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愛情哲理小故事

  愛情像衣服雖然很多,但適合的只有一件,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宿世情執

  妙法老和尚帶著我在某大道場掛單期間,該院的尼眾住持向老和尚講述她們這兒有兩個沙彌尼,相貌莊嚴,20出頭的年紀,出家前同是某大學的畢業生,都有碩士學位。發心出家後,誦經拜懺、敲打念唱、四大威儀,樣樣出色,大部頭的《楞嚴經》都背下來了。她們應當是尼眾當中的佼佼者。然而卻有一個令住持調教不過來的毛病——“同性戀”。

  我把她們稱作女尼甲和女尼乙吧。起初是兩個人誰也離不開誰,睡覺倆人要挨著***通鋪***,站隊要站在一起,進殿早晚課也要一前一後,禪堂打坐、齋堂用齋都要坐在一起,這麼說吧,就是去洗手間,倆人都不分離,起初大家誰也不注意,時間久了,大眾中便開始議論和注意上了。

  因為,就是住持派其中一個去辦事,另一個也一定跟著,不讓去就鬧情緒,這一發現問題不要緊,卻影響到道場內所有尼眾的清淨。雖然大眾嘴裡不說,可心裡隨時都在注意著她倆,倒也沒有發現她倆真的有不軌行為。在住持找她倆多次談話、甚至批評後,女尼乙開始疏遠女尼甲了。

  誰知這一下倒壞了,女尼甲不能忍受乙的疏遠,倆人之間出了爭執,雖然不敢大聲吵架,可倆人常常急得面紅耳赤。吵歸吵,甲仍然不許乙離開半步,就好像母親呵護剛會走路的孩子一樣。據她倆說,她們的這種情感從中學剛認識時就開始了, 可以說是“一見鍾情”。

  說來也怪, 從認識就再也沒有分開過。到了大學開始住校,倆人是上下鋪,可常常是倆人睡在一個鋪上。女尼甲對住持說:“她只要不在我的視線之內, 我心裡就忐忑不安,我也覺得這不正常,可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心。”

  住持希望妙法老和尚能幫助解決這個難題。老和尚沉默一刻後說:“她們倆前三生是母子,母慈子孝,恩愛至深。再一生成為夫妻,關係更加親密,如漆似膠,廝守一生。因為淫心重,來生墮為一對燕子,朝夕不離。

  這對燕子把窩建在了一個寺院內的大樹上,所以天天都能聽經聞法,今生才能同轉為女身,聰明強記,又一同出家修道來了。

  好好修行,今生就可以了生脫死。如果多生以來溺於情愛的心還不能放下,來生會墮地獄,再想接觸佛法就難了。

  老和尚應住持的請求,又特地為女尼甲乙作過一次長談,當她們明白彼此因緣後,當即發願要放下,去大殿求懺悔去了。

  2:《梁皇懺》背後的愛情故事

  將從佛學院畢業那年,按規定必須入關房閉關。我一向膽小,怕黑又怕鬼,一想到七天的禁足,一顆心七上八下的,要做什麼功課呢?思量再三,我決定拜《梁皇懺》。

  一來,聽說《梁皇懺》懺文優美,讀來心曠神怡;二來,藉著匍匐起落的禮懺,應可消除獨處的恐懼。就這樣,我在鄰近後山的關房中,一面隨著照入屋內光影的挪移,在日夜輪轉之間,拜了十部《梁皇懺》。

  對當時年輕氣盛的我來說,《梁皇懺》寫了什麼,並未有深刻的印象,一心只想快快完成功課。十年後,重讀《梁皇懺》,我突然發現,這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懺文,撇開梁武帝以此懺「教化」僧人的政治面不談,裡頭所寫的其實是真實人生的百態。

  從一條大蟒蛇的懺悔開始

  和《慈悲三昧水懺》一樣,《梁皇懺》的緣起,也有著一個傳奇的故事。這故事要從梁武帝的皇后郗氏說起。

  自從郗後死後,武帝日夜鬱悶不樂。一夜,驀然驚見一條大蟒蛇盤繞樑柱,武帝驚駭極了!不料,蟒蛇幽幽地訴說:「我就是郗氏,生前嫉妒六宮嬪妃,動心發口,有如毒蛇,因心懷瞋毒,死後墮為蟒蛇。不但飽受飢餓,也無洞穴可棲,身上每一鱗甲被蟲啃囓,如刀割一般。……希望皇上能做功德來救拔我。」

  武帝聽後,萬分感慨,不一會兒,蟒蛇不知去向。次日,武帝集合高僧,問有何善法可為郗氏贖罪脫苦,寶誌禪師回答必須禮佛懺悔方可,於是武帝請寶誌等人編輯了懺文十卷。禮懺完畢後,室內異香撲鼻,抬頭見一位容貌端麗的天人,說:「蒙皇上禮懺功德,我已脫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來拜謝。」說完不見蹤影。

  這懺法便以樑皇為名,稱為《梁皇寶懺》,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慈悲道場懺法》。至今千餘年來,世人慾報親恩,薦拔祖先及冤親債主,或為在生者消災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禮拜此懺,感應故事流傳不斷。

  《梁皇懺》寫出真實人生的百態

  那麼,《梁皇懺》的內容到底是什麼?為何能「懺文舉處罪花飛」,超度墮落為蟒蛇的皇后昇天呢?

