在宋孝宗時,建康府就造了一種“一車十二槳四百料戰船”③。車船不能航行淺水,也未用於航海,其優點是速度快。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楊麼軍曾以車船痛擊官軍。在著名的采石之戰,南侵的金軍面對“迅駛如飛”的車船,只能望江興嘆。④車船裝備了最原始的螺旋槳,是近代明輪汽船的祖宗。

  杜甫詩說:“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⑤撇開詩的誇張,可知唐朝已使用“斛”作船舶的載重單位。宋朝更多地使用“料”的概念。宋太宗時,已有“千料船”和“千料已下船”的記載。⑥關於料的含義,且引兩條記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樑豁全集》卷29《教習戰艦五絕》序:“長沙有長江重湖之險,而無戰艦水軍。餘得唐嗣曹王皋遺制,創造戰艦數十艘,上下三層,挾以車輪,鼓蹈而前,駛於陣馬。募水軍三千人,日夕教習,以二月十八日臨清門按閱,旌旗戈甲一新,觀者如堵。成五絕句以志之。”卷103《與宰相論捍賊札子》,卷121《與呂安老龍圖書》。

  ②《要錄》卷56紹興二年七月丁丑。

  ③《宋會要》食貨50之22。又據食貨50之28載,有一種馬船,“暗置女頭***護板***、輪、槳,使可折卸”。要隨時拆卸,技術上更不易,食貨50之33記載一種“鐵壁鏵觜船”,“兩邊各安車二座並槳三枝”。

  ④《會編》卷238,239,241,242記載了宋軍使用車船的情況。

  ⑤《全唐詩》卷229《夔州歌十絕句》。

  ⑥《宋會要》食貨42之2,46之3。

  “***宋徽宗政和三年***九月十三日,兩浙轉運司奏:……緣本路所管綱船並是三百料,與他路大料綱船不同。……每船一隻,裝米二百四十石外,有六十石力。”①

  “***宋高宗***建炎四年七月三十日,戶部言:……且以五百料船為率,依條八分裝發,留二分攬載私物,如願將二分力升加料裝糧,聽。八分正裝計四百碩,每四十碩破一夫錢米;二分加料計一百碩,舊法每二十碩破一夫。”②

  按漕運制度,允許僱募來的水手艄工附裝二分客商私貨,如二分載重量也裝有官物,每二十石可增加僱一人的錢米。由上引計載可知,料和斛、石實際上是一回事。沈括說:“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⑧當時船舶載重,“皆以米為準”④。一石米為92.5宋斤,約合110市斤,這就是一料的載重量。

  “料”的原意是指材料、物料,所以轉用為載重計量單位,大概與船舶設計有關。當時設計船舶主要以載重多少石為準,再依據行江航海等實際需要,計算長度、寬度等等資料,畫成“船樣”***圖紙***。並且估算用料若干,人工若干,共計造價若干,以便官府支撥錢糧。如船舶造得好,宋廷往往向別處船場頒發“船樣”,命令仿造。⑤載重量大的用料多而大,載重量小的用料少而小,久而久之,“大料”和“小料”就成了載重量大小的代名詞。⑥由此可知,宋代造船業從設計到施工,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有了一套科學化的工作程式。能把載重多少作為設計指標,沒有相當純熟的工藝水平,顯然是辦不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會要》食貨45之4,49之29~30。

  ②《宋會要》食貨43之16,47之15。

  ③《夢溪筆談》卷3。

  ④《武經總要》前集卷11:“凡水戰以船艦大小為等勝,人多少皆以米為準,一人不過重米二石。”事實上各類船舶都是如此。

  ⑤《宋會要》食貨50之34:“溫州言:制置司降下船樣二本,仰差官買木,於本州有管官錢內各做海船二十五隻。”

  ⑥《宋會要》食貨50之13有“小料”、“大、小料”的名稱,前引的正文也有“大料綱船”的說法。

  41

  進士9泉州發掘的宋船估計載重為200噸,約摺合宋時3636料,由於計料都用整數,應是三千六百料的海船。《夢粱錄》卷12《江海船艦》載:“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一般大船載重約275噸,比這艘船更大。五千料決非大船的極限。北宋神宗時,荊湖地區有一艘內河“萬石船”,“錢載二千***應為‘十’***萬貫,米載一萬二千石”①,其載重約660噸。宋神宗派使節去高麗,命“明州造萬斛船二隻”。②宋徽宗時出使高麗,又造了兩艘更大的海船,號為“神舟”。《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沒有交待神舟的載重,但不妨與同行的六艘“顧募客舟”作比較。這六艘船各“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神舟之長闊高大、什物器用、人數,皆三倍於客舟”⑧。如按長、深、闊各三倍於客舟計算,其容積和載重應為二千料船的二十七倍。當然,這種簡單化的計算與實際必有誤差;如作保守的估計,神舟也應是二萬料以上的大船,載重1100噸以上。南宋時,內河車船有長達三十六宋丈的,④約合111米。神舟的長度約四十宋丈上下,即使以現代的眼光看,也相當可觀了。在當時,真成了“超冠今古”的龐然大物,“巍如山搬,浮動波上,錦帆鶴首,屈服蛟螭”。很多外國人聚集海岸,觀看遠航的友好使船,“傾國聳觀”,“歡呼嘉嘆”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畫墁集》卷8。據《宋史》卷180《食貨志》,一貫錢重五斤。二十萬貫合百萬斤,大體相當一萬二千石米的重量。

