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霾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做閱讀題是備考中考語文說明文重要的一個環節。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代也有霾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
古代也有霾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原文
①近來時見“又一波霧霾洶洶來襲”“京津冀持續受霧霾困擾”,以及“中央氣象臺繼續釋出霾黃色預警”和“部分地區有重度霾”等報道,霧霾已嚴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體健康。所以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涉及關於如何治理霧霾尤其是霾的問題。
②霾和霧有所不同。“霧”是一種自然天象,主要由氣體組成。古人有“薄霧濃雲”“霧失樓臺”之類吟詠,從詩畫的角度看,霧柔美、朦朧而神祕。霾就不同了。雖說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種天象,卻全然無此美感,而且隨著人為因素越來越頻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種汙染。現代辭書因此釋義為“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按當下民間流行的通俗說法,就是PM2.5細顆粒物嚴重超標。
③霾習慣上也叫陰霾、灰霾或煙霾,這是霾給人的一種很形象的視覺感受:陰沉沉的,灰濛濛的,滿天煙塵。近來霾與“霧”組合成“霧霾”而頻頻見諸報端,詞典中不見“霧霾”這個詞,只有“霾霧”如《後漢書·郎凱傳》“霾霧蔽日”和“風霾”如《魏書·崔光傳》“昨風霾暴興”,此外還有“塵霾”“沙霾”“黃霾”等。雖然詞典中不見“霧霾”一詞的身影,但它卻在2013年“榮升”為年度熱詞。
④從形式上看,熱詞“霧霾”是舊詞“霾霧”的倒序,但詞義的重心卻起了變化。“霾霧”原是“夾雜有塵霾的霧”,中心詞是“霧”;“霧霾”則是“像迷霧一樣的霾”,中心詞是“霾”。
⑤“霾”並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屢見。前人對霾的認識,從《爾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紀初編成的《中華大字典》,釋義幾乎是一以貫之的,其中漢劉熙《釋名·釋天》的釋義相對比較全面:“風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色也。”“雨”在這裡讀為去聲yù,作動詞“降下”講,意謂大風揚起的塵土從天而下就是霾。因為空中滿是塵土,所以劉熙說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體被蒙上了塵土一樣昏暗。《晉書·天文志》說:“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見,滿天塵土的“霾”,與霧不同,可以持續多日,甚至長達一個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臘月“風霾蔽都城數日”的記載。
古代也有霾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題目
15.閱讀上文,說說你對“霧”和“霾”有了哪些瞭解。2013年度熱詞是什麼?3分
答:
16.你覺得“霾霧”與“霧霾”是一回事嗎?為什麼?2分
答:
17.閱讀下面的材料,結合上文的說明,談談你對人與霧霾關係的認識。6分
【材料一】
霧霾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認為,現在的灰霾,實際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假如灰霾中混雜著有害物質,就會對健康產生直接危害,包括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破壞。霧霾天氣時光照嚴重不足,接近底層的紫外線明顯減弱,使得空氣中細菌很難被殺死,從而傳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霧霾對公路、鐵路、航空、航運、供電系統、農作物生長等均產生重要影響,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影響生態環境,給人體健康帶來較大危害。霧霾天氣時,由於空氣質量差,能見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發生交通事故。霧霾還在繼續,危害沒有停息,對霧霾的治理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材料二】
人類對霧霾的治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上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在街道上使用一種鈣基粘合劑治理大氣汙染,霧霾區的微粒下降了14%;美國經過一個世紀的反覆修改,形成了《清潔空氣法》,有效改善了空氣質量;德國則補貼機動車車主安裝尾氣清潔裝置;而日本將城市綠化作為治理霧霾的重要措施,東京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歷史證明,人類對霧霾的治理是有成效的,霧霾最終是可以治理的。
答:
窗體底端
古代也有霾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答案
15.答案:“霧”是一種氣體,朦朧而神祕;“霾”是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
霧霾。共3分。第一問2分,第二問1分
霧:自然現象,自古就有;由氣體組成;感覺柔美、朦朧、神祕;持續時間短。霾:自古就有。古代:因風而起塵土從天而下,天色昏暗,可持續多日。無美感。現代:人為介入,汙染;是空氣中懸浮大量煙、塵等微粒而成,混濁;通俗說法,PM2.5超標。
霾:導致結果是混濁或:昏暗;由微粒或塵土組成。大風揚起的塵土從天而下
16.答案:不是一回事。“霾霧”是夾雜有塵霾的霧,中心詞是“霧”;“霧霾”則是“像迷霧一樣的霾”,中心詞是“霾”。
共2分。表明判斷1分,理由1分
17.要點:⑴人類自古對霾就有認識。
⑵霧霾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治理霧霾是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⑶人類對霧霾的治理是有成效的,霧霾最終是可以治理的。
共6分。每個要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