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中數學新課改的幾點感悟

    傳統的數學教學的特點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與過去單向平面地講授教科書的活動相比,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造性、整體性以及不確定性,更加凸顯學生的i幾體性。在教育教學的實施過程,筆者深深體會到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必須解放自己的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變數學課程的忠實執行者為課程決策者,創新開發數學教學資源,大膽地學習和吸取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發抨的機會、數學問題情景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探索數學規律、自己去推論數學結論,要善於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探究過程。
        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淺談兒點對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標誌的高中數學新課改的感悟。 
        首先,課程理念上更加細化新穎《數學課程標準》提出10個明確的基本理念,即提供發展平臺,構建共同基礎: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差異:倡導積極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時俱進地認識雙基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筆者認為這些理念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尊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差異性。把過去強調的“雙基認定為一個動態發展概念,在繼承這一數學教育優良傳統的同時,摒棄過於繁瑣的計算、人為設定的技巧化難題及機械記憶的負擔。而把導數、數學處理、數學建模、統計與概率、微量、使用現代資訊科技學習數學作為新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與時俱進,適應資訊時代發展需要。增強應用意識,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展實踐能力。新課改新教材改進與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的聯絡,使高中數學課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在課程中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與魅力。
        一改過去《數學教學大綱》,},僅對數學的作用、高中數學課程進行簡短的闡述,而沒有清晰的課程理念弊端,給師生以課程理念全新的感受。
        其次,課程結構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有新意《數學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設定上有新的創意,提出多種選擇方案,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在設定面向全體學生打好共同基礎的必修課數學外,又為部分學生希望在人文領域、社會科學方面發展設定選修系列,還設定供文理兩類學生共同選擇的富有拓展性和挑戰性的選修課程系列。旨在於培養學生探究、閱讀、交流、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為提供更多選擇性給子時間上的保證,這主要通過必修課時的減少來實現:《數學課程標準》必修課總課時數為《數學教學大綱》必修課總課時數減少10課時,使學生高中3年學習期間可自主選擇選修課的課時數增加,選擇性更能落到實處。過去《數學教學大綱》設定必修課、選修工和選修II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來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但選擇有限,必學有餘,即選擇不足。
     第三,課程內容關注”學生體驗與感受“和”知識產生的背景“,給人新啟發新課標,選取的內容與過去《數學教學大綱》相比有一定變化。課程主要分為必修和選修,分為數學探究、數學建模、數學文化3個部分。學生只要完成10個學分的必修課,即達到高中畢業的要求。其課程的內容除新增演算法、統計外,其餘大部分與《數學教學大綱》相同,是能被大部分學生所掌握的。但要求有所變化,給子新的啟發:新課標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感受,強調知識產生的背景。新課標還對一部分內容重新設計,進行調整、整合,使得課程儘量符合每位學生的不同發展,提高學生自覺運用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處理課程內容,結果是學生有更多精力來理解數學的思想和本質,根本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從而高質量地、有效地完成高中數學新課程計劃,達到其學業目標。
        新課標還同時明確:數學探究、建模及數學文化要結合相關教學內容,設計成相對集中的活動形式,貫穿於整個高中數學課程,滲透在各個模組教學過程中以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鑽研數學,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多方面、多層次預測學生集中的活動中提出或遇到的問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積極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也是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識的引導者、促進者。而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更是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誘導“與”引導“,即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引導他們I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科學家走過的路,促其養成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習慣,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人文價值,讓學生做數學學習的主人。
        教師還要優化教學模式,擯棄教師獨霸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資訊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  教學關係的形成。師生之間的交往是作為i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民i -_,平等的特性,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協商,建構學生多樣化的i體活動,完成認知和發展的任務。
        總之,新課改,新的教學方法,新課程,新的教學思  想,都必須建立在學生愛學、樂學、想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習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為他們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