  ②《說郛》卷37《倦遊錄》。

  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4《客舟》。

  ④《老學庵筆記》卷1。

  ⑤《官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4《神舟》。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造大船極其不易。南宋初,命撫州造二十二宋丈車船,“法當用材四丈有餘,此材非深山窮谷中無有”,砍伐後“致之水濱”,相當費力。①廣西路欽州出產一種烏婪木,最宜做數萬料大船的舵,“縝理堅密,長几五丈,雖有惡風怒濤,截然不動”,“真凌波之至寶”。在本州值數百貫一根,因運輸困難,到得廣州,就漲價十倍。③

  大船的結構也相當複雜,且以宋徽宗時出使高麗招募的六艘二千料客舟為例。“皆以全木巨枋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全船分三艙,中艙又分四室。防水隔艙很早以來已由中國人首先發明,這次發掘的“泉舶”更分了十三艙。“客舟”船頭用石丁石作錨,“上綰藤索,其大如椽,長五百尺”。拋錨起錨則使用滑輪。如遇“風濤緊急”,還須加拋“遊矴”。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隨水淺深更易”,另加設兩個“三副舵”。船舷兩側“傅大竹為橐以拒浪”。裝載人與貨,則以竹橐當吃水線,“水不得過橐”。主桅杆高十宋丈,前桅杆高八宋丈,共裝帆110幅,正風用帆,“稍偏則用利篷”。“風有八面,唯當頭不可行”,可見是高效率的航帆。此外,又用鳥羽測風向,以鉛硾測水深,尖底船“海行不畏深”,最怕是擱淺傾覆。③這六艘船是兩浙路和福建路先進海船業的傑作。現代大海船可以看作工業技術展覽會,當時的大海船也同樣起著手工業技術展覽會的作用。宋朝的造船業曾在當時世界居於先進行列。

  宋朝的航海業

  宋代海外貿易興盛,遠遠超過前代。宋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市舶司,後在杭州也設市舶司,廣州、杭州二市舶司掌管嶺南及兩浙路各港對外航海貿易收稅等事務。後又在明州設司,廣州、杭州、明州合稱“三司”,以後又在泉州和密州板橋鎮***山東膠縣境***設二市舶司。到南宋時,除密州歸入金版圖,其他市舶機構仍存在。廣州、泉州二市舶司較為穩定,成為發展航海貿易的重要機構。宋代市舶司類似近代海關,商船出海必先呈報市舶司領取公憑才能啟行。外國商船到達我國港口必先報告市舶司,由它派人上船檢查,徵收其貨物的1/10作為進口稅收***叫“抽分”***。抽取的貨物解送京城上交國庫叫“抽解”,“抽解”是政***蟹***府的重要財政稅收。規定十種貨物為禁榷物,即玳瑁、象牙、犀角、賓鐵、皮、珊瑚、瑪瑙、乳香、紫礦、鍮〔tōu偷,即黃銅〕石。全部由市舶機構收購,其他貨物也收買一部分,總稱為“博買”。抽分是實物稅收,博買是帶有強制性限價收購的一種變相市舶稅。抽解和博買來的貨物一律送交中央政***蟹***府。南宋政***蟹***府鼓勵富豪打造海船,購置貨物到海外經商。並制訂有關獎懲制度,能招徠外商的升官,影響海外貿易的降職。

