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涉及到很多案例,這列案例該如何運用,設計出來的效果如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1

  [案例描述]

  一年級上冊P34《跳繩》***8和9的加減法***的主題圖上有:1幢教學樓,教學樓邊上有1面五星紅旗和許多樹木,操場上有8個小朋友在跳繩,問題是“說一說”。下面是教師B按教材教的教學片斷:

  ①出示掛圖。

  ②提問題。

  師:這幅圖,你發現了什麼?

  生1:我看見了房子?

  師:

  你真能幹。

  生2:我發現了紅旗。

  生3:我發現了樹木。

  生4:我發現了小朋友在跳繩。

  生5:我發現了地上有小草。

  ……

  教師不管學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學的民主。待過了5分鐘,教師急忙丟擲:“誰能提出有關8的加減法?”

  [案例分析]***主要從問題的目的性與開放性的角度分析***:

  答:從問題的目的來講,教師提出的問題缺少目的性或者說太過於開放,沒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師要完成知識點的教學設計的問題,“這幅圖你發現了什麼?”這樣的問題是開放了,但是在開放的基礎上,沒有了指向性,從而導致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都只是講出自己看見的,但與本課的教學卻是沒什麼關係的一些零碎資訊,教師在學生表現出這一傾向時卻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而是任其發展過了五分鐘還是沒講到教師所講的點上,這樣雖說有了開放性,有了民主性,但是對本課的教學失去了可用性。

  我認為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開放性,但也要適當的要有指向性,比如“這幅圖你發現了什麼?他們各有多少個?”,這樣的提問才有目的性與開放性。[A1]

  篇2

  [案例描述]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片斷:

  ⒈教師佈置學生獨立思考的內容:我們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經知道面積公式的平面圖形來研究它的面積公式呢?

  ⒉學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鐘,當教師發現有一個小組的同學“過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作平行四邊形的高,把平行四邊形分割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直角梯形,然後再等量拼成一個長方形,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後,就立即宣佈合作結束。

  [案例分析]

  ***主要從與合作學習有關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

  答:《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案例中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合作交流,這樣的安排是合理的、恰當的。[A2] 因為合作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開展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和有成效的。

  但該教師在學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鐘發現有一個小組得出計算方法時就立即宣佈合作結束在時機上是不合適的,這樣的做法是不得當的。[A3] 因為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需要有充分的交流的時間和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自己的小組裡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統一的意見。只有大部分的學生或普遍學生在自己的小組裡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統一的意見後才能宣佈合作結束。[A4]

  篇3

  [案例描述]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需要多少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教學片斷:

  ①出示買賣的情境圖***圖示有泳圈的單價12元,籃球的單價15元***。

  ②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③探索演算法多樣化。

  師: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算式怎樣列?

  生:15×3=

  師:應該怎樣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

  生3:把15看成3個5,共有9個5,得45***元***

  師:你喜歡用什麼方法?

  生1:用加法。

  師: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師:好的。

  ④練習13×3

  70×5

  24×2

  13×5

  31×3

  34×2

  24×4

  師:你喜歡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

  學生練習時筆者觀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採用加法的……

  [案例分析]

  ***主要從演算法多樣化與優化的層面上加以分析***:

  答:《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演算法多樣化就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計算。由於學生不同的的生活經歷和知識能力水平,同一道題目不同的學生常常找到不同的解題策略。在教學中,由於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學生不再是一個依賴教師的模仿者,而是獨立探索的求知者。同時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是不矛盾的。兩者可以而且應該統一於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應把優化的過程作為一個學生主動尋找更好的方法的過程來展開,不要追求全班演算法的高度統一,應當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只要學生認為合適,自己喜歡,教師應當加以肯定與鼓勵。

  案例中教師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計算,用不同的解題策略解決同一道題目,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為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逐步形成創新的習慣,使得每個學生都能著手解決問題,品嚐成功的喜悅。接著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這樣的處理是恰當的。應該提倡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算,這樣才能呵護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A5]

  但是教師應致力於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計算的過程中發現差距,從而選擇最恰當的方法來解題,達到演算法最優化。[A6]

  因此,本案例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髮現解題規律,屏棄學生自己低水平的解題策略,讓學生自己來選擇最恰當的方法來解題,實現演算法優化,從而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A7]

>>>下一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