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是什麼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的起源是什麼?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於周代。《考古圖》有周朝文物“言肇鼎”,當為言姓之始。②出自春秋時言偃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孔子弟子言偃之後。”春秋時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華出眾,曾任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宰。提倡以禮樂教民,名聲很大,後代以其名為姓,稱為言氏。②出自姬姓,為韓言複姓所改。據《潛夫論》、《姓氏尋源》等書載,戰國時期,韓國公族桓叔後人中,有以韓言為姓氏者,後有的簡為言姓,稱言氏。④出自他族。蒙古等民族有言姓。著名京劇演員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為蒙古族。

  始祖:言偃。

  遷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帶,漢代以後在吳地形成名門望族,在河南的東南部擴充套件,以汝南郡為郡望。宋代以來,在山東、湖南、江蘇、北京等地均有分佈。目前言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郡望:

  汝南郡 漢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一帶***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區***。

  吳 郡 東漢分會稽郡置,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含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

  堂號:

  郡望堂號:汝南、吳郡。

  字輩:

  湖南湘潭言氏字輩:承必以啟***希***之世泮衍玉。錫澤長榮,茂修秉禮,祖蔭宗蕃,系嗣興起。

  姓氏現狀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佈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穩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程序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佈。中國人姓氏的分佈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佔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佔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佈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係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中國姓氏文化歷經了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佈,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係、以及人群遷移等。

  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這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樣資料,依據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離抽樣,嚴格按照統計學原理獲得這一全國性姓氏資料的。

  姓氏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王、李、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佈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約佔人口的9.9%,其次為李、張、劉;在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大約佔人口的10.6%,其次為李、黃、林、張;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第一大姓為李,大約佔人口的7%,其次為王、張、陳、劉。

  中國每一個省區中,都有一些出現頻率比其它省區高得多的姓。如廣東的樑和羅姓,廣西的樑和陸姓,福建的鄭姓,臺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雲南的楊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陝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于姓。

  中國最新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列出了前100名。1王 2李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柴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曹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倒數三位為:難***讀去聲,倒數第一***,死***倒數第二***,“嶽”字上下顛倒***音同“亞”,倒數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