  由於海外貿易的推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進入宋代,我國的造船業又進入一個高峰階段。有了新的發展。 宋代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造船坊,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製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戰船中也有很多是徵發民船而來的。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並創造運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宋代舟船的製造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這又推動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宋的造船業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闢了航海史的新時期。 宋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同時,結構堅固,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別採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使用多面風。大船上又都設有小船,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生、搶險。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行船中也有探水裝置。這些極適合於遠洋航行。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每舟篙師水手可六十人”。內部有獨特的水密艙構造。客舟分三個艙:前一艙底作為爐灶與安放水櫃之用。中艙分為四室。後艙高一丈餘,四壁有窗戶。“上施欄楯〔shǔn吮〕***即欄杆***,採繪華煥而用簾幕增飾,使者官屬各以階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積疊,遇雨則鋪蓋周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神舟”就比“客舟”更大得多了。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派使臣安燾、陳睦往聘高麗,曾命人在明州建兩艘大海舶,第一艘賜名“凌虛致遠安濟神舟”,第二艘賜名“靈飛順濟神舟”,自浙江定海出洋到達高麗,高麗人民從 沒見過這樣的神舟,“歡撥出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再次派使臣去高麗,又在明州建造兩艘巨型海舶,據史載,它們“巍如山嶽,浮動波上,錦帆鷁首,屈服蛟螭”。到達高麗後,高麗人民“傾城聳觀”、“歡呼嘉嘆”。“神舟”大者可達五千料***一料等於一石***、五六百人的運載量,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也可載二三百人。

  宋代對各地造船數量也有規定。如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就曾規定溫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額建造船舶600艘。因此各地造船數量很多。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撫使張浚曾上書宋高宗說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 準備航海至山東以從側翼攻擊金兵。

  南宋還造過很多車船。車船也是中國古代人民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它是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時由荊南節度使李皋最早設計製造成功的。可稱是現代輪船的始祖。南宋時,車船已在水軍建制中大量使用。車船是一種戰艦,它有兩個木輪槳,每側一個,一輪叫一車,以人力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船行駛,前進速度很快。史稱“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舊唐書·李皋傳》***。宋朝時,輪槳增多,有四輪、六輪、八輪、20輪、24輪以至32輪之多。

  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宋水軍攻打洞庭湖起義水軍楊麼,出動八車戰艦兩艘,小型車船海鰍艦20艘。交戰中,沚江水落潮,宋軍來不及撤退,大小車船及造船工匠高宣等一起被俘。從此,楊麼起義軍有了造車船的技術,就仿造了大小車船數百艘。其中有24車的揚州載,32車的大德山等巨型車船29艘。宋代最大的車船“船長三十六丈,廣四丈一尺,船高兩重或三重,可載千餘人。上

  設拍竿,長十餘丈,上置巨石,下作轆轤貫其顛,遇官軍船近,即拍竿擊碎之”。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金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境內***之戰中,宋軍就是使用車船戰勝金兵的。南宋虞允文以中書舍人參謀軍事的身份到採石犒軍,他能在危難中組織、鼓勵將士,分軍隊為五,其二傍東、西岸,其一駐守中流,載精兵為戰。其二藏於小港。這時,金主完顏亮已揮小紅旗指揮部下數百艘船渡江,轉瞬間已至江南岸70餘艘。虞允文鼓勵將士,中流以海鰍船***車船

  的一種***衝擊敵船,大獲全勝。完顏亮至瓜洲鎮。虞允文命戰士踏車船至瓜洲,往返巡視,宋船在中流上下繞金山三週,迴轉飛駛,迅速靈巧,金兵看到,無不驚駭。金兵敗退,完顏亮被部下所殺。

  南宋末,陸秀夫、張世傑等宋臣擁立趙昺〔bǐng丙〕為帝,流亡遷徙於南海的崖山一帶***廣東新會南80裡海中***,宋廷百官及20萬軍民也駐於此。元軍步步緊逼,只好退守水域,住於艦船之中。宋有船1200餘艘,內大船極多。宋主將張世傑以舟師碇海中,其鉅艦千餘艘,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帝昺居其中。這用大鐵索連起來的千餘艘戰艦,護衛著御舟。成為龐大的水上城堡,決一死戰。 1279年1月,元軍主帥***宋降將***張弘範以厓山北水淺,舟膠不能進,就轉而南入大海,與張世傑舟師相遇,宋船堅不能動,張弘範就以船載茅草,灌以膏脂,乘風放火燒船,而張世傑的戰艦又都塗上了泥,縛長木以拒火,張弘範亦無可奈何。至2月,宋軍士食乾糧已十餘日,飲海水,水鹹,飲其嘔吐。李恆自廣州率兵來厓山會戰,張弘範命他守厓山北,張弘範以舟攻厓山南,張世傑腹背受敵,殊死戰中,矢石蔽空,宋軍傷亡慘重。情況緊急,陸秀夫見帝昺舟大,且諸舟環結,料不能脫身,即揹負七歲幼帝昺蹈海死,後宮從死者眾多,千艘戰艦沉海底。餘舟尚存800艘。七日後,屍浮海上有十餘萬人。張世傑率艦至南海也投水殉國。南宋亡。從厓山大戰,也可知南宋時的海船實力。

  正由於中國海船運載量大,穩定性強,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所以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願乘坐中國大海舶。這就與唐朝時,中外商人僧侶多乘外國“蕃舶”有很大的不同。說明著宋代是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