  在佛教中,禮懺是一種透過懺文反省自己種種錯誤的言行,進而發願改過遷善的修行法門。因此,翻開《梁皇懺》,你會發現裡面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惡人」與「惡行」,也有造作惡行之後所受的種種果報。懺文所描述的種種情節,簡直就是一部《臺灣霹靂火》!

  例如,「或為田業,或為舍宅,或為錢財,更相殺害」;或「陡秤欺狂、傾陵下劣,或偷盜他財,以自供給,無有誠信」;或「小不適意,便大恚怒,取諸眾生,種種惱害」。還有惟恐「我不勝人,人能勝我」,於是以「華門望族」、「多聞識達」、「篇章計藝」等凌人傲物。其中兩句令人拍案:「言己者,則靡德不歸;說他者,則何惡不往。」

  仔細地想想,這不就是現實人生的寫照嗎?即使沒作奸犯科,大部分的人總喜歡讚揚自己,詆譭他人,甚至損人以利己。這都是由於牢不可破的「我執」使然,因而從身體、語言、意念之中,造作種種貪婪、瞋恚、愚痴等行為,使得人際間怨懟無量,苦惱無邊。

  在種種人際苦迫中,《梁皇懺》特別點出「怨從親來」。許多怨懟其實是親近的人造成的,如果是兩個不相干的人,何來怨懟?「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對照許多當今社會親友間相互傷害的案例,這段懺文更發人深省。

  與其說《梁皇懺》是談論「罪與罰」,倒不如說它像面明鏡,讓我們照見真實人生百態。只有看清楚生命的有限與困境,才能走出黑暗,迎向光明。因此,《梁皇懺》便引導禮懺者由皈依三寶開始,深信因果,慚愧懺悔,發菩提心,出離地獄苦,解冤釋結,並生自慶心,知恩報恩,警念無常。最後發回向心,以求解脫、離苦得樂。

  懺悔是一種轉化心靈的方式

  「善惡二途,皎然可見。罪福果報,諦了無疑。唯應努力,勤行懺悔。」《梁皇懺》強調,只有懺悔才能除滅一切怨懟。因為要改變命運,還是得從「心」轉變起,懺法是幫助我們看見並轉化自心的一種法門。

  或許有人認為:「自己沒做錯事,何須懺悔?懺悔不是大奸大惡之徒的事嗎?」但人常常是善忘且昏昧的,在不自覺中產生不善的念頭或行為,傷害眾生而不自知;人常常也是無法自主的,在情緒或偏見的牽引下,很容易做出悔不當初的事來。若我們能時時發懺悔心,培養對生命的尊重,心也就能醒覺而柔軟,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這不是道德救贖,而是心靈的淨化與提升──慈悲一切,怨親平等。

  夏夜裡,閱讀《梁皇懺》的我,彷佛上了人生寶貴的一堂

  3: 記得前世的德尼蚌牡姑娘

  從前山溝裡住著一個美麗的姑娘;她對男人從來不說一句話。王子、財主兒子和小乞丐三人在一起打賭,看誰有本領能取得她的歡心,讓她開口講話。王子和財主的兒子先去,儘管他們衣著華麗,攜帶著各式各樣的珍寶,還在姑娘面前唱歌跳舞,姑娘還是不開口。

  後來小乞丐向一個老阿媽打聽她的身世,老阿媽告訴他,姑娘不想講話是由於她還記得自己前幾世的悲慘經歷。她最早轉生成為老虎,丈夫和兩隻虎崽被獵人打死了;她憤怒地撲向獵人,也被打死。

  隨後轉生成鷓鴣鳥,牧童放火燒鳥窩,把小鷓鴣和她燒死了,丈夫把翅膀浸在水裡再飛回來滅火,也被燒死。第三世他投生成百靈鳥,在財主家的地裡做窩下蛋,孩子剛出殼,丈夫出外覓食,財主給地裡灌水,她和孩子們又被淹死在水裡。

  她想起這些事無限哀痛,所以不願意同男人講話。小乞丐來到姑娘面前,姑娘還是睬也不睬地把門關上。

  他便用姑娘前世丈夫的口吻哭訴起過去的苦難經歷來,姑娘的心被打動了,“一世一世的事回想起來太傷心了,你每一世的妻子都是我,冤家呀,請到屋裡來吧!”

  他倆成親以後雙雙來到王宮,按照當初三人打賭時的承諾,王子給了小乞丐半壁江山,財主的兒子給了他許多財寶。後來姑娘還當上了當地的國王。那兒從此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的人還:

1.經典愛情哲理小故事

2.超短愛情哲理小故事精選

3.愛情哲理小故事精選

4.短篇愛情哲理小故事精選

5.經典哲理愛情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