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菜的傳說故事由來

  名以食為天,各個地方名菜不計其數,每一道名菜都有其精彩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菜的傳說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名菜的傳說故事:東坡肉

  東坡肉屬浙菜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東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名菜的傳說故事:水晶餚肉

  餚肉傳說:

  餚肉傳說在鎮江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次張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請他去瑤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張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仔細一看,原來是水晶餚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饞蟲撓心,便變成一個老頭買了一些,飽餐一頓,繼續上路。快到瑤池時,忽然對赴蟠桃宴沒了興趣,心想水晶餚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於是掉轉毛驢,打道回府了。缽,蹲在一大戶人家屋簷下,生起柴火蒸開了。

  此時大戶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賓滿座。酒過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飄來陣陣勾鼻濃香。主人忙問家童,還有何等佳餚,快快端來。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遺漏?但還是跑進廚房,真的聞到一股濃香從窗外飄來。他趕緊打開後門觀看,只見一乞丐蹲在地上,剛掀開熱氣騰騰的蒸缽蓋,準備受用。

  家童二話不說,上前端起蒸缽就走。劉七一急,緊追而來。一客人見剛出爐的蒸缽,忙伸箸夾進嘴裡,連說好吃。卻說此客人乃當地富翁,在長沙城裡開一大酒樓。於是當面問明劉七身份,帶他回去在自家酒樓掌勺,掛出“臘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來嚐鮮。從此“臘味合蒸”作為湘菜留傳下來。

  名菜的傳說故事:無為薰鴨

  菜品特點:

  用肥鴨熏製而成。成菜色澤金黃,皮脂厚潤,肉質鮮嫩,氣味芳香,別有風味。

  菜餚簡介無為薰鴨名貫古今、盛譽不衰的原因為二:一是鴨好,無為縣地處長江沿岸,乃半丘陵半圩之地勢,鴨以在野外放養,多食小魚、小蝦等活食,收稻後,鴨於水稻田裡覓食,故鴨成長快、體服壯、肉嫩、脂厚;二是製法精良,操作細,成品體形完美,色澤金黃油亮,皮酥肉嫩,味鮮醇,並有煙燻幽香。若醮醋食用,風味尤佳。

  無為薰鴨最初的由來還跟朱元璋有關係。原來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窮,給人家放牛。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幹起捉野鴨子的活計來了。他們不敢帶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來燻烤。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裡,等第二天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後來,這一做法在民間流傳開來,並由安徽省無為縣賣牛肉的回民馬常有發揚光大,還摸索出用鋸末薰鴨的獨特製作工藝,從此無為的馬常有清真薰鴨生意做大了,而“無為薰鴨”成了風靡全國的地方風味食品。

  名菜的傳說故事:麻婆豆腐

  菜品來源:

  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萬福橋一家小飯店店主陳森富***一說名陳富春***之妻劉氏所創制。劉氏面部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創制的燒豆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後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1916年成都通俗報社出版的《成都通覽》***清·傅崇矩著***已將此店及“陳麻婆之豆腐”,列入與包席館正園、鍾湯圓等店齊名的23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錦城竹枝詞》、《芙蓉話舊錄》等書對陳麻婆創制麻婆豆腐的歷史均有記述。清末詩人馮家吉《錦城竹枝詞》雲:“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於名聲卓著,已流傳全國,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陳麻婆豆腐***人們人習慣於稱之為麻婆豆腐***始創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開創於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原名;陳興盛飯鋪;。店主陳春富早歿,小飯店便由老闆娘經營,女老闆面上微麻,人稱'陳麻婆',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不長卻相當寬的木橋。兩旁是高欄杆,上面是抓魚,繪有金碧彩畫的橋亭,橋上常有販夫走卒,推車抬轎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光顧;陳興盛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伕。這些人經常是買點豆腐、牛肉,再從油簍子裡舀些菜油要求老闆娘代為加工。日子一長,陳氏對烹製豆腐有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製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響,深得人們喜愛,陳氏所烹豆腐由此揚名。清朝也有相當的文字記述,可佐證其對民眾的吸引力之大。清末就有詩為證: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騷客常會於此。有好事者觀其老闆娘面上麻痕便戲之為陳麻婆豆腐。此言不脛而走遂為美談。飯鋪因此冠名為;陳麻婆豆腐;。據《成都通覽》記載陳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為成都著名食品。由於陳麻婆豆腐歷代傳人的不斷努力,陳麻婆川菜館雖距今一百四十餘年盛名長盛不衰。並揚名海內外,深得國內外美食者好評。

  菜品特點:

  色澤淡黃,豆腐嫩白而有光澤。有人用“麻、辣、燙、鮮、嫩、香、酥、活”等八個字來形容這道菜,頗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點。現在國內外的川菜館都以經營此菜來招攬顧客。據說近年來,日本有家食品公司還將麻婆豆腐製成罐頭遠銷世界各地。

  麻:指豆腐在起鍋時,要灑上適量的花椒末。 花椒要用漢源進貢朝廷的貢椒,麻味純正,沁人心脾。如若別地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氣緊,誰還會有食慾,誰敢再夾豆腐?三十年代初,軍閥割踞混戰,漢源花椒告罄,店鋪除向外縣重價購買漢椒外,還在鋪門貼出告示宣告無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寧停不賣。這一坦白經營作法,在同業中傳為美談。

  辣:是選用龍潭寺大紅袍油椒製作豆瓣,剁細鍊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膾豆腐,又辣又香。

  燙:就是起鍋立即上桌,聞不到制豆腐石膏味,冷浸豆腐的水鏽味,各色佐料原有的難聞氣味,只有勾起食慾的香味。

  酥:指煉好的牛肉餡子,色澤金黃,紅酥不板,一顆顆,一粒粒,***就酥,沾牙就化。

  嫩:指的是豆腐下鍋,煎氽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住宅大多用小勺舀食。

  鮮:指全菜原料,俱皆新鮮,鮮嫩翠綠,紅白相宜,色味俱鮮,無可挑剔。

  活:是陳麻婆豆腐店的一項絕技:豆腐上桌,寸把長的蒜苗,在碗內根根直立,翠綠湛蘭,油澤甚豔,彷彿剛從畦地採摘切碎,活靈活現,但夾之***,俱皆熟透,毫無生澀味道。

  抗日戰爭中,大眾飯店普及,不少飯鋪都能做出麻婆豆腐;江南內遷成都不少餐館,也都掛出麻婆豆腐菜名,論手藝、論火工可謂有麻婆豆腐功夫,論原料、論配料自然各有麻辣口味,唯獨全市沒有一家能把蒜苗顯活這一關闖過。南打金街、江南館街的浙江、江蘇館子,為了做好麻婆豆腐,曾用重金聘請陳麻婆豆腐店當家廚師陳三師去,當了三天提調,傳授蒜苗炒活的技巧,還登了報紙。在飲食業中為川菜贏來了聲譽。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名菜的傳說故事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